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杜慧珺 李喆
[摘要] 就《长津湖》《水门桥》中的字幕,借用默片字幕研究成果加入传播学理论和图像文字的关系理论,共同论证字幕在电影中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功能,进一步扩充我国在字幕研究领域的知识成果。同时指出字幕研究需要分阶段、分类型、分平台进行多层面研究。
[关 键 词] 字幕特点;功能表现;情绪外延
从《长津湖》《水门桥》两部影片入手,着重分析这两部作品中字幕所显现出的特点和功能,在探究中参考早期默片字幕研究和纯字幕理论分析,发现其特点为说明解释、衬画、补全叙事,功能总结为叙事延伸、人物内在补全、情绪外延等。
一、 特点表现
(一) 说明与解释
从王羽慧(2020)的论文中来看,字幕大致可以分为解释字幕和说明字幕,解释字幕用以复述人物对话,而说明字幕则用以说明画面内容,或是背景或是人物。在《长津湖》中,解释字幕居多,说明字幕较少,可分为背景说明字幕和人物说明字幕。背景说明字幕集中于转场和多线叙事,人物说明字幕集中于次要角色和观众不熟悉的角色,例如北极熊团团长和麦克阿瑟。在本片中,字幕的出现方式和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主要缘于战争题材影片不适用于花哨的字幕说明,若是在综艺节目或网络剧中,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说明字幕中最常见的就是在片头中,通常会加入相应的出品公司Logo。在无声电影时期通常不会加入商业性元素,但是到了彩色电影后期,这些元素就变得约定俗成了。在《长津湖》的片头,演员表就是典型的说明字幕,其商业性暂且不论,但就其形式元素和构成色彩来看,是符合影片整体基调和主题大意的。在《水门桥》片尾的艺术性片名中,也有相同的元素构成,这部分在本文“定义作用”中有相应表述。
解释字幕在本片中的构成并不完全,进一步来说,解释字幕更像是在原有对话中间加入了无法理解的俗语、谚语和专有名词、简称等,一系列名词的解释更多出现在动漫中,而电影的解释字幕更接近于翻译字幕。在表现中通常被认为是对白字幕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在本文“人物内在补全”部分做以详细说明。
(二)衬画
在《长津湖》和《水门桥》两部作品中,片尾的片名字幕做了艺术性的加工,《长津湖》中以铁色为背景加入少量黑色点缀,以此代表美军军事力量的强大,而在长津湖中以红色为主则表现了在这一战役中牺牲惨烈。“衬画弱化了无声电影字幕的文字性,使字幕与画面不再以并列的关系存在。衬画字幕以一种不能完全区别于影像的方式模糊了不同媒介的边界。”虽然如今的电影均是有声彩色电影,但是衬画的效果是耦合的。无声电影时期,字幕作用较为突出,多用于表现人物状态,以加深情节实感的陪衬,如今多是用于人物语言的转述,以前的衬画更像是如今综艺节目中的特效化字幕,作为点缀存在。
襯画原本指的是在默片中字幕出现时的背景画面,在默片时代,字幕通常需要后期制作加入,并不能直接显示在原片内容上,所以衬画的作用在王晨(2021)的论文中有明确表述“字幕常常是一个语法并不完整的句子,其后出现的影像,像是复合句中的从句,与文字一起构成完整的句子”。衬画的作用在于和字幕以及后续画面共同产生意义,并构成电影句子,在早期电影中是极为重要的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非线性编辑系统出现后,字幕可以在原片上显示,此时衬画的存在就变得多余了,故而现今多将字幕置于原片代替衬画,由字幕和画面构成电影句子。
(三)补全叙事
1.中文字幕的补全
在无声电影中,字幕通常充当旁白的作用,在画面叙事以外做补充结构,使全片叙事结构完整,“插图与文字互为补充,构成完整叙事信息的手法在卜万苍执导的电影《桃花泣血记》(1931)中也有体现”。在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学》中认为,图像的多义性需要语言锚定所指,即“固定浮动的所指链”(fix the floating chain of signifieds)。图像的意义需要用语言去直接指认所指范围和意义,即意义的产生是两者共同作用的。因此在早期的电影结构中,字幕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能够组合画面构成意义,更能进一步补充叙事结构。而在演变中,声音的出现使旁白这一部分被声音补充,自此,字幕补充作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补全叙事的功能自此由声音和字幕两部分共同完成,也使字幕的叙事作用被削弱了。而图像的意义所指链则被情绪带动,情绪从由画面带动演变为画面组合声音构成的情绪环境,使字幕的所指作用进一步被减弱,从此只能作为整体观赏的一部分出现。而构成作用虽然被剥离,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引导作用,后文“直接引导”一部分会提到,此处不做叙述。
字幕的构成作用还表现在片尾的结构完整性上,在影片末尾的字幕中通常会加入花絮或精彩镜头,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港片中,超六成电影都在字幕滑动过程中以花絮为衬画,由此补全影片结构。例如《快餐车》《我是谁》《城市猎人》中都是如此,而在本文提及的两部影片中,片尾字幕的衬画变成了全片精彩镜头的插画,此时字幕和衬画构成了新的意义,让观众对全片再次回味以加深印象,此时字幕的补全功能就被体现了出来。
