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游戏改编电影面临的困境探析

时间:2024-05-04

姜一

【摘要】 近些年对知名IP的电影化改编大行其道,诞生的作品利用原有IP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通过粉丝效应往往能够取得不俗的票房。纵观这些年的改编影视作品,通过文学与漫画改编而成的作品都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唯独由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却始终难见佳作,这其中不论是坚持多年的《生化危机》系列,还是在万千粉丝的千呼万唤下终现荧幕的《魔兽》,它们或叫人屡屡失望、或叫人一身叹息,能被影评人高抬贵手的少之又少,而能让玩家与影迷双双认可的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由于游戏与电影在剧情结构方面存在着先天的差异性,而往往对游戏进行电影改编时又忽略了原本的内核,使得当前很多游戏类改编电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困局。

【关键词】 游戏;电影;剧情结构;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电影市场中,借助知名IP的人气所进行的电影改编作品可谓种类繁多,在这其中,主要以文学作品、漫画作品以及游戏作品三种类型的IP作品改编为主。通过传统文学作品所进行的电影化改编在这三者之中时间最久、改编形式也较为成熟;漫画作品电影化改编起步稍晚,但是凭借着自身艺术形式接近于电影镜头脚本的形式,使得这种类型的改编也较为普遍;而游戏作品的电影化改编不光起步时间晚,而且因其自身艺术结构的特殊性,在改编的形式上还有待提高。而且从口碑与票房上来看,通过文学与漫画所进行的电影化改编作品往往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却鲜有既叫好又叫座的,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方面。

一、游戏改编电影所面临的游戏类型的选择困境

市面上常见的游戏类型主要有RPG(角色扮演类游戏)、ACT(动作类游戏)、AVG(冒险类游戏)、FTG(格斗类游戏)、RTS(即时战略游戏)、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RAC(竞速类游戏)、SPG(体育竞技类游戏)、PZL(益智类游戏)、CAG(卡片类游戏)、TAB(桌面游戏)以及MSC(音乐类游戏)等。

对于由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而言,从1993年的第一部游戏改编电影《超级玛丽兄弟》算起,该类型电影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从改编的游戏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了RPG(角色扮演类游戏)、ACT(动作类游戏)、AVG(冒险类游戏)、FTG(格斗类游戏)、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以及RAC(竞速类游戏)这6大类的游戏中。而其中又以ACT(动作类游戏)和AVG(冒险类游戏)两类游戏占据了改编电影的主要份量,例如刺客信条、生化危机、寂静岭、波斯王子以及古墓丽影等,这些电影的游戏原作都是以上两种类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种类型的游戏本身就具有较为完整的剧情,同时在结构上也符合电影的叙事形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两类游戏当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较为丰满,适合电影的剧情需求。电影是以剧情为支撑的艺术类型,一个优秀的剧本往往对一部电影好看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ACT(动作类游戏)和AVG(冒险类游戏)两种类型的游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更加強调剧情的内容,甚至可以说,这两类游戏在设定上更加趋向于电影化的叙事形式,它们像电影一样讲究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需要通过游戏人物的特定行为动作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玩家对游戏人物的操作和控制实际上就是在完成相应的剧情任务。作为已经改编了6部电影的《生化危机》系列,其原作游戏就是典型的AVG(冒险类游戏),该游戏由日本的Capcom公司开发,主要讲述了在浣熊市发生的由于保护伞公司研发的T病毒泄露所引发了的人体变异,之后以S.T.A.R.S为调查组的相关人物所进行的调查与拯救任务。整个游戏由玩家控制的角色完成剧情发展中的各种任务,其中既有与丧尸的搏斗,也有为了获得相关的线索所进行的解密,过程中,玩家所进行的所有操控都是在既定的剧情线索下所发生的,丧尸出现的先后顺序有着特定的时间触发机制,只有按照正常的剧情进展,玩家才有可能面对到特定的敌人关口,而其中的解密环节更是需要玩家对于前后剧情有着完整的记忆性与连贯性。可以说,剧情是整个游戏的核心之所在,这类游戏的好玩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编剧的情节设置。反观FTG(格斗类游戏)、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以及RAC(竞速类游戏)等类型的游戏,它们虽然也强调所谓游戏剧情的设定,但更多的时候这种剧情安排更像是为了体现游戏的独特性或者时代性所设定的背景情况,无论从剧情的完整度上还是情节的丰富性上都较之 ACT(动作类游戏)和AVG(冒险类游戏)两类游戏相差甚远。所以,作为强调叙事性的电影艺术而言,在改编的题材选择方面,常常以这两种类型的游戏为主。

