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族性与开放性:嘉庚建筑的融合之美

时间:2024-05-04

苏雪莉 夏敏

摘 要: 嘉庚建筑以“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在中国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成为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创新、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嘉庚建筑中大量使用的红橙色瓦片,是陈嘉庚先生改良并引进使用的“嘉庚瓦”,2007年,嘉庚瓦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庚建筑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优秀教育素材和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嘉庚建筑,进一步扩大嘉庚建筑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嘉庚建筑;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一、嘉庚建筑的特色

“嘉庚建筑是指陈嘉庚先生在闽南地区捐资或募资兴建、或主持规划,参与设计和监督施工的建筑,包括陈嘉庚亲自选址督建的‘中西合璧的建筑。”[1]1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一生中为祖国捐建设计的特色建筑物超过百处。建筑楼群延用闽南地区传统燕尾脊屋顶与红色清水砖墙体,保留了东方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的立面构图,采用西洋楼层建筑手法和南洋外廊式建筑形式。它是东西方古典建筑思想碰撞的产物,在众多建筑物中,有着别具一格的融合之美。

陈嘉庚先生不是一名职业建筑师,但他利用自己东西方审美经验进行艺术创作,情感与理智、家乡与海外、南洋和欧洲等交汇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审美经验,建造了独树一帜的嘉庚建筑楼群。纵观集美大学校区内的嘉庚建筑,不难发现它们共有的几大特征:前廊式布局、屋顶采用红色机平瓦、外墙铺红色清水砖、内部为砖木结构、双坡式西式屋顶等等。

(一)嘉庚建筑中的屋顶设计

俯瞰整个集美学村,一幢幢屋顶带有橙红鲜亮嘉庚瓦的建筑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嘉庚瓦是陈嘉庚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瓦片制作工艺,陈嘉庚先生在改进传统瓦片时保留了闽南红砖民居特色,改良后的瓦片能很好地应对厦门多台风天气。嘉庚瓦主要以闽南红壤为原料,质量优良又美观,整体呈橙红鲜亮之色,现如今已成为厦门嘉庚建筑一大象征。2007年,嘉庚瓦制作工艺正式列为首批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庚建筑群的屋顶分为两种:西式屋顶和闽南传统屋顶。闽南传统屋顶又以歇山顶为主。歇山顶在闽南地区的寺庙中常见,其造型夸张,结构丰富,檐角弯曲翘起,正脊也呈现很大的曲线弧度。用闽南传统木雕垂花和灰雕泥塑工艺将繁复的图案附在屋脊上,远看绚丽夺目,近看工艺复杂,雕刻精密,带有一种张力的美,非常符合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美,南普陀寺大悲阁便是如此形式。敦书楼的门楼屋顶是双翘脊重檐歇山式屋顶,其梁上彩绘图案是象征“吉祥”的凤凰图样,十分精巧华丽,棱角分明,竖直耸立。颇像民国时期的女子“穿旗袍,踩高跟鞋”的韵味,与闽南寺庙的屋顶相比更为简单适用,却不又失特点。

西式屋顶以双坡顶为主。陈嘉庚先生吸取西方建筑实用性的特点,集美学村嘉庚建筑多采用西式双坡顶。平瓦的屋顶具有夏季通风隔热、冬季保温的作用,多用于欧洲地区的建筑当中。平瓦的瓦顶一般有两个或四个突出的凸起,凸起处分布着细孔并能够挂在“挂瓦条”上,钢丝可以通过细孔穿出,逐一绑在“挂瓦条”上起到连接每一片平瓦的作用,以免平瓦从坡顶掉落或被风吹动。双坡顶则是指有两个对折的双向斜坡面。采用双坡顶的屋顶形式,能使整个建筑的造型更加美观且实用。尚忠楼(图1)、诵诗楼、即温楼(图2)等都是采用的西式双坡顶。

