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毕晓蕾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正式从地理上入侵中国,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也逐渐渗透进近现代国人潜意识的方方面面:审美、习惯、观念乃至思维方式、文化趋向等。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难以撼动的民族符号以及最难以改变的传承基因。因此,本文从文化与意蕴的角度出发,以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将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作为理论框架,分析西方于我国文化的“设定”,即东方主义以及当代社会对于反东方主义意识的觉醒,以张艺谋导演的一部具有鲜明的中西结合特色的电影——《长城》为例,肯定其民族情节。《喜福会》《孙子从美国来》等文化对照类电影中许多情节与设计也有意识地从霍氏文化的五个维度进行细节对比,但并没有真正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与东方主义进行正面交锋。本文重点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权力距离三个文化维度,从台词、色彩、情节发展、影片元素的象征意义等角度剖析《长城》。不仅进行中西文化横向对比,并且将《大红灯笼高高挂》《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张艺谋早期电影与《长城》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更客观、更准确的认识结论。
图1 是根据 Hofstede Insights 发布的文化维度值所制作的霍氏文化维度下中美两国相关数值比较图[1],从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关于个人主义的指数差值最大,关于阳刚气质的指数值差距最小。因此,本文拟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权力距离三个方面分析张艺谋电影《长城》的中国文化和东方元素,探究这些反东方主义元素变化的社会原因等。
图1 霍氏文化维度下中美两国相关指数比较图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是长期以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成员以群居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关系为组织集体。《长城》是由张艺谋与美国好莱坞合作制作的一部国际电影,毫无疑问,从漫威系列到迪士尼系列,从蜘蛛侠到花木兰,美国电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2]。
《长城》讲述的是北宋年间,长城之上,中国无影禁军与上古神兽饕餮激战守护百姓的故事。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来中国盗取黑火药的雇佣兵威廉,他具有聪明勇敢的品质,在影片开始他这样说:“我不相信任何人,我只相信我自己”。他帮哈罗德人打丹麦人,帮西班牙人打法兰克人,又帮法兰克人打布伦人,驱使他来中国不是国家的责任,而是金钱与财富。但是,女将军林梅告诉他,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这是由威廉所代表的个人主义与中国军队所代表的集体主义的直接交锋。但是影片最后这样的胜利正是建立在威廉与林梅的合作与信任上的,由此可见,电影的主旨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张涵予饰演的殿帅牺牲后,全体将士合唱秦腔《出塞》是电影中最壮阔也是最值得享受的镜头,在这里,中国元素又一次高密度地出现,如秦腔、孔明灯、白绫、战鼓等[3]。秦腔是北方民族的传统戏剧演唱方式,具有极强的文化特色,给人以生命意识的共鸣。
影片中很多代表中国的象征和细节都为张艺谋所希望展现的理念做出了铺垫,在这里,中国不再是一个故事发生的背景[4]。长城,从来不是封闭与保守的代名词,自西周以来,长城陆续修建,数千年来它守护着中华民族,是民族团结、智慧的象征。在电影中,长城是无影禁军与饕餮决斗的战场,在长城之上,由虎、鹰、鹿、熊、鹤五支军队各展所长,各司其职,稳健且有序,根据鼓声的指示,井然而壮观。当然,为了影片的真实性,也或许是为突出集体主义,一个鹿军小兵在战斗中表现得胆小懦弱,在饕餮跳上长城攻击时并没有如其他士兵一般厮杀。在危险和生命面前,这是人的天性,没有人是神圣无私的,但是面对死亡,依然有鹤军女子借助套圈义无反顾跃身而下刺杀饕餮,即使她们知道,当一个血淋淋的套圈被带回城墙,就意味着一位战友葬身凶兽之口。
这样的宏观场面,加之色彩、特效刺激,成功铺垫了《长城》崇尚集体主义的民族理念[5]。最后,鹿军小兵与军师为保护带着磁石准备击杀兽王的主人公自我牺牲,观众们因为他们舍弃小我保全大我的崇敬与感动随着刺激惊险的剧情发展到了高潮,威廉也深受打动,与林梅达成信任与合作,成功化解了一场危难。从影片开始长城战斗场面的视觉感受,到中间插曲先主帅牺牲后战士合唱秦腔,集体主义的渲染在层层渗透,再到最后将领们舍生取义,小兵也得到了信念的提升,集体主义的观念得以被推到一个远高于威廉所代表的西方个人主义的高度。
在中国这样的长期取向指数较高的国家,人们更注重长远目标。