众所周知,电影剧情的要素包含时间、人物、地点,其中人物往往在剧情的推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丰满的人物形象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游戏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不论是FTG(格斗类游戏)还是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这些类型的游戏虽然也都是以某一个人物角色为核心,但是因为游戏类型的特点,游戏主角其实在游戏中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让玩家有一种较为真实的带入感,使得这种操控性有一种现场感。而至于这个角色长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对于玩家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甚至可以说这类游戏的人物设定只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换作任何一个形象的角色对于玩家的游戏性来讲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因为不论是FTG(格斗类游戏)还是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玩家与人物的交互形式相对简单,游戏的操控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竞技性的表达。例如著名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反恐精英》,玩家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通过键盘来控制游戏人物的前进、后退、跑、跳、下蹲等相关动作,然后利用鼠标来进行瞄准与射击,整个游戏玩家通过击毙对手,最终保证本方人员的数量最多而获取胜利。在该游戏中设置了警察与匪徒两种对立的游戏角色,其中每一类型的角色又设计了3-4种不同形象的人物造型,但是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大部分的游戏时间内人物角色始终都是以持枪杀敌的状态为主,而游戏的摄像机视角设定又以第二人称的跟随视角为主,因此玩家在画面中只能看到游戏角色的背影,正面形象实际上是没有任何体现的。也就是说,游戏人物的形象造型在该游戏中没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游戏类型的设定,玩家对于游戏人物角色的选择其实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角色的造型仅仅起到区分不同的玩家,但即使角色造型出现了重复,对于游戏的娱乐性也没有任何影响。甚至在游戏的过程中,玩家可以互换攻守方,由警察变为匪徒,或由匪徒变为警察,因为这种所谓角色造型的设定或者身份的设定并没有对于游戏剧情起到根本的制约作用。相反,游戏中武器的选择与变化才是玩家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武器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进展,甚至是对抗双方的成败与否。而同样的情况在格斗类游戏《拳皇》中也一样存在,玩家对于游戏角色的形象造型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符号来看待,在选择哪个游戏角色来进行游戏时,更多的时候不一定是出于这个角色的造型好看与否,或是人物的个性是否鲜明,而是源于这个角色拥有什么样的进攻能力以及具有多强的防御能力。因此,基于以上的情况,纯粹的FTG(格斗类游戏)或是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对于游戏角色的形象塑造往往都是欠缺的。这些游戏中的各类人物角色不会对剧情起到任何的制约作用,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既不会也不需要与游戏角色建立情感联系。所以,在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中,FTG(格斗类游戏)或是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因不具备鲜明的人物形象,改编难度较之ACT(动作类游戏)和AVG(冒险类游戏)两类游戏往往要大的多,即使进行了改编,在剧情的质量上也很难与后两类游戏相提并论。

二、电影改编的基本形式所带来的偏离游戏内核的现象

通常说来,电影改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176:(1)从整部作品中撷取相对完整的一段加以改编的“节选”方式。2017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根据育碧同名游戏《刺客信条》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国内上映,该游戏原作的故事结构与游戏世界的架构发展至今已经拥有7部正传、6部长篇小说、3部电影短片以及多部掌机游戏、网页游戏与手机游戏。面对原作如此漫长的时间线与复杂的游戏宇宙,要在一部电影中讲完所有的故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电影版的《刺客信条》就选择以“节选”的方式,从原作漫长的故事线中选择了一部分进行改编。(2)从容量大体相近的中篇小说一类作品中,将主题、人物、情节“移植”过来的方式。2010年由迪斯尼出品发行的《波斯王子:时之刃》则是典型意义上的“移植”作品,该片直接以游戏《波斯王子:时之刃》为蓝本进行改编,基本上还原了该游戏的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3)将头绪纷繁、篇幅浩大的作品加以“浓缩”的方式。2016年由美国传奇影业、暴雪娱乐联合出品的奇幻动作片《魔兽》,正是改编自风靡全球的经典游戏《魔兽世界》,在面对游戏原作庞大的故事背景与复杂的世界观时,电影编剧选择了对原作剧情进行“浓缩”的改编方式。(4)从一部作品的情节中得到某种启发加以构思,甚至创造出新人物、新情境的“取材”方式。2003年上映的《古墓丽影2》,作为由著名动作类游戏《古墓丽影》改编而成的第二部电影,不光在特效的制作上逊于第一部,同时在剧情的设置上也和原作游戏没有了直接联系,编剧只是将游戏原作中“探险、寻宝、解密”等元素作为了电影剧情的核心,除了女主角劳拉的名字与形象设定外,基本上算是一部独立于游戏剧情的“取材”型改编。(5)借原作发挥改编者自己的主题意旨,而不大理会原著的思想实质,仅在某些方面和原作有一定联系。已经拍摄了6部电影的《生化危机》系列,可以说早已脱离了游戏原作的核心,除了保留了原作生物变异的丧尸元素外,游戏中曾经经典的解密环节与冒险体验都基本消失殆尽,变成了一部只是“借用”生化危机四个字的枪战动作片。简言之,电影的改编形式主要分为“节选”“移植”“浓缩”“取材”“借用”五种。