(二)嘉庚建筑中的墙身设计

闽南传统建筑多用泥土、岩石、木材等天然材料,产于闽南地区的白花岗石材质致密均匀、强度高,闽南地区特有的釉面红砖抗腐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嘉庚建筑墙体多为白花岗石和釉面红砖。墙壁由白花岗石或红砖砌成,能适应闽南潮湿、炎热多雨的气候。其次,就地取材,既节省开支又可以让闽南传统工匠进行雕刻,保留闽南地区传统的雕刻制作工艺。墙体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和闽南红砖装饰,具有强烈的平面设计感,整个墙面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或运用分割线条刻画纹路,或在墙面嵌入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吉祥图案,打造出阳光下绚丽的光影效果。这样的墙体设计建造的代表建筑物有即温楼、允恭楼(图3)等。

色彩的运用是嘉庚建筑一大亮点。红砖与白石的混砌组合在嘉庚建筑中应用得淋漓尽致,闽南人热爱红色,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好运、繁荣与幸福。红色不仅体现在立面上,地面上的红砖也尤为明显。红色地砖具有体积小、风格多样、容易获得等特点,因此不管是在尚忠楼、诵诗楼、即温楼,亦或是科学馆都铺有红色地砖。与以往建筑风格不同,陈嘉庚先生在建造此建筑时大面积运用白色,在西方白色象征着理想、纯洁、昌盛与庄重,这也是嘉庚建筑的创新之处。这种勇于创新、包容大度的开拓精神,为我们研究中西融合的建筑物提供了新的时代语境。嘉庚建筑在色彩统一的基础上,还关注色调的和谐。例如崇俭楼的立面以绿琉璃葫芦瓶栏杆和红砖相互组合,角楼以白色调为主、红绿白三色的处理,搭配周围绿树葱葱的环境,让人工美与自然美、整体美与局部美相映成趣,使典雅庄重的校园不失自然活泼。

嘉庚建筑在立面的处理上,往往采用“三横五纵”“三横三纵”的构图形式,延续了古典构图法,加入了欧洲盛行的古典柱子、拱券长廊等。在装饰上以浮雕为主,运用闽南传统的拼贴、镶嵌等工艺,将西洋建筑中的拼花、细作等运用其中,创作出中西融合的丰富图案,整个墙体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砖墙的平面上刻有菱形图案,使其立体感更为突出。

为适应闽南炎热气候的特点,嘉庚建筑采用廊式布局,增设外廊,有着良好的通风和隔热效果。外廊在嘉庚建筑中运用的非常多。连续的外廊形式,有着强烈的韵律感,外廊底部使用粗糙的花岗岩,整个长廊更具厚重感。墙面部分用细腻的红色清水砖或是不同比例的砖石进行组合,像敦书楼的墙身是用红砖砌筑,周围的门窗、转角使用不同比例的砖石组合砌筑而成。嘉庚建筑在同一境域下有着丰富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如空间关系、虚实结合和各种元素多重韵律的潜在层次。嘉庚建筑有着丰富而不杂乱,规则感与灵动性并存的建筑美感。建筑材料自身具有豐富的表现力,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及其搭配也十分丰富。如红色清水砖墙面带有明确图案而构成一种奇特的均质肌理背景,砖与石的完美结合也呈现出“出砖入石”的工艺美感。

陈嘉庚说:“每个民族、各有他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的建筑艺术,不必强同于异族而来抹煞自己民族的建筑文化艺术。而走上模仿洋化惟妙惟肖的道路,是埋没自己民族和本国伟大历史传授下来的建筑文化艺术,是没有国性的。”[2]107嘉庚建筑是在兼容并蓄中建筑而成,具有浓厚闽南地方特色的嘉庚建筑群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工艺和丰富的嘉庚建筑文化内涵。陈嘉庚先生通过革新技术、创新材料和融合中西建筑结构来打造建筑的美感,建筑物在空间和外形上灵活多变,嘉庚建筑的魅力在传统闽南地域文化与欧式建筑风格的碰撞中展现。

