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疆库车维吾尔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4-05-04

尹梦伟 林胜

摘 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库车民歌内蕴含古往今来佛教伊斯兰教等多方文化交汇融合的痕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其最大特点是无舞不成歌,无歌不起舞。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库车民歌文化出现了传承与发展困境。为此文章旨在通过对库车民歌传承及现状分析,以“传承主体,教育对接,引导产业,依托科技”为原则,通过政府为主体的政策引导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自觉相结合对库车民歌传承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龟兹文化;库车民歌;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现民族独特性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蕴藏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是中国多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非遗项目中,新疆库车市的库车民歌项目显得格外显眼。库车,古稱“龟兹”,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该地位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位于东西方交流要道上,地缘位置优越,长期受希腊、罗马及汉文化的影响,自古宗教文化盛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库车民歌是龟兹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种别具一格的民歌体系,是中华民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库车民歌历史沿革及艺术特征

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道:“管弦伎乐,特善诸国。”[1]66尽管时至今日我们很难一睹古龟兹乐舞的风采,但是作为龟兹民间艺术的代表,库车民歌承袭了龟兹乐舞的诸多遗风。

(一)库车民歌传承历史

库车维吾尔民歌发源于17世纪,在近五个世纪的发展中,龟兹地区先后信仰过佛教和伊斯兰教,诞生于佛法昌盛时期的库车民歌随着伊斯兰文化的推行,其形式与内容也被伊斯兰化,但库车民歌并没有脱离根植民歌文化的土壤,而发展成为保留了当地龟兹文化遗风与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独特表演形式,使传统龟兹乐舞以另一种形式流传下来。当代维吾尔歌舞中标志性的“撼头”“弄目”等动作中就依然保留着当时龟兹乐舞的神韵。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20世纪初,一批库车民间歌手和琴师逐渐成长起来,遍布库车城区和广大农村,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在当时的库车市区就形成以艾拉·努尔汗、伊玛汗、伊里玛洪·海里派提等著名乐师为核心的三大乐班。然而20世纪20年代至解放前,由于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把控,南疆局势不稳,民生凋敝,库车民间民歌传承面临危机。此时一位关键性人物承担起传承与发扬库车民间民歌的历史使命,尼莎汗·阿布都(1902-1987),库车著名女歌唱大师,人称“吉丽德尔响铃”,她在传承以往民歌演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演唱和参与创作的民歌达300多首。在表演实践中,尼莎汗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带动了库车民歌的发展,为库车民歌的传承和普及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尼莎汗标志性的左手打手鼓,右手弹都塔琴演唱民歌,已经成为当代库车民歌表演艺术的标志性动作。经她培养的歌手,大部分成为了负有盛名的民歌表演艺术家,挽救了濒临失传的库车民歌传唱。

(二)库车民歌的艺术形式特点

库车维吾尔民歌发源于17世纪,作为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不仅承袭了龟兹宫廷文化遗风,更是融入了维吾尔人日常生活中,成为了维吾尔族民间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

库车民歌通常由歌手和琴鼓手乐班(包括了琴手、鼓手、乐手)组成的乐队在“麦西来甫”(聚会)、婚礼或其他喜庆佳节的场合演唱。库车维吾尔民歌最大的特点是无舞不成歌、无歌不起舞,没有独立的歌舞,歌曲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的。从内容上看,库车民歌有库车版木卡姆大曲、盘子舞、萨玛瓦尔舞、赛乃姆舞和库夏柯民歌等内容。从形式上来看,库车民歌主要分为民间音乐(包含民歌套曲、反映劳动和生活习俗歌曲、民间舞曲、说唱音乐以鼓吹乐为主的乐器曲等)、宗教音乐和以当地木卡姆艺术为依托的古典音乐。从使用乐器来看,库车地区普遍使用都塔琴、达普,其他的较常使用的乐器还有弹布尔、艾捷克、小提琴、萨它尔、唢呐、纳格拉、乃依等,演奏形式有吹奏、拉弦、弹拨、打击等数十种。

