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影色彩的情感功能探析

时间:2024-05-04

文‖王 琳

电影色彩的情感功能探析

文‖王 琳

作为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在电影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创造的视觉效果不仅可以还原现实,参与故事叙事,还可以透过镜头的不断变换传达出某种情绪,表达特定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使观众领悟到更多的超越故事本身的内容。本文将以电影色彩的情感表达功能为切入点,分别从主题意蕴的抒发、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独特美学风格的形成三方面加以论述。

电影;色彩;情感;审美风格

电影《辛德勒名单》剧照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黑白、无声、颤抖的画面,这是电影最初的状态。如果说声音元素的加入,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那么色彩的运用,则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彩色影片的出现,实现了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变革,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银幕影像时代的到来。电影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视听语言是其特有的讲故事的方式。作为视觉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色彩自然在电影的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还原自然现实,参与故事叙事,还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

电影中色彩表达情感的功能建立在色彩情感作用的基础上。“人眼的三种感色纤维分别对相应的色光具有敏感性,由于三种感色纤维对不同的色光所产生的兴奋程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与人们的心理反应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1]40科学表明,个体对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耀眼的红色是对视觉刺激最强烈的颜色,它是最接近太阳与火焰的色调,象征着生命、鲜血、热烈、冲动、温暖,令人兴奋,也常常用它指代爱情、暴力与革命。类似的,清新的绿色时常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象征着生命、生长与青春;深沉的黑色充满了神秘感,象征着高贵、冷艳、庄重;纯净的蓝色代表冷静、忧郁、纯洁、高雅;温暖的黄色则往往是欢乐、阳光、享乐的代表。与静止的油画相比,色彩在电影中的功能往往更胜一筹, 因为它是运动的,具有流动性,恰似音乐的旋律。通过不同镜头、场景、时空之间的转换,色彩在银幕上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容貌,更能准确地反映人类复杂的生活现状,也更接近人类真实的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电影中色彩的搭配组合与运动变化,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暖色调时常会带给观众愉悦的心理感受;相反,冷色调则带来压抑的心理感受。同时,不同的色彩组合也会带给观众不同的空间感受,色彩明亮就会造成空旷宽敞的错觉,色彩浓重则会显得更加狭窄压抑。色彩之间的差别越大,组合起来对比更鲜明,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反,则造成一种朦胧梦幻之感。因此,电影中色彩的变换常常可以表达某种情绪,传递特定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使观众领悟到更多的超越故事本

身的内容。

“色彩是电影人手中的利器,或抒情,或表意,或象征,或拟讽,勾连呼应,统领全局,渗透着艺术者独特的美学诉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在具象画面的色彩构造中,领悟到抽象艺术的美感。”[2]16因此电影人对色彩的运用,早已超越了“百分之百天然色彩”的还原再现,而是更多融入了人生体悟的再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再创造才能使色彩真正地融入到电影创作中。电影人通常会依据故事的主题、影片的风格样式、人物情感变化及自身的喜好,确定出全片统一的色彩基调,甚至细化到每个场景空间的亮暗影调倾向及每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色彩。一旦这些色彩的情感魅力打动观众,引发共鸣,影片主题也就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本文将从主题意蕴的抒发、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独特美学风格的形成三方面对电影色彩的情感表达功能加以论述。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一、主题意蕴的抒发

在电影的创作中,色彩作为一种情感因素,首先被运用于作品主题意蕴的抒发上。作为传达影片创作意念的重要载体之一,色彩主要是通过感性形式为故事主题服务的。颜色的不断变换与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色彩形态,这些色彩形态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展现出来。电影人往往通过对影片整体色彩基调与明暗影调的处理,来完成对故事主题意蕴的抒发。

以爱情、友情为主题的影片,环境色多为高饱和度的亮色调,像白色、红色、绿色或黄色。如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情书》,主色调即是白色,开场漫天飞扬的雪花、银装素裹的大地与鱼肚白的天空融为一体,营造出纯白的背景,客观展现出故事发生的时空,同时也奠定了全片淡淡忧伤的情感基调。彩色镜头下,一身黑色大衣包裹的渡边博子在白茫茫的雪地中缓慢前行,与纯白色的背景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产生了一种东方写意水墨画的效果,画面蒙上了一层朦胧梦幻之感,像极了纯洁的初恋,与主题丝丝相扣。泰国青春题材的影片《初恋这件小事》片头就是淡黄色的高中教学楼,奠定了全片清新的淡黄色调子,有淡淡的回忆的感觉,符合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主题,观众也跟着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日子。表现友情的影片多以橙红色、鹅黄色等暖色调为主,如《三傻大闹宝莱坞》《阳光姐妹淘》《末路狂花》都是如此,非常具有感染力。