二、嘉庚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中和有序、木石结缘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尚忠楼建筑群和允恭楼建筑群(图4)都是由3-5幢楼组合排列在一起,从整体到局部都体现出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嘉庚建筑楼群布局有主有次、有高有低,体现中国人尊卑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居中为尊,四方拱卫”的建筑模式在嘉庚建筑中得到体现,允恭楼群主体位置明显,采用的是“一主四从”的布局模式。允恭楼群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百年集大 嘉庚建筑》对允恭楼群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该楼群由即温楼、明良楼、允恭楼、崇俭楼和克让楼组成,呈‘一字型分布。”[3]49允恭楼群的每一幢楼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其有着西方外廊拱柱的特征,又有闽南红砖组砌的风格,再加上闽南传统的木刻石雕装饰,既彰显出异域的庄重典雅,又体现出地域的民族特色。该楼群延续东方传统的建筑布局,以允恭楼为主楼,其余四幢在主楼两侧对称分布,表现出一种主次分明的对称和谐之美。

中国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159人类的运行法则是以自然的运行法则为法则,这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建筑是思想的体现和延续,在五行里,东方五行属木,生发,有向上生长之意,中国建筑多以木材为原材料,中国人用木头建筑房屋游刃有余,这也形成了中国木建筑文化。嘉庚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如尚忠楼、诵诗楼、敦书楼等。与东方木建筑文化不同,西方的建筑多以石块为原料,主要原因来自中西方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陈嘉庚先生借鉴了西方的石质建筑,在允恭楼群的主楼允恭楼中得以体现,允恭楼内部为砖石结构,整体也是欧式巴洛克风貌,是十分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

(二)点线搭配、红色优先

嘉庚建筑讲求“线条美”,以线条造型、以线条传情,这种艺术的抒情手法是理性的,展现出建筑的理性美。“线条美”在嘉庚建筑的屋顶结构中完美体现,嘉庚建筑的屋顶采用传统大屋顶模式,整体风格偏向中式。燕尾脊是闽南建筑的一大标志,在厦、漳、泉三地的传统闽南建筑中常见,燕尾向上向外翘,勾勒出优美的线条感,用镂空的石砖、瓷砖和闽南传统工艺灰雕泥塑做装饰,形式上古朴厚重。闽南地区佛教文化盛行,佛堂寺庙的屋顶多设计为燕尾脊。嘉庚建筑房顶的设计延续了脊尾燕尾式的构造,相较于庙宇的繁琐复杂,陈嘉庚先生设计的翘脊燕尾硬山顶更注重实用性,在屋顶的装饰上采用嘉庚瓦,与闽南红砖交相辉映,简单不失特色。燕尾脊是闽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点、线、面的运用上,具有视觉上的冲击效果。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的结合是这一元素的巧妙之处,两者在建筑上的结合,形成闽南独特的建筑特色。

燕尾脊的内容和形式具有独有性,充满了闽南传统人文和民族风格。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新式建筑层出不穷,逐渐取代旧式房屋。陈嘉庚先生的建筑设计融入西洋建筑风格,保留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地域风格的嘉庚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对现当代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启发性。陈嘉庚先生在建筑物设计中保留闽南地区传统的房屋模式,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了地域文化,还增进了中华人民对国家、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激起了华人华侨的民族归属感,唤起了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人民喜爱红色,《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 [5]129太阳为德泽,月亮为刑杀。月刑到来则万物死亡,日德到来则万物生存。太阳是红色的,万物在太阳下勃发生长。自古以来,红色就被赋予了光明、美好、兴旺之意,延续至今,一直被国人所喜爱。嘉庚建筑的墙体、屋顶、室内等都出现大面积的红色。屋顶屋面铺红色机平瓦,外墙采用红色清水砖,连尚忠楼楼群的门窗都是传统中国红样式。走近来看,传统中国红门窗与米黄色的外墙相得益彰,表达出浓厚的吉祥与和谐之意。