在歌词与歌词结构上,库车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反映库车维吾尔人生活方式的,如《古丽雅儿汗》:“戴着貂皮帽的男人们,是爱上仙女的幸运人。偶尔露南来上几次的,就是折磨我的心上人。”《乌鸦,你飞向何方》这首歌则表达出歌者对远在安集延(乌兹别克斯坦地名)的故人的想念之情:“听说你在安集延,我终日望眼欲穿;听说你不再返回,我伤心落泪徘徊在戈壁滩。阿哥呀,我心神不安。”民歌中更多的是歌唱日常生活中的男女感情,如 《达黛依》:“你的命,我的命,缠在一起一条命;为了我的好阿妹,我愿为你去牺牲。”[2]10-19不同内容的歌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当地人民的思想风貌,用或诙谐或深情的语言抒发了人民内心真实的情感。

在音阶和调式的运用上,库车民歌普遍采用七声或七声以上的音阶,且多为4/4拍子。因此也使得歌曲的情感色彩更为丰富,多表现出舞曲的特点,也符合库车民歌边歌边舞的文化特点,突出其与汉文化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库车民歌形式自由,没有固定的歌曲和排序,由艺人们即兴串唱,节拍规整而节奏型运用多变,音程跨度较大,旋律通常为先扬后抑,种种特点使库车民歌呈现出了可歌可舞、旋律悠扬、明朗动听的风格。

二、库车民歌传承中的社会现状与实践困境

由于库车当地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歌面临传承和表演困境。为有效保护库车民歌艺术,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相关部门坚持抢救性发掘与培养传承人并举两条思路,联动各级文化部门,利用多种传播和教育手段,使得库车民歌在历史传承、文化分析、宣传培训上均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社会现状:传承空间压缩与民俗活动演化

民间是非遗艺术的基本发展环境,民间场域是包含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空间。库车民歌是维吾尔人在特定的历史际遇和社会空间中形成的,主要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传播。

费孝通教授认为,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而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使我们可以把握选择文化的主体地位。[5]15-22库车农村地区社群联系紧密,社群文化特色突出,使得库车的农村及城乡边际地区成为了库车民歌传承最具生命力的土壤。然而当前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的扩展和对农村地区的改造不断推进,工业文明以一种绝对强势的姿态与当地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介入使得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自觉被消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库车地区举行“麦西来甫”的民歌聚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传统的婚礼及各种仪式逐渐朝着现代、简约的方向演化,这也让民歌失去了本该发挥功能的传承载体。传统民俗的变化、传承载体空间的缩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也使得技艺传承人群萎缩、活动活跃度降低。市场经济之下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横行,加上民歌文化的区域性、保守性,对民歌的保护价值和利益并不能立竿见影引起社会反响,使当地的文化自觉出现被消解的情况,库车民歌文化保护面临着尚未看到实效就遭遇价值消解的困境。

(二)学术讨论:民间文化研究不足

为保护和传承库车文化,近年来库车文化界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如:成立了龟兹文化学会;出版《龟兹》专刊;举办库车民歌研讨会和龟兹文化大会;配合国家文旅部、教育部推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等。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库车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此外,库车还联合塔里木大学建立深层次合作,成立了西域文化研究院龟兹文化研究基地,对西域特别是龟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建立了迄今为止国内关于西域文化专项资料最齐全的文献资料库。[4]125然而,应该看到目前学术界对于西域民间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对库车民歌的专项研究和科研活动偏少,这种状况亟需得到正视和扭转。

(三)社会成因:多重因素下的传承危机

库车民歌传承出现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地方社会现代化发展后产生的观念变化引发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

