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意大利歌剧元素特性及发展对中国原创歌剧的影响

时间:2024-05-04

迟 雷

20 世纪初,很多俄罗斯歌剧演员在哈尔滨和上海将西洋歌剧带入中国,《卡门》《茶花女》《丑角》等陆续在国内演出。黎锦晖先生最早创作出歌剧思维的儿童剧,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避免了以往话剧配唱的手法,开创了中国歌剧写作的先河。抗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歌剧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如歌剧《秋子》《白毛女》《孟姜女》等应运而生。时至今日,更多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层出不穷。但我们仍旧可以参考意大利歌剧特点,给予反思和研究。

一、语言及演唱方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歌曲演唱风格都与其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意大利语只有五个元音,通常每个单词的结尾都以元音结束,更适合歌者发声演唱,并且基本无须使用音标,可以直接拼读。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文化媒介,在西欧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相比之下中文发音更加复杂,由23 个声母、24 个韵母组成,在演唱时需要更加准确清晰地咬字。语言发声习惯的特点决定了唱法需要为之服务,进行更多的合理调整。

美声唱法这一名词的命名,来自意大利语belcanto,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自五四运动起,美声唱法流入中国,关于怎样更好地运用美声唱法,中国几代歌唱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无论是集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民美唱法”,还是掌握如何利用美声方法学会中文清晰的咬字吐字,很多在探究过程中曾经困扰的问题,如今都已逐一攻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说:“美声不是美声唱法,唱法只是个技巧的问题。美声真正的意义是美好的歌唱。”美声唱法将男女声部分别按照高音、中音、低音进行划分,再根据声音型号进行细化。如抒情男高音、戏剧男中音、花腔女高音等。每个声部在熟练掌握方法后,要求气息连贯、音色统一,充分利用人体共鸣腔体,在不借用音响帮助的情况下,使声音能够传达至剧场的各个角落。

二、创作模式

意大利歌剧将音乐展开与戏剧情节的发展统一集合得恰到好处。一部完整的歌剧通常由序曲、间奏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独立又相互交织的部分组成。通常其中人物感情表现力最强的,应属于咏叹调部分,由歌唱演员独唱完成,将歌剧中的人物情绪推向最高点。意大利歌剧拥有着“莫扎特模式”“威尔第模式”“普契尼模式”等完备的演绎手法及写作技法体系。而对于中国歌剧而言,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和研究的道路上。意大利歌剧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不断变化的历程。譬如莫扎特在创作意大利语歌剧时,宣叙调部分通常伴有旋律;而在他的德语歌剧中,宣叙调则直接变为念白的形式,后世作曲家也一直延续。威尔第则在歌剧《茶花女》中,将女主人公维奥蕾塔的念信独白设计成如戏剧朗诵一般的念白,赋予其深厚的感情。这正是威尔第的绝妙之笔,渲染了歌剧悲凉的气氛,递增了悲剧性的效果。在意大利歌剧流传入其他国家时,也有着本土化的演变。如在进入法国时,就与法兰西文化相融合,摒弃一些原有素材,融入法国芭蕾舞元素,使其进入了独有特色的“法国大歌剧”时代。

中国的新歌剧是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而发展起来的。1945 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诞生。它运用民间曲调为主要素材,集合戏曲唱白兼用的传统方式与西欧歌剧创作手法,将诗、歌、舞完美融合,历史性的创举使其成为中国原创歌剧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代表作品。2009 年国家大剧院推出开山大作《西施》,作曲家雷蕾以西洋歌剧创作模式,融合民族音乐调式大胆使用宣叙调,全剧不使用一句念白,加上优美的灯光舞美、大气磅礴的表演舞台,再次为中国歌剧发展方向确立了良好目标。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提出“以声乐为主、以如歌旋律见长”的理念,坚持对意大利歌剧传统创作的坚守, 是他超越同时期作曲家问鼎世界的重要原因。2018 年山东舞剧院创排的民族原创歌剧《沂蒙山》首演,旋律曲调朗朗上口,多首咏叹调及二重唱被广为传唱,使中国原创歌剧达到了崭新高度。能够在西洋歌剧创作理念原有框架上,积极集合新时代气息,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就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三、剧本题材

意大利作曲家格鲁克说:“歌剧就是音乐写成的戏剧。”在题材方面,意大利歌剧在每个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潮下,对于脚本内容不停地进行改革。意大利歌剧内容主要涵盖革命题材、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威尔第在祖国饱受奥地利侵略者铁蹄践踏的时候,将他歌剧中浪漫主义的爱国热情发挥至极致;普契尼歌剧受真实主义文学影响,勇于揭露社会不平等的阴暗面,对社会底层人物悲惨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剧本创作来源于文学名著,如歌剧《茶花女》改编自小仲马的同名原著,威尔第创作的歌剧《麦克白》《奥赛罗》《法尔斯塔夫》都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其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元素素材。1934 年由聂耳、田汉创作出第一部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也是首部以革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歌剧。其讲述了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码头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故事。随后《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历史题材歌剧纷纷出现。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乏广泛的历史题材,如《白蛇传》《司马迁》《木兰诗篇》等。在创作题材方面,也可以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歌剧《马可·波罗》就是由广州大剧院自制的原创歌剧,讲述马可·波罗与家人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中国,经历各种传奇故事,以此彰显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和人文风采。

四、剧院制作团队建设

在现如今多媒体发达的时代,一部优秀歌剧的成功,已经不能仅仅依赖作曲家、文学家的创作,更需要歌剧院制作方运营方的通力合作,才可以最终将歌剧完美地展现在舞台之上。这其中包括舞美、灯光、道具、音响等全方位的协作。与此同时,优质的商业化运作,良好的演出票房宣传,才能达到更好的上座率。歌剧院职业化制作宣传团队在国内成立时间并不很长,也在不断摸索前行。在国家大剧院标杆性的引领下,各个省市的地方剧院纷纷效仿,开展歌剧讲座、周末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歌剧普及活动,免费向社会开放,如陕西西安大剧院等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反响。21 世纪起,意大利不少歌剧院因为经济原因濒临破产,究其主要原因,是意大利歌剧院不同于美国歌剧院的体制。美国歌剧院的收入主要依靠自主筹款和票房收益,而意大利歌剧院主要依赖政府补贴。当意大利国家经济下滑、政府拨款锐减时,包括贝里尼等多所知名歌剧院,只能纷纷关门了。面对大众文娱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如何将观众带进剧院,如何充分利用政府拨款的资金投入,激发广大民众对于歌剧艺术的喜爱,这是当下歌剧院团运营管理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曾说过:“一部歌剧的成败, 要看首演四五场之后的票房收入才能见出分晓。”意大利歌剧经历数百年洗礼,拥有着良好的受众群体,但在如今市场经济的考验下,依然在运作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是中国原创歌剧未来发展中需要注意的。

五、结语

随着众多优秀中国原创歌剧络绎不绝地走上舞台,更多的人对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歌剧在学习意大利歌剧的创作手法、对比分析其系统体系、借鉴其发展历程的同时,秉承融合民族文化元素,打造一流制作运营团队的理念,做到既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歌剧艺术本位与社会意义相结合的目的。以优秀作曲家为中心,理性发挥艺术性自由性的同时,结合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特点,使中国原创歌剧最终走向繁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