(三)温良恭俭,儒雅其名

嘉庚建筑群的每一幢楼都有其单独的名字,这些建筑的命名都是出自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现了陈嘉庚先生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对教育的美好愿望。这种命名方式深化了建筑物的思想内涵和教学功能,对比当时中国其他院校的建筑采用“宿舍楼”“教学楼”“食堂”等直观的命名方式,嘉庚建筑的命名在那时实属先例。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独特美观,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位于厦门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内的尚忠楼群,尚忠楼的“尚忠”二字出自《论语》 ,尚忠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行为规范;敦书楼的“敦书”二字取自《左传》 ,其意为强调自身文化修养在社会中的作用;诵诗楼的名字来自《论语》,警戒学生要多读书,不然说话就会没有逻辑,写作就会没有文采。位于航海学院的允恭楼群,即即温楼、明良楼、允恭楼、崇俭楼和克让楼,取自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伦理中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所有楼的命名都出自中国典籍,表达了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原则,这一系列的命名均可体现陈嘉庚先生浓厚国学文化底蕴,他在建筑命名中寄托着办学兴学的希望,把傳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灌输到所有嘉庚建筑中,将意识形态文化和建筑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度统一的精神内涵,此举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中体西用,敢为人先

巴洛克式的装饰风格很好地融入在嘉庚建筑中。允恭楼和科学馆的墙面装饰都吸取了巴洛克风格。允恭楼群中的明良楼,其门楼和角楼的装饰是以粉白色调的巴洛克风格为主。巴洛克风格的表现手法是以大胆精巧的雕塑和丰富的壁画装饰在墙面为特点,外形自由灵动,色彩生动鲜亮。在空间上穿插立体几何图案,富有奇特绚丽的艺术效果,表达出追求自然,新奇独特的特征,有着动态美感。

允恭楼作为允恭楼群的主楼,整个楼面呈白色色调,巴洛克式装饰。一至三楼外突出为半圆形走廊,由六根罗马柱做支撑;两侧一二楼为拱券廊,围以花栏杆;三楼为方形廊,围以女儿墙。嘉庚建筑在立体构图上增加方形、圆形等几何元素,这种由“几何意识”为代表的理性思想,有别于传统房屋的建筑结构,体现出科学(物理、数学)意识和开放精神,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是嘉庚建筑群鲜明的特点。科学馆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国闽南屋顶,配以西式拱廊和巴洛克风格的拼花、细作、线脚等作细节装饰,用华丽繁复的花纹和雕塑艺术的装饰来表达建筑的崇高伟大之美;围栏、窗户以及馆内楼梯处的栏杆则用红色砖石铺盖,给人平实质朴、井然有序的感觉,形成上中下西的独特建筑,却又显得异常和谐美观、实用大方。其中西两种风格的兼收并蓄,在中国建筑学上自成一派。陈嘉庚先生在打造嘉庚建筑时,始终将中国传统建筑放在主位,只吸取西式建筑工艺和风格中有利于嘉庚建筑的部分,中式屋顶为上,表达出“东风压西方”的文化诉求。陈嘉庚先生此举,也在不断提醒着后人,我们首先要认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再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利用有利于己的外来文化。

纵观整个嘉庚建筑群全部采用廊式布局,不管是尚忠楼群的前廊式布局,还是科学馆的前后廊式布局,都是一条长廊横贯整个建筑,连通多个建筑楼。嘉庚建筑群多用来作为教学楼和宿舍楼使用,而闽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雨水多,在建筑中增设檐廊屏步等半开敞的空间,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满足感情与意识的需求,充满人文关怀。这些带有异域风貌建筑元素的使用,再次驗证陈嘉庚先生大胆创新,尊重科学、不问中西的开拓精神。

三、嘉庚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一)嘉庚建筑的原生态修缮

嘉庚建筑是陈嘉庚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十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传承和保护嘉庚建筑有利于弘扬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发扬闽南地方特色文化,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嘉庚建筑年代久远,因地处潮湿的闽南地带,又遭受自然灾害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威胁,建筑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是毁灭性的拆除。对于嘉庚建筑的维护与修复刻不容缓,保护好历史建筑才能使历史文脉得以承传。