首先,库车近几年快速发展为初步实现现代化的边疆城市,使得当地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变化。库车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在实现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改变了当地人的社会观念, 他们认为传承和传唱民歌并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因而对于传统的库车民歌传唱抱着漠然的态度。其次,现代化的生活追求短平快的文化产品目的与传统库车民歌的创作与传承中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之间有观念上的冲突,导致了民歌传播力不够。同时,从顶层规划而言,由于库车起步晚,底子薄,因而在目前的政策重点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地方性文化与库车民歌之间的紧密联系。尚未健全对于民歌和传承事业保护机制,从而使得库车民歌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传承危机。

(四)政府措施:保护名录与平台搭建

随着2008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合理利用等工作进入了制度轨道。[3]71在库车民歌的保护中,库车政府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

一是挖掘和保存库车民歌历史资料,为日后弘扬和培训工作做材料贮备。库车当地政府先后組织了14个乡镇4个街道里的300多位民间艺人,挖掘完成200余首库车民歌,总时长超过60小时,于2016年完成第一阶段录制工作。而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当地民间艺人的平均年龄偏大,年龄最大者有85岁,年轻的也有45岁。调查发现,库车民间歌手、琴师、鼓手仅有150人,其中个别家庭生活较为困难,已无暇进行民歌演唱,很多年轻人认为民歌不够有意思,更向往现代生活,学唱民歌者寥寥无几。

二是开展政府对非遗文化的有效引导和宣传教育。在我国,名录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最为重要的长效机制,进入名录是对库车民歌保护工作的认可,也标志着政府层面对民歌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的注重。

在法规落实和政府努力下,库车民歌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初见成效,但对于库车民歌可持续性发展和传承方面还需创造性发展。

三、纾解策略:库车民歌非遗传承的路径创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遵循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传承可持续的方针战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主要负责部门制定长远规划的原则。[6]1库车民歌作为维吾尔艺术和龟兹艺术遗风融合的产物,具有多重的研究和发掘价值,是不可再生的中华民族独特遗产。因此,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如何制定出一条可持续的非遗传承发展道路,形成多元参与的良性循环保护路径,已然成为需要中国现代社会回应的重要课题。

(一)以传承人为中心,保障传承可持续

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传承人名录,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政策支持。但是作为一项文化内涵必须由技艺拥有者的高超表演才能展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是在现实环境中没有形成传播交流氛围,传承的可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为非遗传承创造有利条件,改善传承人的生活质量,保护库车民歌文化传播的自然原生环境,强调地方保护积极开发与传统聚落保护相结合,为传承库车民歌提供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对非遗的保护上,库车政府在搭建一批艺术保护平台、整理出版了库车民歌专辑、建立了库车天籁加依龟兹文化展示中心等工作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传承人的延续。建议以传承人为核心,配给专项资金补助传习活动,为传习创造必要的机会与场所,积极鼓励引导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传承人名录和制定传承人保障办法,“制度搭桥,构建生态”。在传承人管理方面,坚持制度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纾解保障困境。首先,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建立传承人名录有等级、有依据地保障传承人的物质生活;其次,要对传承人进行动态管理,对于不合格的传承人建立传承人降级和退出机制;再次,将补助制度与传承工作挂钩,通过年度评比考核确保传承工作保质保量地进行;最后要给予传承人应有的荣誉和称号,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传统文化光荣、发扬传统文化有前途的社会共识和文化生态氛围。

(二)通过学校教育提升文化自觉,加强非遗文化教育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只有一个——就是新疆的库车”[7]46。库车民歌的历史价值是在多种文化不断碰撞中发展出来的。从传承的角度看,没有良好的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的赓续永继。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以及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青年增加的影响,年轻人已经对民歌逐渐陌生起来,集体记忆延续断裂的可能增大,传统文化社区中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对于已被现代化思想和生活方式武装头脑的年轻人来说,只有明确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灵魂在哪里,才能构建强有力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因此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作为传承和保护的主体力量,政府的文化部门应充分发挥行政资源优势,为传承非遗文化搭建平台。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要在当地学校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中纳入民歌教育,通过系统化和地方化特色教育提升民歌传承的系统性。其次要强化师资建设,研究相关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编纂,以教促研,教研结合培养师生的文化自觉性,以提升传承质量。最后,组织民间艺人进行广泛交流,在校园开展非遗进校园和走进非遗场景等相关活动,让青少年在实地感受民歌魅力,在学习与娱乐中激发文化自觉,实现传承有序。

