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翻拍电影的本土化

时间:2024-05-04

任默含 张婧怡

[摘要] 纵观中国的电影市场,对韩国电影的翻版现象并未见繁荣,相反,则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心的问题。通过对一些影片翻版个案的剖析,归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获得成功的经验,希望能对中国影片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  键  词] 翻拍;中韩电影;本土化

所谓“翻拍”,就是将别人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自己的作品。《西虹市首富》《疯狂的石头》这两部中国的翻拍片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翻拍片也成了很多导演喜欢的作品。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又都是儒学文化的国家,在影片的叙述、语言、镜头表现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再加上最近20年韩国对影视行业的重视,好作品层出不穷,使韩国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如韩国影片《寄生虫》以四大奖项的成绩,在奥斯卡上以一部巨著的姿态,再次证明了韩国影片的“振兴史”。

一、中国翻拍韩国电影的现状

中国对韩国影片的重新拍摄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捉迷藏》《美好的意外》等影片就是根据韩国热门影片改编而成的,并且获得了广泛赞誉。如果仔细剖析中国对韩国影片的翻拍史,就会发现,大部分翻拍片都不能令人满意,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在口碑上都是如此。

对于某些中国翻拍韩国影片的历史,国内学者认为其失败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由于现实中的功利心态,盲目追求票房,忽略了影片的品质;二是对电影的改编过于死板,存在大量重复拍摄的方法,使电影面对“死记硬背”和“水土不服”的窘境。结合中、韩文化差异,以及电影分级制度等因素,总结出目前中国电影改编韩国电影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翻拍影片缺乏全方位、可行性的考量

中国的电影投资者在选择重制片的时候,往往会将能够在中国本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视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对电影的技术支持、制作组织和投资等方面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使电影的品质受到严重的损害,进而对电影的宣传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翻拍影片生搬硬套,缺乏艺术创新

《外公芳龄38》票房惨淡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演员的表现欠佳,还因为其缺乏创造性的表演。

首先,这部电影在细节和闪光点上都没有被准确地呈现出来,这使观众感到这部电影缺乏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其次,中国电影中的滑稽表演和抖动“包袱”也让人感到厌烦。这种机械模仿,缺乏对人物性格的创造性,使这部电影的表演显得单调乏味,观众也很难被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吸引。

最后,这部电影在画面和结构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翻拍电影制片连画面和结构都和原电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有些怪异。这些问题在电影中非常严重,因为画面和结构是影响观众情感的重要因素。

(三)翻拍影片脱离实际,叙事逻辑不通

复制品没有抓住原著的精华,只是为重新拍摄而复制原作。如,中国影片《捉迷藏》是根据韩国一部恐怖影片改编而成的,影片的结局是一个少女站立在柜子前,瞪大了双眼,流露出对这个世界的憎恶,就像一枚不定时的炸弹,一不小心就会酿成惨剧,这就加强了恐怖的气氛,而这幅画面也与电影传达出的恐怖气氛相吻合,给电影增添了不少色彩。而在中国重制片里,少女眼中所透露出的天真与影片的叙事结构、惊悚气氛格格不入[1]。

二、韩国优秀翻拍电影的现状

韩国电影因对人性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的真实反映而深受观众的欢迎,韩国的翻拍片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本文对韩国优秀的翻拍影片进行了欣赏和分析,并对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中国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借鉴,从而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韩国翻拍电影注重角色刻画的多样性

演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演员“变成人物”的要求。朴勋政导演的电影《新世界》,被誉为《无间道》的韩国版本,该片在韩国的票房高达468万。两个片子的主题都是“兄弟情深”。《无间道》以“恨”和“义”为中心,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释;而《新世界》被誉为“亚洲版本”的《教父》,传达出一种救赎,一种反思。

影片中,李子成在哥哥丁青死后,被组织利用,成为一个大恶人。他有着一张冰冷英武的脸,心思深沉,导演并没有把这个人物往死里整,而是给予这个人物一个消极又正面的形象。这样的角色,很符合韩国人的口味,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新世界》在《无间道》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以演员为主,用自身的演技来剖析和理解人物,从而推进整个电影的发展。

(二)韩国翻拍电影注重本土化創作

2015年,中国著名小说家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被改编成一部韩国大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部重新拍摄的电影,这部电影在摒弃了地域观念的基础上,试图用一种简洁的方式把整个故事重新塑造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所以这部电影在重新拍摄的时候,导演把韩国的情况与中国的情况相结合,保持了原汁原味,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许三观原本要的“一碟爆炒猪肝二两”,在韩国,也被他用“一碟香肠一壶清酒”给替换掉了。这样的变化,就需要导演在原来的内容上做出一些牺牲。如果只有删减,影片就会变成一团散沙;如果只有增加,影片就会变成“四不像”的累赘。中国的翻拍片必须吸取成功的经验,并将其转化为中国的特色,让观众产生共鸣,迅速融入影片之中,方可获得好评。

(三)韩国翻拍电影注重技术创新

韩国电影《监视者们》是根据香港影片《跟踪》改编而成的,是对原著的一种革新。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刑事侦查的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飞速发展的高科技破案方式,不仅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更让他们享受到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监视者们》中大量使用了近距离镜头,不仅是对摄影技巧的一种考验,更是对角色的心理描写。比如薛景求跳的那一幕,就是通过现场拍摄的方式,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香港电影《跟踪》的取景地点是香港一个普通的住宅区,影片的主色调是灰色,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一种颓废压抑的气息。《监视者们》则是一部反其道而行之的电影,以现代韩国城市为背景,以韩国人喜欢的明亮色彩为主,给观众带来了不错的观看感受。

