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欣赏

时间:2024-05-04

肖尊烨

一、我国诗歌的发展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它收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七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作品一百零五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五百多年中奴隶制由盛转衰的社会历史面貌,保存了远古诗歌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诗经》分“风”(各国民歌)、“雅”(宫廷乐歌)、“颂”(宗庙乐歌)三大类,其中十五国 “风” 篇数最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最重要。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周代各诸侯国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的愤怒抗议奴隶主贵族的残酷压迫,有的辛辣讽刺剥削阶级的荒淫无耻。有的生动描述人们辛勤的劳动场面,有的细腻抒写青年男女的纯洁爱情……这些,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壮阔的周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诗经》采用四言(四个字一句),运用 “赋”(铺叙)、“比”(譬喻)、“兴”(先说别的事物来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和反复咏唱等手法进行创作,形象鲜明,节律和谐,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先河。

继《诗经》之后,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颗明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采用六言(六个字一句)为主的楚辞体(楚国民歌),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热情、精美的语言、浓郁的地方色彩,抒发他深厚的爱国之情和高尚的政治理想,他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长篇抒情诗《离骚》,热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贞,成为 “卓绝一世”(鲁迅语)的作品。

在历时很短的秦王朝之后的两汉时期,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它包括汉代乐府(政府主管音乐的机关)收集的各地民歌和文人采用民歌形式创作的诗歌。它们以五言(五个字一句)为主,运用奇特浪漫的想象、清丽生动的语言,或铺陈叙事,或写意抒情,创作出不少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精美艺术珍品。其中,《孔雀东南飞》和《古诗十九首》,就是杰出的代表。

汉末建安时期(196——219),出现了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和王粲、蔡琰等一大批诗人。他们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反映汉末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怀,创作出大量具有慷慨悲凉、刚健质朴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对后代诗坛有巨大而深远影响的 “建安风骨” 的创作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分成两条支流:一方面,出现了一种一味仿古、单纯追求形式华美的不良倾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其中有开田园诗派先声的陶渊明,有开山水诗派先河的谢灵运,有首创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的庾信,有对唐诗体裁、表现艺术有很大影响的鲍照。这一时期的乐府民歌也丰富多彩:北朝民歌豪放爽朗,多写现实;南朝民歌清新流丽,多抒爱情。其中,北朝的《木兰诗》《敕勒歌》,南朝的《西洲曲》,都是优秀的代表。

在短命的隋王朝废墟上兴起的唐帝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诗歌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仅《全唐诗》一书,载有作品的诗人就达二千二百余人,收入作品近五万首。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各种风格、流派的一大批杰出诗人。其中,有力图摆脱南朝齐梁浮艳诗风的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极力主张改革诗风、发扬 “汉魏风骨”的陈子昂;有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王昌龄、崔颢、王之涣;有中唐时期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韩愈、孟郊、李贺及晚唐时期的杜牧、李商隐、聂夷中、杜荀鹤等一大批著名诗人。这一时期,古典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体裁多种多样,成熟完备,不仅有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而且有格式自由的古体诗(包括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这些诗大都思想丰富深广,艺术技巧卓越精妙,常常以短小的篇幅,凝练的语言,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内容,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楷模。

宋代的诗歌由两条巨流汇合而成:一条是诗。在以写景抒情为主的唐诗之外,另辟叙事论理的蹊径,在艺术上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生了以爱国诗人陆游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诗人,如北宋的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南宋的范成大、杨万里等。另一条是词。在唐代时,词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到了宋代,却获得了极大发展,作家、作品的众多,创作景况的繁荣,取得成就的巨大,简直可以与唐诗媲美。宋词作家中,成就最大、地位最重要的要数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和李清照了。

金元时期,杂剧兴起,诗词不是很发达。但古典诗歌在北方民歌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散曲,产生了关汉卿、马致远等著名散曲作家。

明清两代,戏剧、小说盛行,诗歌方面就显得逊色些了。明代初期,诗坛上出现了“台阁体”“公安派”“竞陵派” 等有脱离现实倾向的流派,但仍有不少进步政治家、思想家和有志之士如高启、于谦、戚继光、陈子龙、夏完淳等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创作了一些感人肺腑的好作品。

清代诗歌创作比较活跃,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写了不少充满爱国感情的诗篇;中期的郑燮、赵翼、蒋士铨等,也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时事感慨的优秀作品;清末即近代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龚自珍、魏源,“诗界革命” 运动的倡导者梁启超、黄遵宪,还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秋瑾,都创作了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其中,黄遵宪的诗题材广泛,不仅描写了一系列近代历史事变,而且也生动地反映了世界各国的人情风物,开辟了我国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

综观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条基本规律:

(1)从创作方法上看,始终贯穿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而在这两条主干上,又派生出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形成了《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特色。

(2)从表达形式上看,由四言、六言,再到五言,再到七言,再到言数不一的长短句;由形式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到格律严整的近体诗,再到句式富于变化而有一定规格的词和曲。

二、我国诗歌的分类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手段之一的我国古典诗歌,形式多样,种类繁杂。本文所说的 “经典古诗”,是指除楚辞、词、曲之外的古代诗歌。按照唐代人分类标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而结合每句字数标准,古体诗又可分为五古(五言古体诗)、七古(七言古体诗)和杂言古体诗,近体诗又可分为绝句(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五言、七言律诗、长律)两种。

古代诗歌中的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

1. 句数

一篇之中,古体诗句数不拘,少的仅二三句,如刘邦的《大风歌》,只有三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如《孔雀东南飞》,长达三百五十三句。而近体诗句数却有限制:绝句为四句,律诗(除长律外)为八句。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它们的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字数