(三)市场化对接,塑造整体品牌办活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单纯依赖保护最终会使得传统技艺走进博物馆成为“死文化”,只有让非遗积极与市场对接,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批响当当的品牌和产品才能使非遗焕发出新风采,才能加强地方人民与非遗的血脉联系。因此,我们在保护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必须积极面向市场,增强非遗自身的造血能力。

政府要在当代社会环境生态中对民歌进行动态保护,促进文化再生产。为此,首先要加强对库车民歌保护发掘的总体规划布局,明确定位,重点挖掘民歌背后的经济价值,积极培养和引入市场力量为民歌发展进行包装和宣传,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不断结合,实现创新式发展;其次要深度参与库车市当地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谋求和推进新疆库车“非遗+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具有库车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路线,利用区域内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实现非遗景点与人文、自然景观的联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三是依托传统民俗,在民俗活动中实现库车民歌的文化再生产。库车民歌要实现活态传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与公众产生互动,发生联系,在民俗活动中提高文化自觉性。作为维吾尔族的重要民俗节日的古尔邦节,在节日期间维吾尔族群众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吹唢呐,唱歌跳舞,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加强族人之间的社会联系。[8]54当地政府可在民族传统节日庆典中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鼓励库车民歌活动的出场,使民俗节日既弘扬和传播了传统文化,又能与现代生活的需要相对接。

(四)发挥互联网优势,扩大宣传力度

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给非遗的保护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库车民歌作为一种表演型技艺与互联网传播特性高度契合,因此,当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首先应该建立数据库,聚合库车民歌的历史相关资料,以资料库的形式将碎片式的、不成体系的民歌集中整合,并配合相关讲解和教程,以降低普通人的观赏和学习门槛;其次,据调查,目前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传库车民歌视频的用户以当地人为主,缺少官方賬号的推广宣传和相关教学教程。作为非遗保护的主体部门可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开发多种教学宣传项目,打造民歌品牌。这样既消除普通居民对非遗文化的距离感,也能让普通人也参与到库车民歌的传播中来,使具有不同背景的艺术家、研究者能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学习。

此外,库车民歌可以借助直播风潮,利用网络直播形成与观众的良性互动,激发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让民歌传播由单向度向多向度、从平面到立体、从线上到线下,让更多人看到民歌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培养更多的“文化粉丝”。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库车民歌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根据调查发现,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与库车民歌相关的视频共有超过10000次的播放量,平均点赞数达到了100以上,更有用户把民歌配上了自制的MV,进一步加大了民歌的传播力度,增强了库车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也打造了一个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库车民歌传播平台。

结 语

习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9]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当前库车民歌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重重困境,这也意味着我们保护和传承库车民歌任重道远。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独特的空间和文化氛围中促进非遗文化发展,开展对库车民歌艺术的“原真保护”和“经济转化”双翼驱动。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民间市场力量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用综合治理和系统思维促进库车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突围,走稳走好。

参考文献:

[1]洪博涵.“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从隋唐燕乐之繁盛看西域龟兹音乐之精华[J].音乐生活,2007(09).

[2]阿曼古丽·牙生.论库车维吾尔民歌的唱词特点[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3(04).

[3]李晓松.我国现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研究[J].文化遗产,2018(02).

[4]西域文化研究所. 西域文化研究所[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03).

[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通知[Z].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2008-01-21.

[7]李祝义.库车:战略整合促可持续发展——记新疆库车县稳民生调结构促区域和谐与品牌化发展纪实[J].中国品牌,2012(11).

[8]米娜瓦尔.论维吾尔族宗教历法及宗教节日[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01).

[9]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7.

(责任编辑:林步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