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画卷如诗,画渗禅意

时间:2024-05-04

盈盈款款

王可峰先生的精神世界和对中国山水的一片深情,在画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画作一山一水皆如诗,一枝一叶皆有禅。他的山水画虽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但他用有限的画面描绘了无限的意境,他的山水画不是简单地还原山水原体风貌,而是深深地体现了其对自然世界和天道的认知和感悟。他把诗歌的精髓带进绘画的天地,以灵性的笔触、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明艳、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王可峰先生偏爱粉牡丹,他笔下的粉牡丹既有花中之王的雍容华贵,又不像其他牡丹那样浓妆艳抹。她素雅淡妆,绝世而独立。她好似名门千金,端庄娴雅,仪态万方。一阵风吹过,花枝摇曳,丝丝缕缕花香透纸而来,香气扑鼻,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王可峰先生描绘的雨后牡丹更是动人心魄。雨水滴在粉嫩的花瓣上,又轻轻滑落,她却不为所动,悠然自得。她风姿绰约,灵秀天成;她明媚动人,无比清丽。他画的雨后牡丹仿若佳人煥了新颜,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不禁让人心中涌起丝丝波动。

王可峰先生偏爱溪山。他画中的溪山,山静而水动。山水之音绵绵不绝,仿佛有隐约的古筝之声自遥远岸边传来,合着山水清音奏一曲禅乐,令那刚刚化缘归来的小禅师听得入了迷,驻了足,故名山水清音,故有云水禅心。

王可峰先生偏爱溪山,雨中溪山更是别有一番风采。纷纷扬扬的细雨来无影,去无踪,悄然拂去山林的尘埃,也无声地洗礼了万物的心灵。江山雨霏,蒙蒙细雨像青烟一般缭绕着高山,水面烟波千里,如梦似幻,虚无缥缈。他画的雨中江山,有着虚无的美丽,有着诗般的朦胧,有着人生的惆怅,有着轻盈的期盼。他描绘的雨中江山,有如世事,变幻莫测。

王可峰先生偏爱溪山,及至山顶,看江水滔滔,明月皎皎。沐浴在月色清辉里,看江月千里相会,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夜江沉寂钓秋寒,一叶扁舟伫月边。”明月朗照千里,似乎不只是为了与江水相逢,也在告诉我们关于时间、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深邃哲理。

在形象的描写上,中国山水画强调留影,亦即实行宏观的总体的把握,而不过分拘泥于细节;同时从物象的结构组织出发,形成了既反映树石类别特点,又更具程式化的手法。在程式化法则的使用上,则反对依样葫芦,主张灵活变化,实际上是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写实。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山水画要求“以小观大”“折高折远”,游动视点,把高远、平远、深远、阔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

王可峰先生笔下的溪山澄澈清明,笔法秀峭,笔力劲拔而富于变化,有意无意,若淡若疏。他的山水画不仅呈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瑰丽世界,更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欣赏他的画作,我仿佛被时光牵引,跨越千年,惊异地发现种种物外的瑰丽气象。我由他的画作可以探寻历史的经纬,触摸文化的脉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山水对于人生的意义,犹如阳光之于花叶的照射,犹如雨露之于万物的润泽。王可峰先生用开合起伏的构图,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他的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互相渗透,极尽变化之能事。他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虚怀若谷,并将这种情感融汇在万千景象中,传诸笔墨,于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一枝一木之间勾勒出属于他自己的格局与气魄。

“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亭下不逢人,斜阳淡秋影。”王可峰先生画中的山水墨色淡雅,苍劲沉着。山石轮廓、远山疏树、河岸小亭,这些元素极具清逸萧疏之趣。此间有简色,亭下有“高”人。正如韦应物所说:“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他的画含道映物,澄怀味象。

中国古人常说“天人合一”, 在他们看来所谓天,就是道,就是自然。“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能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古人认为读懂了自然就能读懂天道,参透山水方能参透人生。可谓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讲“山行步步移,山行而而观”,“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生机,它们和人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传统山水画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求“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画者用心灵去体会万物,使心灵与万物契合,以审美的眼光欣赏万物,方能自然而然地将意境融入创造,让画面富有诗情和深意。

人如画,画如人。山水田园不仅是画者的最佳审美对象,亦是其精神乐土。

“画以托意,意以传神。山水之趣,不为笔墨而飞;笔墨之间,偶缘山水而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既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其意境的体现与升华。

诗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 王可峰先生的画亦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可峰先生登山问道,涉水问情,感应自然,感应天道,画山则情满于山,绘水则意溢于水,画卷如诗,画渗禅意。

王可峰简介:

王可峰,男,1978年生于山东济南。师从段济渝先生学画,研修于山东美术家协会山水、花鸟培训班,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题性花鸟高研班。现为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美术》《中国书画报》《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年鉴》《时代美术》等刊物。

作品参展:2003年作品入选“2003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4年作品《家园》参加“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5年作品《梦》参加“北京国际双年展”;《小镇》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展”;《激情岁月》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2012年 《童年的回忆》 入选“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5年 《沂蒙情》入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展”。

所获荣誉:《梦中回忆》获“山东省第三届写生展”二等奖;2009年国画《润雨无声》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作品二等奖;2014年《集市》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作品优秀奖;2014年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作品展 优秀奖;2015年“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作品展”优秀奖;2016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文化清风作品展”优秀奖;2016年12月“美德山东网络书画展”优秀奖;2017年10月“全国第八届长城杯书画展”银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