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日“贞观之治”渊源探究

时间:2024-05-04

李明月

“贞观”作为古代帝王的年号,以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的英明统治而为人们所熟知。“贞观”一词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即正,观即示,“贞观”即以正示人之意。“贞观之治”自贞观元年(627年)正月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十二月,共计23年。但鲜有人知的是,历史上还有另外两个以“贞观”为年号的朝代:一是西夏崇宗李乾顺的年号,从1101年到1113年,共计12年;二是日本清和天皇的年号,从859年至877年,共计18年。

“年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期,史称“建元”。自此以后,历朝历代每位帝王即位以后都要重新纪元,更改年号,这种逾年改称元年的做法,就称为“改元”。改元不仅出现在新帝即位之初,也出现在皇帝在位期间。即皇帝在位期间不再延续已有的纪年顺序,又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亦称为改元。改元,特别是皇帝在位期间的改元,导致一些含有吉祥意味的名称反复出现在历史上,而这也是造成中国历史上年号相同这一现象的原因。所以,我们所熟悉的唐太宗的“贞观”年号,也在西夏崇宗在位时被使用过。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贤才,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贤臣,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文教复兴等一系列举措,稳定了当时的局面,为后世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当时年号“贞观”,后世称之为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第一个盛世,唐朝也是我国国风最开放的时期,彼时泱泱华夏,万国来朝。而此时日本仍是部落形式的结构,在中国文化的冲击下,日本固有的一切已不能适应国内的需要和崭新的国际局势,于是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贞观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下令效仿中国的制度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确定改用中国特有的“年号”制度,定本年(646年)为大化元年。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接受现代文化的运动,史学家称之为“大化改新”。日本的中国化运动,大化改新只是起步。在之后的一千余年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日俱增。历史上,在择取年号时,日本也会有意采用中国年号,如日本清和天皇采用“贞观”年号(859年—877年),治下清明,日本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时至今日,日本在选取年号时也会参考中国的古籍,是现代世界唯一还保留年号制度的国家。

那么,除了年号相同外,两段“贞观之治”是否还有其他共通之处呢?以下笔者试通过整体把握两段历史,窥探其中奥秘。

一、唐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隋末民变使太宗认识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治政的基本因素。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文化上,戮力复兴文教,奖励学术,大兴国学,又下诏修诸经正义及史籍,外国如高句丽、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来唐留学,使唐代学术文化广播四方。东亚各国尤以日本、高丽为甚,深受唐文化影响。

太宗为历史上少有的英明有为的君主,因有既往不咎的前提,群臣多为贤能之辈,勇于上谏,贤臣中尤以房玄龄、杜如晦最著,时人称“房谋杜断”,其他如李靖、魏徵、尉迟恭等,人才辈出,均名重一时。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和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且太宗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召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了政府效率。

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但唐太宗虽武功显赫,却少有鄙视边族,故东亚各民族逐渐融入中原,唐代名将和大臣不少都为同化了的外国人,原属鲜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长孙氏等,在太宗时已不被视为外国人。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天可汗”,并筑“参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进贡,由此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值得注意的是,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赴唐朝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二、日本贞观之治

在日本平安时代初期,清和天皇的时代也有贞观的年号,存在着被称为“贞观之治”的治世时期。

清和天皇,于父亲文德天皇登基第四天出生。作为第四个皇子,上有三个异母哥哥惟乔亲王、惟条亲王、惟彦亲王。清和天皇在外祖父藤原良房的辅佐下,击退了三个哥哥,出生8个月后便成为皇太子。天安二年(858年),伴随着文德天皇的驾崩,清和天皇仅仅9岁就即位了。病床上的文德天皇担心皇太子年幼,本打算让年长6岁的惟乔亲王继承皇位,但未能实现。因为年幼,良房作为外戚掌握了政治实权。作为日本第56代天皇,他于天安二年(858年)12月15日至贞观十八年(876年)12月18日在位。

清和天皇即位后,藤原良房借口天皇年幼,自任摄政,从此这个一直由皇家垄断的职位落入外戚手中。藤原良房自作主张,把他18岁的侄女高子嫁给9岁的清和天皇做皇后。外戚虽然在初期掌握了朝政,但也有着疫病流行、富士山火山爆发、应天门之变等不稳定因素。但总体来说,政治十分安定,采取了奖励开垦、编写贞观格式、铸造贞观永宝等一系列积极政策,由于清和天皇在位时的“贞观时代”还算清明,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十八年(876年),藤原基经逼迫清和天皇退位,拥立年仅9岁的太子继位,是为阳成天皇。清和上皇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只好遁入空门,一心研究佛理。次年877年,持续19年的贞观年号改元庆,日本的贞观之治自此落幕。虽被称作贞观之治,但日本的贞观之治远没有中国唐朝那般辉煌,加之年代久远,记载相关史实的材料也相对较少。

史料显示,日本的贞观之治发生在中国唐朝贞观之治结束的两百余年之后,虽然都被后世称之为政治清明的治世,但两者的政治土壤以及风土民情等都存在极大的差别,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邻国,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彼时中国国力强盛,日本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不停地向中国汲取先进经验,模仿中国模式,以期能够达到唐朝的贞观盛世,由此出现了“贞观之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