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论语》的现阶段书法训练心态研究

时间:2024-05-04

崔永升

书法包括“技”与“道”两个层面,由来有“由技入道”之说,反之“道”对于“技”必然有着导向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书法而言,其根基在于文史哲,“哲”即指“儒、释、道”。就“技”的层面而言,就是一个“唯手熟耳”的过程,从东汉赵壹《非草书》开始,就有不少人反对沉溺书法的技法游戏之中。黄庭坚云:“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1]陆维钊先生说:“写字,如仅从技巧上来说,的确可以说是‘小技’;然而区区小技要能通乎‘道’,体现书者崇高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非有很高的修养和广博的学识,是绝对办不到的。”[2]就“道”的层面而言,书法与传统哲学密切相关,因而,书法与儒学的关系就凸显出来了。当今书坛,炫技者比比皆是,故离道愈远。特别是在目前书坛与书法教育乱象纷呈的现状下,《论语》在“道”的引领上对于学养、人格、心性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对书坛现状的认识

近年来,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与现代科技对书写工具的影响,使得书法遭遇了诸多磨难。书法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都在古与今、中与外的转换中发生激烈的碰撞,以至于书法的本体思维与价值评判上缺乏相应基础与规范。“当代书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书法曾经依托的整体文化氛围和资源的分解与断层,使书法走向独立的艺术形态的过程中出现了精神内涵苍白化,书家文化修养缺失,作品形式大于内容,审美与批评的标准相对化,理论阐释的西化等问题。”[3]“泡沫文化、快餐文化等”充斥着各个文化角落,“经典的泛化”与“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成为当代书坛最严重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学问家、书法家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懂得了练习书法的真理,才能归于真实的平淡。做一个智者、仁者正是我辈追求的目标。

二、练习书法的态度

(一)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练习书法的前提。《诗》云“思无邪”,诚如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先,儒家思想中“学问”的含义不仅仅包括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与做事。书法与儒学的根本一致性在于“人”与“秩序”的完善上。其次,要了解“时”的含义。“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4]意即为学之时要有合适的年龄段,学不同的知识要看时节并能做到日日修习不暂废。如何做到“说”,那就跟“三时”关系密切。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好“时”而使学者“说”,也是教之法。“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轻清时学轻清之业则为易入也。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重浊时学重浊之业亦易入也。”[5]在书法练习中,可以尝试根据书体与书家风格来做轻清与重浊之分,比如,小楷、二王董赵书风多轻清,适于春夏修习;篆隶大楷多重浊,适宜秋冬修习。周星莲《临池管见》有云:“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6]恰当地处理好书体与“时”的关系,就能使学书者“说”。要做到真学问就得“时”“习”,无疑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此,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然而最快乐的是要有知己,“朋”为同门之意,有同门自远方一起来交流,有了文化认同,自然是一件乐事。一个“远”字形容了知己之难得,还难在当世无知己,寄望于后世,譬如董仲舒、司马迁之于孔子。苏东坡对于自己书法的自信:“此纸可以镵钱祭鬼,东坡试笔,偶书其上,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直,物固有遇不遇也!”[7]这或许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正含义。因此,在做学问、学书法的过程中,能做到一辈子不为人知,也不“愠”;遭受艰难、困苦、打击,也不“怨天”“尤人”。就应该算得上君子了,可以做学问了。可见,孔子对“君子”“学问”要求之高。

学书法不仅要勤奋、耐得住寂寞,还要有“乐之”的心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笃,乐之者深。现在,爱好者多,能笃深者少。有些学生是学业所迫非好而乐之者,其书学的造诣可以想见。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8]。君子学习是为了自身品格、学问、心性的提高,即所谓“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为学之道。

(二)敬事而信的态度

健康的心理决定敬事而信的态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9]忠、信、传、习为学之本,忠信又是传习之本,可见为人交友忠信之重要。《礼》曰“毋不敬”这里,着重强调君子做事要“敬事”而信,对长辈孝敬,对同辈友爱,做到这些就可以学文、学书法了。雷次宗云:“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10]研究生层次以上,师生关系类似古代师徒相授的情形。尊师敬道、兄友弟恭就显得格外突出与重要,也有利于学术流派的形成。

