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冯巧薇
跳花节历史悠久,在古籍《广舆胜览》《贵阳府志》等中都有相关记载。其中对清代的苗族跳花描述为每年的孟春时节,苗族人民会选择一块平地作为月场,人们身穿艳丽的服饰,男人吹着芦笙,女人摇着铃铛,绕着“花树”跳舞。现如今又产生了“芦笙节”“采花节”“对歌节”等别称,其称呼是由节目的内容主题决定的。跳花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民间传说是蚩尤首领为了纪念苗族青年男女美丽曲折的爱情故事而召集族人踩跳出来的“花坡”“花场”。有的说法是为纪念保护家园而受难的英雄人物,有的是说为了本民族繁荣而祈求祖先保佑,还有的是为了纪念先祖而聚集表演。最广为流传的还是以下几种版本。
在炎黄蚩尤时期,战争连绵。苗族支系小花苗的祖先带领族人寻找新的住所,十二姓中有三姓在迁徙过程中不知所踪。剩下的族人到达现在南开三口塘这个地方,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五,随后他们在水城、纳雍、赫章三处建立了九姓大寨。以后,每到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曾经小花苗支系九姓的子孙都要赶到三口塘相聚。跳花节时,他们朝着祖先来时的方向眺望,为走散的三姓姊妹祈祷,期盼能够早日相逢。
湘西苗族“四月八”源于对英雄先人的缅怀,苗族英雄亚鲁组织带领苗族青年反抗统治者,众人喝酒立誓,为了保护家园以命相搏。由于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他向西撤退,在贵阳喷泉附近战亡。为了纪念这个民族英雄,湘西苗族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都会到凤凰县举行隆重的“四八”纪念活动。
在通讯还不发达的时代,苗族各山寨之间相距甚远。因此族人们不能经常见面,青年男女交往选择余地也较少。另外,苗族是支系观念非常强的民族,所以为了社交和巩固族内关系成立了跳花节,通过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将附近山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在跳花仪式中自由交往。此来历的跳花节是根据节日时期山上满是花树而得名。
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各个地方的跳花仪式细节版本不同。南开县位于黔西北地区,此地的跳花节是苗族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盛大的节日。
活动举办一般在农历二月二十五日,节日当天清晨需要请花树,三人选定一棵符合条件的木姜子树作为“花树”。下一步就是祭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一些祝福的吉祥话。在祭祀完毕后就是砍花树。迎花树的仪式是整个跳花节中最隆重的一步。待到花树进入花场后,接下来的一步便是栽花树。栽花树,顾名思义就是把花树栽下,花树放在花场中心后,苗族的长老和有威望的人都会被请到花树下。人们围着花树坐下,下一步的仪式即拜花树。拜花树的人主要是由年轻“小花苗”担任的芦笙手,直到把花树送回人群才开始散场。到了晚上, 人们会在花场上燃气篝火,姑娘们会把自己绣的花背穿在身上,花背的数量根据姑娘自己绣的数量决定。天大亮后,就要撤花树了。撤花树由寨老来进行,将花树撤下后,要抬着花树顺时针转三圈才完毕。接着是送花树,即把花树送到不容易被人、牲畜碰触到的地方,一般是附近的山洞里。花树撤了,来花场集会的“小花苗”也就各自回家了,一年一度的水城南开三口塘花场结束。
湘西苗族的跳花节与贵州苗族跳花节有很大的不同,湘西的跳花节又称为“苗族四月八”,既有时间的不同,也有仪式等其他方面的不同。
凤凰县的跳月场所曾经位于落潮井乡的跳花沟,湘西苗族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都会到凤凰县举行隆重的“四八”纪念活动,具体有玩龙灯、玩狮子、吹芦笙、唱苗族歌曲、男女恋爱等活动。与贵州跳花一样,祭祀花树仍然是节日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苗族人民的记忆中,湘西苗族跳花节的仪式大致是以下几个流程,即“祭天地、祭祖、祭英雄、祭神、狂欢”,吹牛角以及朝天献血等是祭祖的最高礼节。地上的篝火和天空五彩缤纷的烟花伴随着喜欢唱歌的人们一直持续到深夜。
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的跳花节中最有名的是芦笙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为了保护苗族的跳花习俗采取了划分场地的措施,以这一民族特色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跳花节受到了更多地方游客的关注。跳花节的箐鸡舞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的重视,被政府包装、打造,对外宣传。
随着经济文化的影响,南开地区小花苗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跳花节中箐鸡舞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新的形式。以传统的家族或血缘为纽带,言传身教不再是唯一的传承模式,目前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外,主要的传承方式还有校园传承和节日传承,因为传承方式的改变,传承地点也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县文化局鼓励芦笙舞进校园,除了提供专业的老师培训,还增加了学生的演出机会。校园传承除了以校园为主场地,还有随处可见的芦笙舞壁画。芦笙舞作为课间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具有长远的教育和传承意义。
