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地三部曲》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浅析

时间:2024-05-04

李 璨

一、赛珍珠的生平及《大地三部曲》简介

(一)赛珍珠生平简介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赛珍珠的前半生(1892—1934)是在中国度过的,1892 年10 月,出生4 个月后的赛珍珠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 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 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她在镇江风车山曾就读的崇实女中,现仍存有她的故居。同时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洋楼,这也是她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虽然她最先开始学会的是中文,但是她的母亲一直认为他们的根在美国,所以她从小就学习中文和英文。1910 年,父母送她进入美国的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上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1914 年她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学院心理系担任助教。但因为母亲病重,为了照顾母亲,赛珍珠辞去工作回到了母亲身边。1917 年,赛珍珠与美国农学家约翰· 洛辛· 巴克结婚,改姓巴克。后来她以Pearl S. Buck 发表了许多著作,并以此闻名于世。这其中就包括她曾在镇江写下的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1932 年凭借其小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 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三个诺贝尔文学奖。1925 年,赛珍珠与约翰回到美国,在纽约州康乃乐大学进修硕士主攻英国文学,在校期间参加了历史系举办的匿名论文竞赛,并以《中国与西方》为题的长篇论文拔得头筹,获得学校设置的最高奖项。此一成就使赛珍珠在写作方面信心大增。1926 年她获得硕士学位,其后随约翰返回中国,余生都从事写作。虽然她于1935 年与约翰离婚,改嫁里查德·沃尔什,但其后期作品仍然沿用此名。1934 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美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辍,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1973 年3 月6 日,赛珍珠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去世之前仍然想回到中国再看一眼自己的“第二个故土”,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

赛珍珠是一位享誉全球的作家,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和荣誉,其中《大地三部曲》被认为是她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该小说描绘了中国农村家庭在20 世纪初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中重视自然与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相和谐的内涵。本文旨在介绍赛珍珠及其《大地三部曲》中王家三代人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之上,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儒家和谐思想的体现以及给予我们解决当下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一些借鉴性意义。

(二)《大地三部曲》作品简介

《大地三部曲》是赛珍珠的《大地》《儿子们》和《分家》三部小说组成的一个系列小说。小说的语言质朴、用词简单,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整体脉络清晰,三部小说分别讲述了王龙、其子王虎以及孙子王源三代人的发展故事。《大地》讲述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而成为一个富户的故事。贫农王龙娶了一个大家庭的女佣阿兰做妻子。阿兰沉默寡言,吃苦耐劳,甚至在刚刚生完孩子后挣扎着爬起来和丈夫一起顶着烈日在田里劳作。但王龙嫌她不够美貌,对她十分冷淡。大饥荒来了,他们被迫举家前往南方谋生。王龙在一场动乱中浑水摸鱼发了财,靠着阿兰的帮助,回到家乡并买了许多田地,富裕起来。他愈发嫌弃发妻平庸的外貌,另娶了一个妓女荷花。慢慢地,他老了,褪去了年轻时的浮躁和野心,唯一的心愿就是守住家业。他告诫儿子们千万不能卖地,土地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础。①王丽娜:《西方文学作品解读》,济南出版社,2014。小说中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以王龙为代表的人类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之间的关系,二者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如烈日下王龙和阿兰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天气大旱造成饥荒,王龙一家举家南迁寻求生路等,以及后来回到家乡的土地上王龙与土地之间达成的物质和谐与精神和谐,都体现了中国儒家和谐思想中以“天人合一”达到和谐的方式。

而《儿子们》是接着《大地》之后,讲述接过王龙的家产后,王龙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生活。当灾祸过去,家园复苏,孩子们也不知不觉长大成人。《儿子们》以王龙的死作为开场,讲述王龙的三个儿子的命运。作为王老大的“王老爷”王农安个性软弱懒散,喜好女色却惧内,是名义上的地主;作为王老二的“王掌柜”王农文从小被送入粮行当伙计,懂盘算会做生意,他重利轻义甚至不断收买哥哥和弟弟的土地,成为城里有名的大掌柜。原本王龙最期待接下农务的三儿子王虎,因为一个丫鬟与父亲决裂,投身军旅。在王龙晚年,他娶了一个年轻的妾,名为梨花的仆人。这个梨花也是王虎喜欢的女人,但最后梨花成了王龙的妾,王虎看到荒谬的现实时,愤怒地离开了这个大家族。王龙死后,三个儿子开始分家产。王虎最需要钱,而不需要土地。因为此时王虎急切需要离开原来的将军,自己成为军阀,需要大量的钱来维持自己的士兵以及武器。王虎不做土匪,当他杀了土匪头子豹子时,他一把火烧了他的土匪窝。王虎最终控制了两座城市,并且没有再扩张过。王虎谨慎、不近女色、不滥杀无辜,在军阀混战间历经荣辱浮沉,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将军。但是他很希望有一个儿子,因为这样他的事业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死亡而消失。因此他娶了两个老婆,是他的两个哥哥帮助娶的,一个老婆是有文化教养的农村女人,另一个是传统的农村女人,有一子一女。