由表1 可以看出,长期主义的国家具有一种长远发展观,中国自古的统治者们习惯将未雨绸缪作为明智的治理之道,“长城”这一防御性建筑就反映了皇帝的长期目标——为守护自己的城池和权力。历史上长城的建筑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建,象征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居安思危的思想。而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将军林梅和军师发现饕餮已潜入京城,利用 “孔明灯”快速抵京,即使成千上万的饕餮在皇城内撕咬吞食,将士们仍一跃而下,保护并绝对忠诚于高高在上但幼稚胆小的君主……张艺谋毫不避讳镜头之下这样滑稽愚忠的“东方”形象,而是进行艺术性的加工,使其无伤大雅,既不影响中国角色表现出果敢大义,又为影片增加了诙谐轻松的气氛,在推动剧情发展、渲染紧张气氛等细节方面处理得大胆而富有表现力。正是中华民族为中央、为民族而战信仰的统一与坚定,守护百姓,为延续人类之生命而战的长期趋向目标,使百万无影禁军战胜饕餮,守护世人安宁。
表1 长期取向国家与短期取向国家的部分特点对比
除了男主人公威廉,影片另外两个外国角色则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代表,他们一心偷取火药回国发财,罔顾人类共同之存亡,趁人不备他们逃离长城,却在戈壁中遭契丹人截杀,幸存的同伙又被追回监禁。为人类命运而战的威廉与盗窃回国的伙伴正是与影片中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的正向比对,长期取向数值高的国家重情重义,短期取向数值高的国家则是权益至上。
在古代,中国被封建王朝所统治,中国的帝王自汉以来一直崇尚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阶级分明的观念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根深蒂固。在影片中,军师利用磁石捕捉了一只饕餮准备予以研究,以对抗饕餮大军,但是,京城派来的官员沈大人为讨皇帝开心,下令将唯一一只饕餮带回京城供皇帝赏玩,即使所有的将领都无奈而失望,但皇权至上,帝王的命令不容置喙。这样愚蠢的决定被执行后,也为影片后续情节发展做了铺垫,皇城外的饕餮大军与这只饕餮里应外合,很快攻破京城。纵观历史长河,为巩固中央集权,中国的皇权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集中,中国的权力距离指数越来越大,在清朝达到一定的峰值后也终于被冲破。
电影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标志性的中国符号给观众渲染的正是一种东方文化的自信与觉醒,张艺谋正是以此作为拍摄基础,形成自己的美学特色,这样的视觉符号是可以使观众直观感知的形象存在[6],例如中国建筑、中国音乐、中国诗词、中国兵器等,甚至中国的“怪兽”饕餮也懂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法。
与张艺谋以往获奖的经典影片有所不同,在影片《长城》中,东方元素不再是迎合西方资本的设计,而是一种大胆的表达,包括封建主义制度、民族信念、文化传统等,都是正向推进情节发展的基础。或者说,张艺谋在很多细节方面的处理,正是为了突出君臣意识之稳固和权力距离等东方特点的重要性。同样是张艺谋执导,2006 年上映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带有唐朝华贵的宫廷之风,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这样的华丽表达的却是宫廷桎梏的窒息感。西方世界所渴望、所猎奇的,正是东方世界的神秘,例如武侠武术等强烈的东方色彩,加之影片本身吸引力巨大的伦理关系,情愫变化等剧情支持,这样的影片自然为西方资本所青睐。《长城》的特殊之处在于,影片的东方元素表达积极,恢宏壮阔令国内外观众耳目一新,男女主角的联系不再是爱欲,而是信任与责任。封建帝制下我们看到的,还有专属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忠诚与正义,这是一种东方观念的转换与更新,是中华文化传统类影片的重要突破。《长城》是一部反东方主义特点鲜明的电影,其中国元素符号化的表达非常成功,给予中国传媒展现传统文化的信心,对中外文化传播方向具有指引意义。
从整个电影的创作理念、表达方式、影射内涵等角度看,《长城》与张艺谋早期几部曾获国际大奖的电影诸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压抑、夸张的表达风格完全不同,这部电影在以一种积极饱满的表达方式与东方主义进行对抗,这样的觉醒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真正的文化自信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坦然与从容,是一种有容乃大的气魄,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肯定反思和自我消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表达。
本文研究了中国当下市场主流电影《长城》的反东方主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剖析,发现《长城》是一场具有首创意义的尝试与突破,但是要想真正离开西方资本主义创作的牢笼,文化创作者仍需要对次要情节设计、台词逻辑性串联、人物丰满性打磨等细节进行推敲与完善,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理感受上,都传达出中国传统所特有的魄力。而局限性在于,将中国古代元素与西方资本所结合创作的影视作品较少。本文以《长城》作为样本探究的只是张艺谋的代表性表达,作为中美合作电影,其中少不了美式风格的替补。下一步,期待中国电影可以更好地传扬完整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文化,而非中国式传统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