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国青年艺术家文化现象的悖论性研究

时间:2024-05-04

李可欣 邵晓峰

【摘要】 英国青年艺术家文化现象是矛盾丛生的,无论是它作品中表现的是非真假,还是经济文化影响下社会体制与前卫艺术的本质悖论,都是对西方当代社会的直观反映。YBA作为当代前卫艺术的代名词,涌现出众多怪诞的作品和反叛的艺术家,其颠覆性和影响力毋庸置疑,但它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当代艺术存在的困境,即以介入大众生活为目的,却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它试图揭露僵化的体制和社会隐藏的暴力,然而自身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商业化下的产物。YBA的进步性与消极性的相互交织展现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悖论性发展趋势。

【关键词】 当代艺术;英国青年艺术家;悖论

[中图分类号]J11 [文献标识码]A

英国青年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简称YBA)是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青年前卫文化团体,以1997年于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开办的“感性”展为高潮,因其作品充满英国青年文化的反叛精神而在艺术界掀起轩然大波。YBA艺术家用异于传统的方式表达自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停开拓艺术的边界,那些令人震惊的甚至恐怖的作品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并成为西方当代前卫艺术的代名词。与当代其他艺术团体类似的是,YBA将高雅艺术拉下神坛,其作品更多地介入生活,但其中所包含的黑色文化与震惊美学却时常遭受到主流批评家的攻击与谴责,这不禁让人们思考YBA文化的双重性以及西方当代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YBA作品中折射出的形式悖论

YBA艺术家作品所表现出的矛盾性可以说与《悖论研究》中对“悖论性”的刻画相互对应,他们擅于运用违反常理的表现手法或是真真假假的外壳来包裹自己想要表达的内核,这些作品的主题内容通常不是明确的,但却总能吸引大众的目光。英国青年艺术家作品中蕴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构成了YBA文化现象的表层悖论性:“违反常识,有悖直观,似非而是的真命题;与公认的看法不同,但其中潜藏着深刻思想的假命题;从看似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一对自相矛盾的命题”[1]2。

(一)似非而是的真命题

YBA轰动一时的“感性”展览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品当属马克思·哈维的《马拉·汉德莱像》,将社会上臭名昭著的罪犯的肖像塑造成媒体明星,结果引起观众的激愤。哈维的恶作剧正是YBA中悖论性文化的体现,即用违反常识和有悖直观的方式来表现真实存在的事物,通过常理与反常理的反差对比,凸显了作品的震撼性,YBA的震惊美学由此而来。类似的作品在YBA中数不胜数,以达米恩·赫斯特为代表的艺术家则经常使用装置艺术创作形式,相比观念艺术更强调情景体验性[2]101-104,这往往需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来搭建成品。赫斯特擅长使用废弃物进行创作,以及运用独特的手法使野生动物的躯体成为艺术品并直接展览。这些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进行异于常规的再创作是YBA艺术家惯用的表现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新概念主义,即把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转换成异于日常的东西。真实性与怪诞形式的相互结合,使他们的作品充满矛盾性又具有吸引力。

(二)蕴含深刻思想的假命题

YBA艺术家常常透过具象物体深入精神层面的虚空意象,并将自己的内在诉求付诸于作品中,这不仅需要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需要拥有思想的高度。从某个层面来说,YBA艺术家更像观念艺术家,他们往往为了传达思想观点,不受创作媒介的束缚,使艺术从形式和媒介的囚笼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大的空间[3]18。他们不谈论“美”,但探寻对美的突破和情感的表达。

YBA之所以被称为“后前卫”,可能正是因为它敢于宣扬自己与公众看法相左的观点。他们肆无忌惮地谈论性,探寻死亡的极限,探讨宗教的意义;青年艺术家作品中的主题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也包含对社会和生命的深度思考。克里斯·奥弗利的黑人圣母像就是一件挑战公众政治正确的作品,几乎触怒了当时所有的天主教徒。黑人圣母无疑是一个假命题,无论是在艺术史上还是在宗教上,只存在拉裴尔笔下典雅圣洁的圣母形象,然而在当代前卫艺术的标题下,奥弗利的作品显然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含义,其反叛性不亚于1987年色拉诺的《尿撒基督》,可能是对种族主义者的批判,也可能是对盲目而狂热的天主教徒的嘲讽。这种形式悖论体现在将想要揭露的现实问题和想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投射在与现实相悖的事物上,形成既与公众看法相矛盾,但又蕴含深刻思想的假命题。