《分家》讲述的是《大地》中的主角王龙和阿兰的孙辈们的故事。这一代年轻人都已经离开土地,主要集中生活于当时工商业最发达、外来思想最活跃的上海。故事的主线是王源——军阀王虎的儿子的故事。他在父亲手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又离家进入正规的军事院校,然而在北伐开始时逃回父亲的地盘。在抗拒父亲安排的婚姻后逃到上海,与父亲的另一个妻子及其女儿生活在一起,并进入大学读书。其间,作为反抗父亲权威的行动之一,他加入革命组织,被捕后又被家人营救出来,秘密送到美国求学。出于对“土地”的依恋,他攻读农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在拒绝了美国姑娘的爱情后回国报效家园。然而在美国所建立的家园想象却被国内的现实渐渐击碎。爱情渺茫未知,父亲年迈遭劫,生命垂危,大地上祖父母发迹前居住的那座乡村土屋在清冷的月光中也摇摇欲坠。②朱骅:《〈分家〉中“成长主题”的国家隐喻》,《名作欣赏》2008 年第24 期,第97-99 页。这部小说从王源的自我成长出发,描述了王源从父亲王虎的压迫下将自己解放出来,在与他人交往和自己出国求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革新,最后走向与自我和谐相处的成熟局面。

二、儒家和谐思想理论简介

东西方都有许多学者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角度介绍和审视儒学。儒学不仅被视为一种古老的政治意识形态或社会经济体系,而且主要被视为一种宗教或哲学传统,对现代世界和未来开放。③XinZhong Yao: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人和生活在中国的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赛珍珠在很多方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生活习惯、社交习惯、写作习惯等。特别是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描述了一些在很多方面受到儒家和谐思想影响的人物。

在中国古代,“和谐”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概念,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用毕生的心血去寻找。“和”的概念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出现过,各家学术典籍对此也都有所叙述。如《尚书·无逸》中就曾提及周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由此可以看出,“和”这一概念在当时已经为人们所重视。从古人的观念中可以看出,“和”在当时已经被当作“敬”的对象来看待,体现了古时就有对“和”的重视和崇拜的传统。①陈晓军:《儒家“和”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3。“和”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太史首次在《国语·郑语》中提出了“和”与“同”的概念。据《国语·郑语》所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周太史认为应该把相异的事物协调并进,这样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如果把比较同样的事物叠加一起,则会生机荡然。②苏瑞:《论儒家“和”文化及其对现代和谐文化的启示》,《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 年第2 期,第81-83 页。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又进一步发展“和”的思想,提出“和同之异”的理论。晏婴提出“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8。。但是孔子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和谐”思想的概念。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进而把“和谐”的思想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哲学领域。孔子认为只有把不同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手段相融合,才能使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才能促使事物不断发展。此后又经过孟子的“人和”思想,以及荀子的“明分使群”思想,逐渐形成了儒家“和谐”的思想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后来的学者也在对其不断地继承与发展。如汉儒学者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宋儒学者张载的“一两之辩”,新儒家学者代表的张岱年所提出的“兼和”思想等,都是对儒家“和谐”思想的不断继承与发展。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哲学范畴,是多门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思想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思想理论,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因此,可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角度去分析。儒家“和”思想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和”是不同事物之间在承认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关系、相济相成,最终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和”是不同事物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这种统一体既不是相同事物的简单叠加,更不是不同事物的胡乱拼凑,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的变化发展而形成的符合事物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④陈晓军:《儒家“和”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3。儒家“和谐”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来讲儒家“和谐”思想主要有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与他人及社会的“仁爱”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的和谐三个层面。