(三)自重与虚心

具备健康的练习心态,具体到练习中就是自重与谦逊。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说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与自信心,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与人相交,取其长而舍其短,有过则改。自古“文人相轻”,特别在书法界,互相诋毁的现象随处可见,各种类型的书家的排斥状态依然存在,不够包容。而在书评里一味褒扬缺乏批评的态度也是常见的现象。在书法练习中,要坚信自己的理念,就不至于随波逐流;又能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行之不易。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为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谦虚、诚实的态度,是大智慧。还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事实上,孔子此言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语》似乎就是一个理想的标杆,指引着历代的文人学子们不断地往“圣人”的高度迈进。

(四)书学“度”的把握

在民间书风、流行书风盛行的今天,广大的书法爱好者雅俗不分,高低不分。因此,书法格调的把握极其重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体现在书法格调“度”的把握上,主要是民间书风与文人书风融合的“度”,民间的东西向来需要文人的提炼与雅化,方能流之久远。就要“彬彬”,使“质文”均衡发展,敦厚质朴与文气兼容。主要着眼点在于民间书风因素汲取的“度”上,保留过多或全盘吸收则粗野或俚俗,适度的吸收则可以增加书写的意趣。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如何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远而不诬,广博易良而不奢,絜静精微而不贼,恭俭庄敬而不烦,属辞比事而不乱”是个难题。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11]“发乎情,止乎礼”对于书法性情的发挥“度”的把握极有启发,过则野狂,野狂则俗。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有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12],道出了性情与法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法度固然不易,出新意更难,今人作书多豪放而无妙理,遂坠入恶道。

学问之道,最难的就是如何中肯仲裁。书法亦然,当今年轻人“狂简”之士颇多,多有个性有才华,然而在格调上的仲裁是很难把握的,往往为时风所左右。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认为,许多人有天才,但没有加以学识的培养,因此不能成就。

(五)心性与气节的修养

书法格调“度”的把握说到根本就是心性与气节的修养。扬雄云“书,心画也”,“心”言及品德、才识、学问、修养。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君子处世立身,有骨气的做法是宁可自我牺牲,也绝不受小人琐事的困扰。宁可接受欺骗,也不糊涂将就。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保留对的一面,舍弃不对的一面,才是“中庸之为德”,然而一般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多喜欢剑走偏锋。或有高校、研究院所的书法从业者无视己任,无暇潜心于学术,去找“名人”“镀金”,随波逐流,此中国传统文人风骨之缺失也。

在《礼记》中变化气质第一步就是要“斋心”,就是心理的净化。“子之所慎:齐、战、疾。”古代齐、斋同义,清心寡欲谓之斋,斋就是内心的修养,着重气质的变化。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即度量宽宏、胸襟开阔、光明爽朗。“君子坦荡荡,心貌怡平,是泰而不为骄慢也。小人性好轻凌,而心恒戚戚,是骄而不泰也。”[1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尔夷任,坦荡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愁府也。”[14]君子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怨天,不尤人。胸襟永远是坦荡磊落,光风霁月,无论穷达都是乐观开朗,的确很难。小人则是愁苦、哀怨、做作、计较、玩小聪明。两种胸襟体现在作品上就有着明显的差别,苏轼云“世之小人,字书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15],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终以磊落之气形成共性。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气节是人格的中心,也表现在子路的日常生活之中:“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个人德业的成就与一个人的风格、品行、风度、气质都有关系。书法家的成就也是如此,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弘则旷达,毅则严重。朱长文《续书断》云颜真卿“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临大节而不可夺也”[16],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献之“二王高下”的典故,都说明这个道理。王世贞《论书》云:“晋人书虽非名家之法,亦自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笔散藻,自然可观。”[17]

急于求成,就意味着不择手段,因而注定了气节的丧失。“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也。’。”历代求激进的很多,到了中年或晚年,多“其末之难矣”。所以,年轻人多经过一番挫折、磨难、努力,到了中年、晚年成就就比较多。目前,各种名目的应展培训班多有“急功近利”之嫌,培训出大批“获奖专业户”,赵孟頫云:“右军人品极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18]正说明了这种现状。沈尹默先生也提道:“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19]事实上,参与其中的很多人仅仅得到书法的皮囊,而内在的东西则需要长久不懈地练习与探求,可见文化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三、结语

孔子学术思想的中心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书法,就是六艺中的细枝末节,虽是“小道”,但依然遵从于上面的中心思想。儒家于艺,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讲究人成则艺成。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20]《论语》对于书法学习的意义主要在于人格的修炼与提升上,对书法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书法作品格调的把握有指导性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