相反的,一些以暴力、战争为主题的影片则更倾向于使用饱和度较低的冷色调,如黑色、灰色、墨绿色、深蓝色等,且色彩的搭配更趋于接近,这样灰暗阴冷的画面给人一种的明显的压迫感,更容易突出了这类黑色题材的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电影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辛德勒名单》堪称经典。这部长达195分钟的影片由现实与回忆两个叙事时空穿插而成,现实时空只出现在片头与片尾,中间全部为回忆时空。影片主要通过色彩空间的变换来处理这两种时空,彩色画面象征着和平美好的现实,黑白画面则象征着黑暗苦涩的战争回忆。因而黑白色调便成了整部影片的主色调,只在片头与片尾出现了一抹彩色。这样既奠定了影片沉重肃穆的情感基调,营造出一种厚重感与真实感;又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暗含了电影人对犹太民族苦难的尊重以及深刻的历史反思。除此之外,这部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对高潮部分色彩的处理,即纳粹军队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身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成为黑白画面中唯一的一抹亮色。这个红衣小女孩在拥堵的人群穿梭着,试图躲避这场灾难。然而在随后的画面中,这抹红色再次出现在堆积如山的运尸车上,与黑白背景形成巨大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震撼。类似的,以饥荒为题材的影片《一九四二》以深灰色调为主,灰蒙蒙的天空、灰褐色的土地、灰黑色的脸庞、灰白色的棉袄,早早奠定了悲剧的基调,深化了影片对灾难反思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塑造完满的人物形象是色彩情感表达最基本的功能。色彩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与状态,突出其性格特征,完成其形象塑造的生动性、立体化与丰富性,从而促进观众与银幕形象的情感交流。

色彩情感功能的运用首先就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通过对服饰色彩的精心设计,可以反映出剧中人物的身世背景、对外界坏境的态度及内心微妙的变化。韩国电影人金基德的影片《弓》很具有代表性,女主人公第一次亮相,就是一件嫩绿色上衣搭配一条大红色连衣裙,脸上带有一抹浅浅的笑。这样艳丽且单薄的着装与船上其他身穿灰黑色棉袄的人物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更加突出女孩的与众不同,继而为其远离世俗、天真无邪的性格埋下伏笔。类似的还有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人物服饰色彩的设计,母亲几乎永远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戴着红色的围巾,绑着红色的头绳,父亲则一成不变地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红色代表着热情、激烈、外向,

而黑色代表着理智、内敛、沉闷,两个人物服装色彩上的反差,巧妙揭示出性格的差异,母亲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父亲则理智内敛、低调沉稳,为之后母亲执着追求爱情,父亲被一步步感动的故事发展打下基础。

即使是同一人物服饰色彩上变化,也会带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影片《花样年华》中苏丽珍共换了23件不同颜色款式的旗袍,每件旗袍都代表着不同的心情,观众的情绪也随着的她的心态变化着。日常生活中,苏丽珍喜欢穿素色的旗袍,如搬家时是灰白色,跟邻居太太聊天时是灰蓝色,看丈夫打麻将是黄褐色。但当她送丈夫出门后,提着饭盒一个人下楼买面条的时候却是毫无修饰的蓝黑色旗袍,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在和周慕云开始约会以后,她的旗袍颜色也渐渐鲜艳了起来,耀眼的红色、亮丽的黄色、清新的绿色。影片《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的服饰色彩变化可以作为典范,从白粉色的学生装到淡紫色的碎花旗袍,再到血红色的披风、纯黑色的修身旗袍,服饰色彩由浅至深,形象地反映出由天真烂漫的少女变为压抑扭曲的妇人的心理变化历程。