三、“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

《大地三部曲》系列中的《大地》中作为“人”的代表的王龙与作为“天”(即自然)的代表的“土地”之间就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万物一体。万物既同出于一体,又共处于一体。《周易外传》中记载:“天之所以天,地之所以地,人之所以人,不相离也。”⑤刘伟杰、戴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儒家生态智慧的继承与重构》,《特区实践与理论》2023 年第4 期,第51-56 页。王龙和村民们生活在土地上,靠土地获取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精神养料,人们离不开“天”和“地”的供养。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也使得“天”与“地”都带有“人工”的色彩,如土地上王龙的家——王龙家的一切都是取自自然,“厨房和住屋一样用土坯盖成,土坯是用从他们自己田里挖的土做的,房顶上盖着自家生产的麦秸”。家里用来烧火做饭的灶也是他祖父年轻时用自己田里的泥土垒的。由于家里只有一个灶台,多年来王龙一直用它做饭,现在已烧得又硬又黑。⑥赛珍珠:《大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第2 页。这些来自“大地”的自然之物也染上了王龙一家的“气息”,体现了天地人合而为一,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整体。其次,天行有常。自然有维持自身运作的内在规律。⑦刘伟杰、戴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儒家生态智慧的继承与重构》,《特区实践与理论》2023 年第4 期,第51-56 页。亦如孔子说过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⑧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第271 页。王龙明白天什么也没说,但是四季运行,万物生长。他明白自然不会随着他的主观意志所改变。最后,人参天地。人与天地并列,统称“三才”,各有其“分”与其“能”。⑨刘伟杰、戴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儒家生态智慧的继承与重构》,《特区实践与理论》2023 年第4 期,第51-56 页。王龙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规律,春天播种小麦的种子,初夏时节在土地上每天锄草。他和阿兰将土地松散开来,他们一起沿着田垄移动,让田地结出果实。小麦成熟,被割过以后,他们就在田里放上水,插上秧苗。等到稻穗熟透了,王龙和阿兰就会“全天在一起收割麦子,弯着腰,用短把的大镰刀将一把把稻子割下”①赛珍珠:《大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第2 页。。王龙不违天时与地利,就这么和阿兰辛苦耕地,积累下了自己的粮食换成银钱。随着自己粮食的增多以及银钱的积累,王龙也在多次干旱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他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地利用规律,抓住“天时”。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和谐”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四、“仁爱”的人与他人及社会和谐

在《儿子们》和《分家》中,赛珍珠更是以王龙的几个儿子为切入点,进一步描绘了儿子们与儿媳们、儿子们与孙子们以及孙子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描写得十分细致,同时以王虎以及王源为例,提出了要达到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的途径是“仁爱”。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儒家在对人与他人之间的爱时是有层次分别的。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在对待别人时,王龙一家也是先有“亲亲之爱”,再有对别人的“忠恕之道”和“恻隐之心”。虽然很重孝道,但对照顾叔叔和照顾父亲是不相同的,在亲疏有别、先内后外的“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对待父亲,王龙认为“谁也不应该认为他在死亡逼近的时候忘了他的父亲。即使他自己掉肉来养他,老人也应该有吃的。老人整日整夜地睡觉,吃着给他的东西,所以中午太阳暖和的时候,他仍然有力气走到门外的场院中。他的气色比他们当中任何人都好”②赛珍珠:《大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第71 页。,而对待叔叔在旱灾时的纠缠,王龙只能“往他叔叔张开的衣裳前襟里像数东西一样放了一小堆豆子和一把宝贵的玉米。然后他坚决地说道:‘我只能给你这么多了,我首先要照顾我的老爹,即使我不管孩子。’”③赛珍珠:《大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第71 页。