以上常见的电影改编形式其实又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种:一种属于“照猫画虎”型,另一种则属于“挂着羊头卖狗肉”型。所谓“照猫画虎”型指的是改编作品基于游戏的基本情节设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电影叙事风格的剧本创作。而“挂着羊头卖狗肉”型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作品中除了角色的名字和游戏中一样,在剧情的设定上则完全属于全新创作。上文提到的“节选”“移植”“浓缩”大体上属于“照猫画虎”型,而“取材”和“借用”则基本上属于“挂着羊头卖狗肉”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改编,一部好看的游戏改编电影,在剧情方面都需要忠于原作的核心,即游戏本身所具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生化危机》的导演保罗·安德森说:“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的前五部已经赚得了超过10亿美元,之所以获得这么多的支持,是因为对于游戏的尊重。”[2]可见,忠于游戏原作、将其核心概念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应该是游戏改编电影的根本所在。但是从这类型电影的改编情况来看,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即使是号称“我们这部电影是由一群热爱游戏的人拍摄的”《生化危机》系列,在影片的口碑方面也并未获得影迷与玩家的认可,而更多的游戏改编电影则更是变成了一场游戏角色的COSPLAY。

游戏改编电影出现的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电影改编形式的客观局限,另一方面很多作品也反映出在改编时难免会出现很多的人为主观因素。首先,客观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要将一部经典的游戏进行电影改编,无论是采用哪种改编形式,都势必会涉及到对原作剧情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为了保证改编的游戏剧情符合电影的叙事特点,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广大的非玩家影迷在有限的电影时间内能够准确地搞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例如上文提到的《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电影为了保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长里能有完整的戏剧冲突,于是导演在电影剧情中设定了一个全新的角色“爱丽斯”,并将游戏原作中的庞大故事背景进行了替换,使得游戏原作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了“爱丽斯”身上,这种设定上的改编正是为了让电影剧情较为灵活地跳脱于游戏原作的庞大背景,使得观众能够迅速地进入到电影剧情中。但是这种看似合理性的改编,却往往因为电影剧情与游戏剧情的不一样而很难获得游戏玩家的认可,而对于很多非玩家观众来讲,改编的剧情很有可能又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于是便经常出现玩家影迷觉得电影没有忠于原作,而非玩家影迷又抱怨看不懂剧情的情况。其次,除了改编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的限制外,有些改编作品中还出现了刻意的人为主观因素,同样是《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前三部电影的改编还基本上符合游戏原作的精髓,但是当主角米拉变成导演保罗·安德森的妻子后,慢慢地该系列已经完全变成了一部讲述“超级英雄”爱丽斯的动作枪战片,原本游戏中的真正主角全都沦为了一个个跑龙套的“临时演员”,这样的改编不但已经完全看不到游戏原作的核心价值,甚至为了迁就特定的角色形象,在剧情的改编上也变得越来越不合理。因此基于以上的情况,以游戏改编的电影在剧情方面往往呈现出“进退两难”的局面:大刀阔斧的改编会被人诟病为丧失了原作的精髓,而如果保守地生搬硬套又会让原本游戏的剧情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唐突而怪异。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迁就了影迷,玩家不满意;满足了玩家,而影迷又看不懂的局面。而游戏的内核便在这样的“进退两难”中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偏离。