2.翻译字幕的补全
潘琳琳在文章中分析了字幕翻译三要素为符号、对象、解释项,并且“翻译过程亦是符指过程, 涉及符号、对象和解释项的三元关系, 即一个符号有两个对象和三个解释项”。文章还指出了翻译过程中的文本对等问题,并给出最终解释“本文构建的电影字幕翻译的翻译符号学理论分析框架, 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可有效解释字幕翻译中符码转换的微观过程与行为、符号的阐释无限性与可能性, 以及符指意义潜势与译者创造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翻译的字幕中,字幕文本是优先服从于叙事主体构成的,由此能够从侧面进一步论证字幕对人物建构和叙事完整的补全作用。片中麦克·阿瑟和北极熊团人员所指的内容都是完整翻译的,或是做出艺术性修饰,或是做出进一步解释。都未出现美国本土化的口语和意指内容,可以看出,这里的语言和字幕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主体人物所做的妥协性修改,以此保证观影内容的完整性。故而在本文的两部片中,字幕只起到有限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这一功能。
二、功能表现
(一)叙事延伸
1.定义作用
字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前叙事段落的提领,在《长津湖》中,除对话字幕外,其他字幕会有两方面的功能体现:一是任务说明,二是定义叙事段落。在影片中,叙事段落的划分以时间为单位,这一划分的标志是定义性字幕的出现。例如在《长津湖》开篇中出现了“浙江 湖州”的定义性字幕,标志着影片叙事段落的开始,未出现时间标识则是因为在伍千里回乡这一叙事段落中并不需要时间来表述问题和承载情绪。直到“1950年9月15日 朝鮮 仁川”的字幕出现时,另一叙事段落才正式开始,此时有了明确的时间标识,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时间标识是尤为重要的。在定义段落方面,1950年9月朝鲜战争日渐激烈,基于历史认识,会联想段落大致走向,而“朝鲜 仁川”则对观众的这一构想做出了明确判断,即正确构想。字幕定义的作用在于肯定观众构想和叙事段落定型,画面和字幕配合出现,飞机跃过海岸线,朝向朝鲜半岛飞去,画面结构肯定了字幕的定义内容,即战争这一概念。在胡塞尔的研究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直观并统摄,在电影中,观众的视觉感官被字幕和画面统摄为战争。心中出现的任何情绪都是关于战争的发散思维,由此建立了对这一段落的认知,并由此为起点进一步理解段落叙事并与前文关联。
2.人物说明
字幕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是叙事的延续,其中在片中最突出的是人物的说明字幕。例如在彭德怀去见毛主席时对于毛岸英的字幕说明,足以引起观众对于历史上毛岸英本人的记忆认知,在这一先有意识的引导下,即使不用去说明他的身份,观众也知道他是谁,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知道他即将在战场上牺牲。这就是字幕对人物的补充说明,在这一点上,字幕相较于人物对话中明显出现的表达更直观地让观众产生客观感,加深这一人物在观众心中的重视程度。
在电影中,有几种不同的人物字幕说明,如本片中的人物加以字幕说明来表现人物和角色,借用议程设置理论,阶段性地加强观众对该人物的印象,可以将片中这类人物统称为字幕人物。一般来说,能添加字幕说明的人物都是片中的主要人物,而在本片中的人物均不是主要人物。全片微小叙事主要集中于伍千里和伍万里两兄弟在战场上的过程,而字幕人物仅仅是利用观众的知识外延将主角的叙事延伸到字幕人物身上,以增加主角和字幕人物的实感和叙事广度。
(二)人物内在补全
影片人物一方面是通过对话和情节来确立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是通过字幕引导观众记忆认知建构人物内核。在这一方面,字幕作用与任务说明有较大的相似性,区别在于任务说明仅对人物做出描述,而补全作用则是指会对人物做出评价性行为的字幕,以此调动观众情绪。根据媒介传播理论中“第三者”的理论效应,对人物的评价经由导演融入电影再告诉观众,此时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因此,评论性字幕在人物内在补全方面起到了除情节赋予外的最大作用。根据肖庚生、杨小云的《字幕形式对英语视听学习影响的研究》中的研究结果可知“中英字幕的词汇习得效果最佳”,可以直接理解为中英文字幕能够更好地被观众理解和掌握,人物的语言字幕制作为双语,可以进一步使观众理解并记住人物的词句,帮助情节进一步补全人物性格,构建人物本体,进一步丰满人物自身。借用前文“翻译字幕的补全”一部分中对于翻译字幕的人物补全内容可以看出,这里的语言和字幕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主体人物所做的妥协性修改,以此保证观影内容的完整性。在本片中,外籍人士所出演的美军,更像是为了凸显我军的壮烈而出现的配角,所以在片中把其言辞修饰为不痛不痒的对白,没有激烈的情感体现,就算演员卖力地表演,也不会觉得是多么不得了的事。