(三)自相矛盾的命题

自相矛盾是悖论性的主要特征,YBA艺术作品常常表现出这种自相矛盾的特质。众所周知,悖论既不是谬误,也不是诡辩,所以这种自相矛盾放在艺术领域反而凸显出哲学意味的深刻。赫斯特的成名作《在活人心目中物理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展示了一条浸泡在福尔马林水箱中的虎鲨,虎鲨面貌狰狞而凶狠,让人感到我们人类不仅是猎人,也是猎物。赫斯特否认了在西方的宗教价值观下上帝赋予人捕获所有动物的特权,然而,实际上浸泡在溶液里的鲨鱼几天前才被人捕杀,展览上的鲨鱼成了真正的猎物,人类社会的残酷性远远大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这种自相矛盾的命题与后现代艺术的自由风格如出一辙,自由风格不否定任何事物,它由于不排斥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一致性而丰富多彩。[4]9赫斯特类似的作品《爱的内与外》和《一千年》,几乎都是如此,一件作品常常存在多种矛盾解读,虽然其本身是一种悖论,但同时也是自由风格的一种发展。

二、YBA文化深层悖论性带来的发展困境

英国青年艺术家运动活跃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往后逐渐平息。它与西方当代艺术运动具有相似的深层悖论性,并且这种悖论性表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目的与表现形式的背道而驰

YBA与当代其他西方艺术运动一样想要介入生活,从它创作主题中无数日常生活的琐碎就可见一斑。然而YBA艺术家们极端的表现方式却被大众所不容,血腥的、怪诞的创作形式背离了多数人的生活轨迹,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观念上的艺术限制,但大众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這也是YBA艺术掀起后前卫风潮却同时受到众多抨击的主要原因。它开创的新哥特式风格和作品中蕴含的黑色文化甚至触碰了道德层面的禁忌,迫使人们思考艺术是否存在道德底线?《癌症》《天启》这些创作确实具有极强的表现性和深刻含义,我们也从不否认英国黑色文化带给世人的思考,但批评家汤姆·沃尔夫指出前卫艺术很多只停留在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上,而不是出于艺术性,且他们时常会陷入为震惊而震惊的怪圈,所以这些究竟是不是伟大的艺术还需要时代来验证。

在西方传统的艺术哲学观点里,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是形而上的,两者二元对立,它们分别隶属于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5]130-132然而自杜尚颠覆传统以来,当代艺术重新审视大众生活,几乎在前后几十年的时间内,所有现当代艺术家都认为现实才是艺术创作的土壤,艺术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但在艺术逐渐走向生活的过程中,却避免不了与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产生冲突,艺术要求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和生活的僵硬刻板难以相融。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越来越陷入对机械化和制度化的狂热崇拜之中,艺术的独特性被压制在僵化的体制囚笼里,时常迸发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怪异风格。它们标榜着自己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实则是对体制的愤慨与批判,而这种表达的形式也不能被大众接受,最终只是脱离现实的自我发泄。

目的与表现形式的相互矛盾产生了西方视觉文化悖论,“顺应艺术发展的潮流趋势,引领艺术审美的回归,将艺术由精英化向社会化、生活化转变”[6]19-23。艺术日益普及化、通俗化,却越来越难以理解;同时,艺术看起来既十分自然熟悉,但又显得非常陌生。[7]74-80这说明艺术与大众文化在逐渐趋同却又相互排斥,这种悖论不仅体现于YBA,而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共同困境。

(二)商业控制与反商业体制的并存

赫斯特是YBA最具代表性以及商业价值的艺术家。他除了进行艺术创作还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他和他的团队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甚至室内设计中都有所涉略并且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激浪派乔治·马修斯所呼吁的:艺术不应束之高阁,艺术家更应积极从事应用领域的工作。“作为大众以视觉的方式理解和把握作品与社会的重要载体”[8]125-128,赫斯特的设计作品利用媒体来进行自我推销,像著名的雷蒙罗维一样,他几乎成为艺术与时尚界的明星,他时尚新潮的设计受到大众的喜爱,促进消费的同时甚至带动了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艺术与经济的共生性使YBA对大众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影響,而不仅仅作为文化现象停留在表面。与传统艺术家全身心投入创作不同,赫斯特作为艺术家一直与消费和市场联系紧密,这无疑是对艺术与生活时尚之间界限的突破。然而从YBA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却一直受到商业的控制,它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大众媒体的推销而不是真正被大众接受。艺术批评家斯塔拉不拉斯认为,大财团利用YBA来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实则只是一种营销;英国政府则利用YBA想让伦敦替代纽约成为新的世界艺术中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这体现出自发的经济效益与被动的操控之间的矛盾,并成为YBA在经济层面的悖论。