(四)韩国翻拍电影注重细节刻画

细节是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一部能抓住观众眼球的“法宝”,更是对一部电影艺术创作的深层思考。翻拍电影中对细节的处理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这些背景又是编剧挖掘的一个闪光点,从而构成一个特殊的细节表达[2]。

(五)韩国翻拍电影注重丰富性

韩国电影在故事的表达上很丰富,他们常使用许多新奇的概念和情节,用一波三折的剧情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尤其是一些犯罪题材的电影,他们会在最后的处理上做得更好。很多影片都不是以欢乐的形式出现,而是以“黑暗料理”的形式出现,既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让人对这个世界产生深刻的思考。

三、基于文化共同发展视角,中韩电影翻拍的策略

中、韩两个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由于各自的民族文化渊源,其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对传统的延续,然而,在商品经济与消费的大背景下,中韩两国的翻拍片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我国电影有一定的启发。

(一)立足文化认同的建构

在电影再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对文化的解构与重构,所以在丰富的内容资源下,按照人类的通俗美学特点,使文化影响走向国际是一条路径。翻拍片是一种媒介,它可以超越国家及文化边界,走出国门。然而,走出国门,势必要面对市场选择与观众接受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在一部电影很难超过原著的情况下,电影很可能会走上一条复制的老路。

中、韩两国虽然都属于东亚,但刻板照搬的失败表明,重拍电影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在其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认识基础上。文化是一种感情的承载,是一种民族的血液,它有着很强的凝聚性,通过符号的传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身份,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而根据全球化的传播视域与受众的美学需要的抉择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也逐步在翻拍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例如《重返20岁》中的姥姥是一位温和、优雅的东方女性,而原著《奇怪的她》中的姥姥则表现出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沉稳与内敛,与原著中的姥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版本的电影在剧情设计上加入了一种独特的、本土的象征意义。通过《邓丽君》和《还珠格格》等一系列带有一定年代回忆的通俗文化符号,对原始文化进行了重构,这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这种由文化所引起的情绪共振与身份确认,让这部电影在叙述上顺利地实现了本地化。

《大人物》通过对原著进行全面、成熟的复刻,以原著为依据,以中国真实的社会与传统的文化为背景,对原著进行本地化的重构,从而实现原著《老手》的巨大市场价值。“孙大圣”这个名字,象征着中国文化中正义和英勇的人物形象,通过理性的叙述,表达了对暴力拆迁、官僚主义和贫富不均的反思,对平常人的肯定和对现实正义的呼唤,使其得以在一种文化重构中实现了本地化的叙述。独特的文化符号让两国电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然而文化的移植仅仅是为了帮助图像来完成叙述过程,而文化误用,只会造成一种水土不服的尴尬。《极限职业》的原创电影在韩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而《龙虾刑警》作为中国电影的翻拍版本,则遭遇了评分和口碑的双重打击。原本的炸鸡店已经被一只龙虾取代,但食品和案件的侦破没有任何关系,编剧的主观能动性仅仅表现在对叙述表面外部要素的改变上,其本质的内核、逻辑和人物的刻画,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所以,从电影改编的角度来看,其身份的建构,不仅要有乡土文化的移植性,更要有一个理性的、真实的叙述逻辑。

(二)优势互补的合作式创作思维

中、韩两个国家因近代化和思想观念的“异化”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韩国电影在学习好莱坞电影的过程中,其电影的创造方式逐步走向成熟化和系统化。韩国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向世界,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自己国家文化“软”输出的目的。在体裁影片的创造上,韩国影视产业相对比较完善。韩国的影片在政府的支持、人才、资本、创造的氛围等诸多要素的推动下走向国际。

但是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来看,韩国影片仍有“过分商品化”的实际问题,即在表现浪漫含蓄的东方美感的同时,偏离了传统,形成了一种非正常的商品化的创作方式[3]。

中国类型影片尚未达到“成熟期”,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优秀的演员,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毋庸置疑,中国既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大的受众群体、巨大的潜在市场,都是其影视作品产生的重要保证。通过比较中韩两国影片的优缺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影片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要重视人才培养,提升观众的感官美,优化市场环境。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韩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会越来越多。两国可以将协作作为一个前提,一起构建出带有东方特色的文化,在认同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多的沟通,同时对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别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构建一个对等的文化沟通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和谐相处,并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资源的整合与优势的补充。中国的电影导演可以在资源的双向流转中进行高质量的项目研发,把中国文化塑造成一个世界性的品牌,最终达到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文化与电影发展的双赢目的。

四、结语

重拍成了一股风潮,它不是一种投机行为,更像是一种重新创造。许多影迷可以从翻拍片的角度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从而让翻拍片变成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见证,一种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这就要求导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翻拍片进行“本地化”,以适应本国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覃艺璇.翻拍外国电影的本土化策略探究:以《老手》与《“大”人物》的对比为例[J].新聞研究导刊,2021,12(24):226-228.

[2]袁智忠,姬婷.东方伦理视域下韩国电影中国翻拍的本土化审视[J].四川戏剧,2021(9):78-82.

[3]邓艺晨.对中国翻拍韩国电影相关问题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5):119-120.

作者简介:

1.任默含(1992—),男,广东深圳人,硕士,研究方向:好莱坞电影、电影批评、亚洲电影。

2.张婧怡,女,本科,研究方向:电影批评、亚洲电影产业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