自2011年,嘉庚建筑开展了三次修缮活动,第一期修缮是对尚忠楼群进行修缮和重建明良楼。尚忠楼群初建是作为女子师范部和女子小学的校舍,战争期间遭到了敌方的多次飞机轰炸,修缮后作为集美中学校舍。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尚忠楼群出现了楼面破损和安全隐患等问题,2013年进行全面的修缮工作。敦书楼在2013年9月修缮完成,其余两幢在2014年完成。尚忠楼群于2006年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良楼自建成经历了多次重建,在1982年被拆除,消失在嘉庚建筑中;2013年集美大学在多方支持下对明良楼进行重建,恢复如旧,但遗憾的是明良楼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集美大学校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允恭楼群的允恭楼、即温楼、崇俭楼、克让楼以及科学馆。崇俭楼和克让楼的修复工程于2015年完工,崇俭楼的绿琉璃筒瓦和燕尾脊上的彩绘是修复的重点。复用旧瓦片、制定新的筒瓦,对彩绘进行修复增色使崇俭楼恢复往日的风采。克让楼由于最初建造时经费拮据,现在出现了墙体大面积开裂、墙面脱落的现象。经过修缮团体的不懈努力,通过反复的实验去还原“仿蘑菇”石面外墙,使克让楼焕然一新。科学馆的修缮工作与崇俭楼和克让楼一起在第二期工程中开展。科学馆由于受自然风化的影响,二三楼的立面灰塑受到了严重侵蚀,原本栩栩如生的泥塑变得残破发黑,修缮团队找出科学的方法进行修复。除了对科学馆的修复,科学馆园内的建筑物也进行了复原,整个校园环境变得更为协调。

第三期修缮工作也于2018年以允恭楼、即温楼的完工而全面完成。在修复过程中学校和多方修缮团队秉持着立足实际、保留原貌、注重细节的原则。完整、真实地再现了嘉庚建筑所保留下来的历史信息,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研究和传承嘉庚建筑精神的珍贵资源。明良楼的重建使“温良恭俭让”的允恭楼群重新连为一体,重现了陈嘉庚先生的办学理念和良苦用心。尚忠楼群、科学馆、允恭楼群的修缮,让古朴大气、庄重恢弘的嘉庚建筑风貌得以再现。修缮后期还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改造,与建筑物保持高度和谐,增强了视觉美感,也为教师、学生的工作、生活条件做出了改善。集美大学在新校区的建造中延续了“嘉庚建筑”的特色和内涵,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划分都仿照嘉庚建筑,使嘉庚建筑风格中的人文底蕴和地域特色得以传承(图6) 。

(二)嘉庚建筑的现代性传承

保护历史建筑,是为更好地发扬和传承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赋予其新的活力。时下年轻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文化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嘉庚建筑因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受到旅游业的青睐。将嘉庚建筑作为旅游景点, 既传播了建筑中包含的嘉庚精神,又能提高城市的关注度和经济发展。

时代在发展,城市不断在更新,在保护历史建筑时,要相应地进行创新调整。在文化消费中,受社会的需求倾向和互联网下服务的影响,城市中普遍存在一些年轻人喜爱的基础设施,如花店、奶茶店、咖啡馆等。在嘉庚建筑群中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些创新的基础设施,位于高校校园内的建筑楼可以在楼内设置一些休闲娱乐场所,还可以利用周围环境和周围建筑,共同打造富有嘉庚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链。在学习工作之余,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嘉庚建筑,感受精美而又富有内涵的嘉庚文化,这也是嘉庚建筑与时俱进的表现。在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基础设施特色,打造地域文化与历史资源完美结合的文化产业建设。