更像是外文翻译套上中国文化背景的壳,正如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其结构紧密、意思精辟, 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在《极品老妈》的字幕翻译中, 有大量的英文句子被翻译成汉语成语, 如“不时之需”“吞云吐雾”“万里无云”“扬帆起航”等。中文翻译不会刻意理解原文后将平铺直叙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并会在文中引用相关概念直接翻译,例如《水门桥》中,将美国总统接过电报时秘书所讲“He believes this will bring the turning point we need to win the war”翻译为“认为此举可使我军快速取得胜利”,如此翻译省略了turning point 一词的原意,仅代指为快速。在美军清点物资时所用的例如“76AP”“105HP”“B.A.R”等都是专有名词,在翻译中会做出解释性阐述,如“反坦克炮弹”“105火箭弹”“自动步枪”等。由于中方向来有给武器起外号的习惯,所以翻译字幕有时会加入相应的解释性内容,尤其是在《亮剑》中尤为多见,但并没有解释性字幕,原因在于《亮剑》制作于国内,并没有配相应的英文字幕,所以不常见,在外播片段中,可以看到相应解释,而国内不需要双语字幕,故没有解释性字幕发生。
(三)情绪外延
1.直接引导
情绪的引导是通过语言表现的,而当语言变得模糊且不被识别时,字幕的情绪引导功能就被放大了,在“补全叙事”一部分中提到,字幕有旁白作用,并且结合画面共同作为叙事的结构部分以补全叙事。所以在叙事中,情绪也是能够被字幕引导的。在默片时代,字幕中会出现标点符号以代表情绪的更迭,在这类影片中,字幕的符号代表着情绪开端的直接引导,以奠定后端表演的感情基调。而在有声电影出现后,字幕的标点符号却消失不见了。此时,因为有了声音和语调的变化,字幕的符号就显得多余了,观众只需要知道说了,就可以从声音中判断出表演段落的情绪变化,不再需要字幕做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由此,字幕的情绪直接引导功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仍然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如在《长津湖》中片头演职员表出现后配合音乐画面,直接引导观众情绪的变化,使全片基调定在宏大叙事的主调中,又以微小叙事为主,迫使观众从宏观层面打量小人物的经历,由此感受朝鲜战争的必要性和残酷性。
2.内在情绪沉淀
依据王敏、徐健(2019)发表的研究结果可知“弹幕或字幕所含的情感词越多,说明其表达的情感越强烈,情感强度越强”。而在本文研究的两部影片中,情感词汇相较于其他影片更少。情感表达集中于演员表演和情节铺垫中。在其他题材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人物基于情节的个人表达,情感成分更浓郁,在本文两部影片中,微小叙事的情节集中于伍千里和伍万里兄弟二人,感情基础自不必多言,其情感表达不集中于表达而集中于表演,所以全片未能较好地体现字幕的情绪沉淀这一功能。
情绪沉淀在影片中集中表现于伍千里兄弟的故事线上,而在这一故事线中又集中于对话和神态方面。字幕的情绪沉淀在这一表现手法中被淡化了,人物的表演直接导致了情绪的产生,字幕的沉淀作用在此处发挥了较小作用。另外,在伍千里知道弟弟瞒着爹妈跑来参军,其语言颇为激烈,而行为却透着宠溺,在此处,演员的表达是情绪的开始,字幕表现的言语是情绪沉淀的过程,从发现伍万里到带着他回到火车上,整个过程的字幕起着重要作用,又或者说是言语起着情绪表达的作用,演员只是借着台词表现了出来。言语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就是字幕和声音,两者共同构成了情绪的引导和沉淀,并由演员做出表现和表达。
三、结语
字幕在早期电影中就已经存在,字幕的功能和特点在本文中已经做了详尽的论述,在论证过程中,单纯以某部影片来总结字幕的功能特点是不完全的,字幕发展至今已经诞生了多种存在形式和用法,电影中的字幕又不尽相同,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的字幕都有较大不同。电视剧或综艺的字幕需要单独列出做以分析对比,由此可知字幕的研究还处在较为粗浅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羽慧.跃动的字幕:从图文表意到媒介交互[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11):27-35.
[2]王晨.画中有话:论中国无声电影字幕中衬画的功能[J].当代电影,2021(12):130-136.
[3]王敏,徐健.視频弹幕与字幕的情感分析与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9(5):109-119.
[4]王婷.凡庸的“饶舌”和未竟的电影化:早期中国电影字幕的形态探析[J].电影文学,2021(1):89-94.
[5]王晨.图文互动与意义生产:论中国无声电影中字幕与影像的关联[J].电影艺术,2021(1):131-139.
作者简介:
杜慧珺(1993—),女,汉族,山西五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建设、文化传播、戏剧与影视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