电影人常常直接借助画面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最典型的代表即为波兰电影人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的色彩三部曲《蓝》、《白》、《红》,影片中大块的颜色拼贴与大片渲染,均是人物心理状态的“替身”。其中《蓝色》的色彩运用最为突出,主色调为冷色调蓝色,镜头里的一切都是蓝色的:天空、房间、游泳池、灯饰、棒棒糖、文件夹,以显示出女主角的沉静、孤寂、忧郁的心绪。香港电影人王家卫也是如此,特别喜欢用漫无边际、随意涂抹的大块拼贴色彩来描绘都市边缘人群内心游离的状态。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重庆森林》以冷色调为主,画面中充斥着绿色的光线,覆盖着酒吧、宾馆、街道、商店,甚至人物的脸庞,尤其是人物情绪低落的时候,绿色色块的运用更加夸张。这种色彩的运用是有根据地从影片中的人物角度看问题,紧贴人物的心境变化,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视觉真实”。

三、独特美学风格的形成

色彩运用是极具主观性的创作,必然渗透着电影人的创作理念与审美意识,这样色彩的内涵与影片的内容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格化的效果。由于个性气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差异,电影人在色彩运用的艺术形式上有不同的探索与追求,久而久之会形成独特的色彩美学风格。成熟的电影人往往可以十分鲜明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创作理念融入到影片色彩的运用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与美学意蕴。

一提到张艺谋,观众总能联想到他的“红色电影”,这是由于他十分热衷于用夸张绚丽的红色与仪式感极强的画面来叙事,象征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民族气节。影片《红高粱》对红色的肆意涂抹与大片渲染,正反映出他独特的色彩追求与美学风格。如在“巅轿”一场戏中,火红的太阳染红了天空,红绸带迎风飞扬,红色迎亲队抬着红花轿穿过火红的高粱地,漫天飞舞着红色的精灵;新娘子也是全身红装,盖着红盖头,扎着红头绳,戴着红耳环,涂着红脸蛋;红色的酒窖、红色高粱酒、红色血液……这种对红色的大胆运用,在影片的结尾达到了顶峰,如火的高粱地中,烧酒坊的兄弟们与日本人决一死战,奶奶倒在血泊里后,整个画面都变成了血红色,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与强烈的情感共振。之后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依然表现出对红色的钟爱,达到了一种风格化的效果。类似的,日本女电影人蜷川实花也十分喜欢运用丰富夸张的色彩构图,并因为独特的色彩感而备受瞩目。她对色彩的捕捉有着超高的敏锐度,时常打造出华美绚丽场景,充满梦幻般色彩缤纷的色调,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做海报,特别是以影片《花魁》《狼狈》为代表。日本电影人岩井俊二对印象派绘画十分着迷,迷恋柔和的光线中自然景物的色彩,因此作品的画面多表现出油画的特质,如《梦旅人》、《燕尾蝶》、《情书》、《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多是明亮鲜丽的色调,清新明快、沁人心脾。

俄罗斯电影人塔尔科夫斯基则更倾向于使用温柔婉约的色彩,连色彩之间的过渡都十分柔和,尽量避免造成视觉上的不和谐。他的作品《压路机与小提琴》、《镜子》、《潜行者》、《乡愁》、《牺牲》中,多采用色彩淡化的处理,镜头上仿佛蒙上了一层雾,画面朦胧梦幻,甚至大多数场景看上去像阴天拍摄的,给人一种恬淡如诗的意蕴美感。美国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则因色彩使用干净简洁而闻名,他倾向于使用饱和度高且单一的色彩,画面纯净、线条清晰、对比强烈。如影片《发条橙》开场中奶吧的色彩主要由纯白色和深蓝色构成,纯白色的有巨大的各式各样的裸女石膏雕塑,装饰性的白色的照明灯,刻在墙壁上的白字,人物的白色套装,透明杯中白色的牛奶;深蓝色的有房间四周的墙壁,人物头上的帽子与鞋子。纯净的色彩、清晰的线条、独特的造型,造成了夸张怪诞的视觉效果。其他作品如《全金属外壳》、《紧闭双眼》也是如此。因而,在电影的创作中,色彩作为一种情感因素,更容易帮助电影人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色彩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与色彩思维的进步,电影人对色彩功能的开发也日益深入,从原始的画面构图形成的视觉功能,到参与叙事、渲染环境的表意功能,再到传达电影情绪、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的情感功能。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给予电影色彩更多的重视,或许可以开掘出它更多的功能。

[1]刘恩御.影视色彩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梁明,李力.镜头在说话[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J90

A

王琳,太原师范学院助教,南京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写作与评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