从社会层面看,“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爱人”是“仁”的中心思想。④任玉稀、汪桃红:《赛珍珠的“仁爱”思想》,《文学教育(上)》2019 年第2 期,第70-71 页。这与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不谋而合,但又比爱朋友的范围更广。王龙对老秦的爱就是体现了“仁者爱人”。作为邻居,在遇到干旱之时,老秦听信谣言来到王龙家抢走了几把干豆子,王龙没有怀恨在心。而后来在王龙准备带领一家去南方谋求生路时,老秦也将自己家为数不多的干小红豆给了王龙一些,使得王龙一家有力气搭上去南方的车。这两人彼此之间都存有“仁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蕴的“恕”,就是不害人,就是消极地爱人;人先能爱人而后利人。“己所欲,给与人”中所蕴的“忠”,就是利人,利于他人,就是积极地爱人。王龙对老秦抢走的干豆子没有展开报复,没有害他,是消极地爱人,就是所谓的“恕”,而老秦在王龙一家南去之前的几把干小红豆是想帮助王龙一家,利于他们,是积极地爱人,即所谓的“忠”。等王龙从南方回来,开始积攒自己的家产时,老秦感恩王龙的几把干豆子,愿意为王龙办事;王龙也因为老秦之前对自己的援助愿意将家里的许多事都交给他打理,甚至是孩子的婚事,王龙也拜托老秦去寻找合适的人选。而且老秦去世后王龙给他办理后事,还穿上孝衣,为其下葬,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家人的爱推广到他人身上,并能对朋友等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使得他们不仅与他人相处和谐,还与社会相处和谐。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和谐思想中人与他人及社会的 “仁爱”和谐思想。

五、“修身养性”的自我和谐

赛珍珠也在《分家》中提出:以修身养性的方式可以使人达到自我和谐,进而完成自我重构与革新。不同于道家强调个性的统一和谐,要求通过顺应自然、超越自我,以求达到身心内外之和谐的观点,王源遵循儒家自我和谐的思想,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来达到自身的和谐。《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知,修身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都是人格修炼所需要做到的,在此基础上,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源完整人格的形成过程也体现出了儒家自我身心和谐的途径:修身养性。

王源通过“反省内求”和“格物外求”两条途径以达到“修身养性”。王源“反省内求”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内省”而“改过”“向善”。王源离开父亲王虎来到自己祖父居住过的小屋子以后,因为骑马被百姓们“吐口水”,他没有认为这些百姓有什么问题,而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先进行自我反省,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理解他们,而不是在百姓们身上寻找问题,这就体现了孔子“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反求诸己的思想。在国外求学时接触了许多自己没见过的人和事情,王源坚持“格物外求”,通过学习和认知外在世界,从而形成对外在世界的把握。来到国外读书,不同于王盛对土地之事的不感兴趣,王源“要在国外做他一直希望做的事,去学习怎样育苗、耕地以及所有诸如此类的事”①赛珍珠:《分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第162 页。。在学习方面,“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世界历史、外国小说和诗歌,以及兽类肌肉研究等课程。他最喜欢研究植物的叶子、种子和根的内部构造,了解雨水和阳光如何对土壤产生影响,学习各种不同的作物该什么时候下种,怎样挑选种子以及怎样增加收成”②赛珍珠:《分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第162 页。。在土壤课上,王源努力学习相关知识,让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理解更深刻。

六、结语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 年,虽然是美国人,但是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笔下的人物如王龙、阿兰、王虎、王源以及爱兰等都受到儒家文化中和谐文化的影响,并在他们对待自然、他人以及自己的方式中体现出了儒家和谐思想。

在《大地》的结尾部分,王龙的儿子们给王龙举行葬礼,既进行了小说《大地》的收尾,结束了王龙在追求对土地的渴望和回归中的一生,又以王龙的葬礼为引子,引出儿子们各自在社会冲突下的人际关系。在《儿子们》中也以王龙的葬礼开头,引出儿子们之间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儿子们》以王龙的第三个儿子王虎为重点,将他从一个小兵成长为军阀的历程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部小说中,赛珍珠突出描述了王虎与他的哥哥们、妻子们以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从与他们的相处以及王虎自身成长为一个军阀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一些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同时也以此为基础从侧面展现了儒家和谐思想在人与他人和社会和谐方面不仅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和谐,而是在承认有矛盾的基础之上的多元化的“和而不同”思想。个人的身心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的基础,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以及社会和谐最终都落脚在人与自我的和谐上。《分家》中以王源为叙述的重点,将他对自我和谐的追求描述得十分详细。在追求自我身心和谐的过程中,王源修身养性,在形成“君子”的完整人格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实现了自我超越。小说中展现的和谐思想不仅影响了小说中的人物,为他们的为人处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为解决我们当下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