YBA内在深刻性实际上是对全球化影响下垄断经济、强权政治和僵化体制的深度剖析,然而矛盾的是YBA本身就是商业体制下的产物,它既反对资本主义后工业化商品社会以资本为中心的体制和意识形态,同时又无法摆脱这种体制所赋予的行为逻辑。[9]112

(三)艺术与反艺术的争论

提到艺术,很多人会想到艺术的审美性。对美的追求一直是艺术家的探寻方向,然而当艺术进入当代这一命题便发生了改变,对传统的彻底颠覆让艺术走向反审美的道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一样都要求艺术的自律性,对色彩、构图包括主题都有强烈的制约,当代艺术的发展正是对自律性的挑战和对传统媒介的摒弃。那么,YBA真的算是艺术么?毫无疑问,它过于前卫的表现方式确实是对传统审美的颠覆,然而反审美并不是没有界限,YBA直接介入大众生活,将恐怖的、令人憎恶的事物作为作品广泛传播,其中甚至不乏碰触公众道德底线的尸体艺术、哥特文化,这些以“后前卫艺术”自称的艺术家让人们开始怀疑艺术的本质。

从杜尚的《泉》开始,后现代不断用反艺术的方式质问世人究竟什么是艺术,如果一个粗制滥造的小便池也算艺术品的话,那么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10]35。杜尚对艺术界的启发无疑是巨大的,YBA在此基础上又一次将艺术的概念延展,即不仅追求震惊怪诞的效果,还要将其都当作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我们至今无法给艺术下准确的定义,它在时代的推动下常常日新月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信息化和数据化,各种高科技对艺术的介入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增殖”的时代,艺术的表现方式更加多种多样,机械复制的作品是艺术么?工业产品是艺术么?理论家本雅明认为这些都是艺术的发展,而哲学家鲍德里亚却说这是虚无主义的体现,是艺术的惰性,我们又该如何判断?事实上后现代之后艺术与他的悖论性每每相伴而生,争论YBA到底是艺术还是反艺术终究是没有结果的命题。

三、结语

YBA的悖论性分为形式悖论和本质悖论,其作品中的形式悖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用违反常识的方式来表现真实事物;其二,将想要表达的思想投射在与现实相悖的事物上;其三,一件作品存在多种矛盾解读。这些形式悖论虽然是矛盾的体现,但也丰富了YBA作品的主题,吸引了世人眼球,使其以一夜爆红的方式闻名艺术界;同时,YBA也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本质悖论,在社会层面上,YBA艺术家想要介入大众生活却不被大众接受;在经济上,它批判商业体制却不能彻底摆脱体制控制;文化上,作为前卫艺术代表却具有强烈的反艺术倾向。YBA的深层悖论性制约了它的后期发展,也暴露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共同问题。

YBA文化现象无疑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它以前卫的姿态揭露社会问题,一方面又以怪诞的形式背离初衷;它利用震惊美学吸引大众媒体,无所畏惧的表现张力让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思考,同时也触犯道德与法律禁忌;究竟是艺术家自发的情感宣泄,亦或是商业操控下的哗众取宠,YBA总是这样矛盾重重。正如玛格丽特·库佐恩所说:“只要有进步,就会有悖论,两者彼此约束。”[11]218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陈波.悖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孟宪伟.英国青年艺术家的前卫艺术样态[J].西北美术,2016(2).

[3]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余震, 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4]金·莱文.后现代的转型:西方当代艺术批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李云集.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困境及其再思考[J].求索,2013(2).

[6]汤箬梅.里约奥运公共艺术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6(5).

[7]张贤根.论西方当代艺术的生成与视觉文化悖论——以“英国青年艺术家”运动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1).

[8]汤箬梅,创新设计教育: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跨学科发展趋势[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5).

[9]邵亦杨.后现代之后[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0]王瑞芸.通过杜尚:艺术史论笔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玛格丽特·库佐.悖论[M].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