打造新媒体传播渠道,开通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数字技术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嘉庚建筑精准测量,利用3D、全息缩影等技术扩大传播范围;将嘉庚建筑修缮维护的动向、蕴含的文化内涵、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等,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推送,让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嘉庚建筑的数字信息。特别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嘉庚建筑群也采取了关闭和限流的举措,开通线上平台,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嘉庚建筑,感受嘉庚建筑的文化氛围。疫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应抓住机会进一步提升嘉庚建筑群的保护,探索创新型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灵活的智能化传播,塑造个性与精神并存的嘉庚建筑群。

(三)嘉庚建筑的保护性原则

從修缮嘉庚建筑群中, 我们学习到如何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物。在修缮古建筑物时要坚持三个原则:本真性原则、共同体原则、合理利用原则。

1.本真性原则

本真性是指保护原始及真实的历史对象,并保护遗存的所有历史及文化信息。对于历史建筑最好的修护就是“复旧如初,恢复原貌”,避免“修护性破坏”。

历史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最好的保护措施是按建筑物原生态风貌进行内部加固改造,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对建筑外部的墙面、长廊、柱子等各种雕刻进行修复,要做到承重部位得到加强,建筑外观和结构延续原貌。保存好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就是保护好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将历史建筑物中包含的精神永久地保留和延续下去。

2.共同体原则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共同体”一词。“共同体”是由利益和价值观为基础,建立起对物质世界的共同诉求。[6]209例如在修缮嘉庚建筑方面的“共同体”范畴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居民社区、华人华侨社团、海内外校友等民间团体,形成多边全方位的全民参与工作机制。民间群体是嘉庚建筑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群体力量,厦门市政府和集美区政府要与民间群体统筹协作,积极调动民间参与度,普及保护历史建筑物的知识,积极宣传嘉庚建筑群的精神文化内涵,逐步树立民间力量“共同体”理念下的保护意识,在法律法规的正确指导下,多开展建筑参观、社区宣传、公益活动等公共教育活动,形成以厦门市为中心的“保护历史建筑,发扬嘉庚精神”的文化氛围。这也是对待其他古建筑的态度和准则。

3.合理利用原则

以嘉庚建筑为例,嘉庚建筑的突出特点就是实用性,从建筑材料的挑选到建筑物空间功能的运用,无不体现着实用性功能。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7幢集美学村建筑,尚忠楼群位于厦门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内,现改造建设为学生宿舍;允恭楼群位于航海学院,成为海院学子学习知识的殿堂;南桥楼群中的延平楼现为集美小学教学楼,道南楼现为集美中学教学楼;养正楼建成至今一直为集美幼儿园使用;南桥楼群位于华侨大学文学院,成为华人华侨学习汉语的教学楼。科学馆位于美术学院内,成为美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见,陈嘉庚先生修建的建筑楼包含教学、办公、住宿、阅读和锻炼等多种设施,涵盖面广。这些建筑楼群空间承载着人们交往与活动的物质功能以外,还有着美观大气的外观,兼具审美功能,这在当时的国内高校是头一例。

对于这些建筑物的保护,要继续维持原有的功能,对于不能继续维系功能的建筑物要开发符合现代社会新要求的新功能,要让历史建筑继续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内。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是其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保护。

结 语

嘉庚建筑是陈嘉庚先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嘉庚建筑融合了中式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风格,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陈嘉庚先生创造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不仅在当时成为独树一帜的庞大建筑,对现当代以及未来的建筑发展都有着借鉴意义。嘉庚建筑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每一幢建筑的命名和风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莘莘学子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国人,我们要学习这份精神,努力奋斗,不负盛世中华。

参考文献:

[1]常跃中.嘉庚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08(1).

[2]陈荣彬,尹培如.基于风貌延续的高层住宅坡屋顶设计——以厦门集美嘉庚风格为例[J].华中建筑,2013(05).

[3]编写组.百年集大 嘉庚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

[4]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方勇锋,普祥中,管斌君.共同体理念下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策略探析——以栎斜杨氏宗祠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1).

(责任编辑:林步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