各句之内,古体诗字数不拘,在五言、六言、七言为主的诗中,也可以插入长短不一的句子。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七言为主,插入了二言和九言的句子。而近体诗却有严格限制,或五言,或七言。全篇各句的字数必须完全一致。

3. 声律

所谓声律主要就是指字的平仄。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古人写诗,将四声分为平(平声调)、仄(上声、去声、入声三个声调)两类。在诗句中使平仄不同的音节交错或相对出现,形成诗歌的节奏美。一般来说,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不严格,近体诗却要求很严格,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去写才行。这一点,是古体诗和近体诗最重要的区别。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和具体要求,我们将在后面单独介绍。

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今汉语语音的变迁,古代的入声字已经消失,分别转变到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拿普通话来说,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这样。用普通话来读古诗,就会发现有些字不符合古诗平仄的格式要求。但对于这一点还是好办的:因为反正入声转到普通话的上声、去声里之后,仍然属于仄声字,所以只要记住转到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仄声字就行了。

4. 押韵

将韵母相同的字放在诗句的末尾叫押韵。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古人作诗用韵,按照《广韵》等韵书上编列的同一韵部的字相押。一般来说,古体诗押韵比较灵活:既可押相同的韵,也可押相近的韵;既可押平声韵,也可中途换韵。而近体诗却不同:不能押相近的韵,必须押平声韵,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可押韵(除首句外),必须一韵到底,不得中途换韵。

5. 对仗

诗句的 “对仗” 是取仪仗队的两两相对、整齐排列的意思。它是文学作品特别是韵文一类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古诗对仗的名目很多,有好几十种,但总的规则是:词性相同的词语才能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而近体诗中的律诗却有极严格的要求,规定诗中的三四句(颔联)、五六句(颈联)必须严格对仗:不仅词性相对,而且还要它们的平仄也相对。

三、我国古代诗歌的格律

上面已经谈到,诗的平仄是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区别于古体诗的最重要的标志;所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规律总结起来,有这样四条:

①在一句之内,平仄相间。

②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③在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就是说:在七言绝句、律诗中,上述①②③条规定里,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一般可以不管是平是仄,但第二、四、六个字却要严格遵守平仄规定,特别是第二个字,尤为重要。对五言绝句、律诗来说,这条规定就成了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三五不论” 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如果完全不注意 “一三五”,就有可能犯 “孤平” 的毛病。如 “仄仄仄平仄仄平” 一句中,除最后一个字(韵脚)外,全句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平声字。因此。“一三五不论” 是以不犯以上诗病为前提的。

记住了以上四条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的各四种格式(共十六种平仄格式)来了。

我们先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开始。在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后,举一反三,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迎刃而解了。

五言绝句的基本句式有四种,这就是:

A. 仄仄平平仄 a.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以上四个基本句式中,可以看出这样三点:

1.A、a 两句起头一个字都是仄声字,所以这两句叫 “仄起式”,B、b 两句起头一个字为平声字,所以这两句叫 “平起式”。

2. 根据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的规定,a 和B 两句的最末一个字都是平声,如果把它们作为诗的第一句的话,首句就可以押韵,这叫 “首句入韵式”,而A 和b 两句最末一个字都是仄声,如果作为诗的首句的话,不可以押韵,这就叫 “首句不入韵式”。

3.a、b 中连续的三个仄声字或平声字都排在句中前面的位置上。现在,我们用上面的四个基本句式作首句,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来。

(1)仄起式,首句不入韵,例如:王之涣的《登鹤雀楼》。

(2)仄起式,首句入韵,例如:卢纶的《塞下曲》。

(3)平起式,首句入韵,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4)平起式,首句不入韵,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五言律诗,则是由两首同一格式的五言绝句重叠组成。这样便可得到四种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但要注意的是,根据除首句外奇数句不押韵而用仄声的规定,必须将首句入韵的a、B 两种格式重叠后的第五句末一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字:

(1)仄起式,首句入韵,例如:王维的《终南山》。

(2)平起式,首句入韵,例如:李商隐的《晚晴》。

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格式,只要分别在五绝和五律格式的前面加上两个平声字或仄声字就行了。方法是:根据“在一句之内,平仄相间”的规则,逢平加仄,逢仄加平。这样,原先的仄起式加上两个平声字以后就成了平起式。同样,原先的平起式则变成了仄起式。例如:

(1)仄起式,首句入韵,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平起式,首句入韵,如韩愈的《示侄孙湘》。

综上所述,要掌握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的十六种平仄格式,完全不用死记硬背,只要记住五言绝句的四个基本句式(AaBb)、根据四条平仄规则(①②③④)去推导就可以了。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所述只是通用格式,而我们看到的不少诗与上述十六种平仄格式都不大相符,这是因为诗人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了 “拗句” 的缘故。

所谓拗句,就是不合平仄格式的诗句。对拗句设法补救,叫作 “拗救”。就是当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时,就在本句或下句的适当位置上,把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平声。例如:

杜牧《早雁》诗 “莫厌潇湘少人处” 一句,按格式应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却作 “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是在本句内应作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少”)。补救的办法是:在本句内该用仄声的地方,改作平声(“人”),这叫 “当句救”。

又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中,上句第五个字应作平声而用了仄声 “自” 字,便在下句该用仄声的第五个字改用平声字 “空” 来补救,这叫 “对句救”。

关于拗救的情况很多,也很复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以上,我就古典诗歌发展的概况、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近体诗平仄格式的推导等几个问题,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和粗浅的说明,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初步了解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