通过政府一系列广告以及新闻媒体的播报,跳花节为南开乡吸引了大量游客,接着花场附近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跳花节“周边”。“原生态”苗族文化艺术节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保留跳花节中原有的仪式,另外生产制作了简易版的帐篷代替苗族花房,举行月下花坡、花房露营等活动。村民和游客共同参与表演抢花背、民歌对唱。在竞技类娱乐活动中还增加了射弩、斗鸡、斗鸟比赛等活动,并在跳花节当晚举行“各民族共庆苗族跳花节联欢晚会”,不仅对外宣传了苗族文化,同时也增强了地方凝聚力。镇里也开始把苗族传统习俗当作先进的主流文化,带动了南开地区整个族群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但是随着商业化模式的发展,民族艺术在与经济结合的状态下,由于媒体与团队的包装,传统文化中只存在于民间的、古朴野性未经雕琢的表演形态已经无处可寻。为了增强表演性与参与性,更多的苗族当地人被号召身着盛装参与进来,为了增强观赏性又添加了很多现代艺术加工的成分。台上的不是长老,而是专业出身的主持人,台下站着围观的群众不再是“小花苗”,而是游客。然而,大部分当地年轻人由于经济的原因还是选择外出打工,只有少部分人选择留下。长此以往,跳花节对当地苗族人失去了仪式与娱乐的意义,面对大大小小的镜头,变成了“逢场作戏”的商业行为。这一方面,蒙古族的“摔跤节”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这得益于参与者是自愿参与并且乐在其中的。其中许多的传统步骤很好地保存下来,是以节日娱乐为主题,而不是以游客观赏为主题。避免过度的商业包装,保持民族艺术文化的传统味道是传承保护的重要课题。
1.弘扬民族特色,加强文化认同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起点与基石,是神话的原型、民族英雄的不屈精神、团结一致的价值观念等民族文化的中心地带。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化源泉,更是民族精神充满生命力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婚恋、歌舞、服饰、娱乐等民间习俗中发现人们对信仰深厚的心理崇拜,祈愿家园和平、家庭美满、身体健康等意识。苗族跳花节的主要活动有祭祀祖先和历史、祈祷人丁兴旺、传统娱乐比赛、婚恋社交、歌舞服饰展示等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有价值的是苗族跳花节有一套特别的“跳花”仪式,形式和相关活动根据自己民族的习俗形成,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力和艺术创作特征,节日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各区域苗族支系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
传统节日的传统性体现在它经历了古老的时代,人们虽然生活在现代,仍能记住自己民族的历史,并纪念祖先,促进年轻一代的发展和成长。节日不仅是每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也代表着中国的民族文化。纵观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历史长河中文明的生命跳动,也可以深刻感受社会文化的变迁。跳花节是苗族人民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从文化、音乐、服饰等角度,都彰显着祖先的智慧。置身于跳花节这种大型节日活动中,更能够体会传统节日特有的民族凝聚力。观众和参与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2.传承民族审美
与日常相比,跳花节时人们穿的服装更加正式,不论男女老少,“花背”是小花苗传统刺绣工艺的精髓和替代品,花背的颜色和图案都很讲究。上面的图案与色彩代表了苗族人独特的审美。对于苗族人而言,参加“跳花”的苗族人应穿“花背”去“跳花”。“花背”具有观赏的艺术价值,“跳花节”更是一种展示美丽工艺品的体验。在苗族的节日庆祝活动中,人们的服装是宗教美学的体现,一个民族的服饰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除了服装之外,节日仪式中还承载着苗族其他的艺术形式。其中,对山歌、芦笙舞与板凳舞,乡间戏剧与民间艺术手工艺品都在节日里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多才多艺。歌唱和舞蹈是狂欢节中的重要节目,例如箐鸡舞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跳花节才会出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跳花节,苗族祭祀舞蹈的原真性与本初性才得以保存。歌舞的形式传播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一些关于远古的戏剧内容中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们是民族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媒介。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社会变迁中,各个民族与支系逐渐形成了一些风格技巧固定的节目和剧目,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包含了一个民族在那个时代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民族信仰。
跳花节是传承祖先不屈意志与优秀智慧的重要仪式,对民族文化而言,跳花节展示着中国力量,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接棒”仪式。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传统文化得益于艺术传承者的坚持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保护与传承之路艰难且漫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应该在跟上时代脚步的同时,保留民族文化中的独特艺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