三、游戏与电影在剧情结构上的差异性所带来的改编困境

虽然电影制片方或者投资人在选择游戏作品的改编题材方面,已经尽可能地选择剧情相对完整而且结构类似于电影形式的游戏,并且对其改编也尽量遵循着游戏原作的精髓,但是从近几年的改编情况来看,无论是拥有庞大世界观与冗长历史故事的《魔兽》,还是被玩家们定义为近几年育碧最好玩的游戏《刺客信条》,这类电影在开拍前往往令人满怀期待,但是上映后的质量却总是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游戏与电影对于剧情的出发点不同所致。游戏与电影同属于娱乐产业,而且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两者的融合与借鉴也越发的深入,很多游戏无论是在剧情的设定上还是画面的质感上都已呈现出类似电影的效果,而当前的许多电影也都会在影片上映后推出以电影剧情为主线的官方游戏。[3]40-41但是究其本質,两者虽然在表层的视听效果上越发类似,但在深层次的内核部分却依然有着不同于对方的行业特点。正如上文提到的ACT(动作类游戏)和AVG(冒险类游戏)两类游戏,它们同样具备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甚至具有不亚于电影的故事剧情,但是游戏的这种剧情是建立在任务之上的剧情,而电影的剧情则是建立在叙事之上的剧情。以任务为出发点的游戏剧情虽然也具备叙事的属性,但是这种剧情不像电影一样必须保证时间线上的连贯性,它可以是阶段式,甚至可以是片段式的。例如,我们在观看任何一部电影时,从开始到结束,它应当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它必须在设定的片长时间内把故事说清楚。而对于游戏而言,虽然也有剧情,也在讲故事,但是剧情的发展起伏变化是由一个个任务完成的,也就是说,玩家有可能在剧情进行中的某个任务关口耗费较多的时间。这时,相对于游戏整体的剧情而言,这部分的剧情时间就会变长,甚至如果一直未能完成该任务,玩家可以将游戏暂停在此剧情阶段,休息一段时间或者查找相关攻略之后再重新进行游戏剧情的推进,于是游戏在剧情的进展方面不像电影必须在单位时间内把故事连贯讲完,而是可以根据玩家对于任务完成的快慢节奏,进行或阶段式或片段式的展开。模糊一点讲,这种形式有点类似于电视剧,整体的完整剧本被分割为若干集陆续呈现出来,导演甚至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特意将某些悬念设定在某一集的最后,以达到吸引观众收看下集的心理。当然严格来说,游戏剧情的这种阶段式与片段式呈现效果还具备了更多的自主性,它仍然不必像电视剧一样必须在下一集将剧情进行推进,而可以由玩家自己控制游戏剧情的下一步走向。在游戏过程中,玩家拥有更高的选择权与决定权,而这也正是很多时候游戏这种形式对于玩家的魅力所在,它将玩家对于任务完成的渴望设置在剧情发展之上,通过让玩家与任务关口的互动,有效地将对于剧情流畅度的关注进行了转移,从而避免了因剧情拖延甚至是暂停而引起的不适。例如,根据育碧经典游戏《波斯王子》改编而成的电影《波斯王子:时之刃》,作为一部“移植”类型的改编的电影,虽然电影在人物及剧情方面都已经尽可能地遵循游戏的原作,但是基于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还是在游戏剧情的部分设置上进行了符合电影形式的改编。比如,游戏中的关键道具“时之刃”具有可以让时光倒流的功能,因此游戏剧情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玩家频繁地借助于“时之刃”在所谓的现在与过去之间反复切换,以此来完成相应的剧情任务。这样的设定在游戏中并不会对玩家产生视觉的重复感,因为游戏的这种剧情是建立在任务之上,玩家每一次在现在与过去的切换中,实际上都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这种对于任务的完成心理会分散玩家对于剧情以及场景不断重复的疲劳感。但是这种游戏剧情的设定如果直接照搬到电影剧情中,就势必会产生剧情进展方面的累赘感,给观看者一种过于重复的视觉印象。因为在观影的过程中,游戏中原本的参与性被剥夺,观众作为第三者在观看剧情时,全部的注意力都会专注在人物角色与环境场景的变化上。如果镜头画面中的内容反复切换,但每次都没有差异性的进展,时间一长,就会让人有一种剧情停滞不前的感觉,于是在这部游戏的改编电影中,导演和编剧虽然依然保留了“时之刃”这种关于时空的转换功能,但是在剧情的设定上,已经由原作的需要频繁切换改变成了只在特定时间的切换。这样的改编是符合电影剧情结构特点的,但是这样的改编却削弱了游戏中“时之刃”的重要性,原本在剧情中至关重要的关键道具,在电影中仿佛显得作用不再那么明显,以至于剧情中各个人物对于“时之刃”夺取都没有传递出一种十分强烈情感逻辑。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游戏剧情与电影剧情在结构特点上的差异性所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改编问题。

结 语

对于知名游戏IP的改编,在当前特效技术越发先进,工业体系更加成熟的大环境下,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得以呈现。但是相较于文学作品与漫画作品的改编,游戏作品的改编其实具有不同于前两者的特殊情况,因此对于游戏改编电影,必须对两者的自身特点有着清楚的认识。游戏的剧情是任务型的剧情,电影的剧情是叙事型的剧情,这种本质上的区别,直接决定了在对游戏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时不能直接地生搬硬套,而必须由电影编剧在对游戏剧情有着完整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电影的艺术特点进行合理的改编,才能获得较为成功的电影剧本。

参考文献:

[1]范倍,程刚.从游戏到电影:试论电影化改编与游戏性表演[J].当代电影,2013(3).

[2]《生化危机》导演:电影成功皆因尊重游戏原作[EB/OL].爱玩网.(2016-10-09).

http://play.163.com/16/1009/21/C2VEK2TR00314501.html.

[3]张弛.数字时代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J].新闻前哨,201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