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不仅需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该要求决定教师应具有宏观的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才能避免走入教学误区。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为当今中学语文教师运用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指导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文学活动四要素;话语蕴藉属性;主客体双向运动;文本层次;典型环境
努力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教育界普遍的呼声,也是教师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为此,不少教师或通过提升学历、或通过有经验教师的言传身授、或通过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语文教学水平。而笔者在从事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十几年的大学文学理论相关课程及教学法课程教学后发现,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得扎实与否对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指出:“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其研究对象……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可见,文学理论是侧重于研究文学作品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是文学作品性质、特点及规律的概括。中学语文课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亦具有文学作品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中学语文教师是否拥有过硬的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功底,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学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影响教学目标设置准确与否、教学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教学过程中主问题提炼是否恰当、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等问题,同时影响教师能否运用文学理论相关知识从多个视角来解读课文。显而易见,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起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下文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证文学理论基本观点给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一、文学活动四要素——解读中学语文课文的法宝之一
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其理论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作家、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该观点在学界影响颇大,其清晰地阐明作家创作与其他三个要素间的密切关系:作家从世界中取材,并进行构思,最后创作作品并出版,作品和读者见面,读者对作品的喜好与否及其再创造性的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间接影响作家的创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带上文学四要素及其间关系这副眼镜去解读、分析中学语文课文,备课时就能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作品内涵、读者四个角度较全面地解读课文。如以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教学为例:根据文学理论关于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这一观点,教师可从孟郊写此诗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此诗。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来理解此诗:他从20来岁一直为考取进士刻苦攻读、往返京城赶考,直至46岁才考取,期间往返京城赶考的疲惫、盘缠压力、屡次失败、来自旁人的嘲讽,自身的经济及精神压力不言而喻。同时,教师再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及课文就能较全面地解读该课文。
如果说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说为中学语文课程的解读打下宏观的框架,那么文学言语所具有的话语蕴藉属性则为中学语文课文的解读提供微观的行走路径。
二、文学言语的话语蕴藉属性——解读中学语文课文的法宝之二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的话语蕴藉属性……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即文学的语言是含蓄或含混的:文学的语言不是开门见山阐明作者立场,相反,大都通过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来表达作家的创作意图,作为莘莘学子学习的对象,中学语文课文亦如此。故中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挖掘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
然而,部分语文教师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文学语言的该特征,故在解读作品时未引导学生去理解、揣摩好语言背后所隐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對课文的解读或停留在字面含义层面,或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参关于课文中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此类语文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语言,让学生体味语言的优美或博大精深。也没有把思考的权利下放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思考的习惯,这样的囫囵吞枣式的课文学习,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相悖的。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阅读兴趣得不到培养。学生就成为死记硬知识的机器,而对于从未接触过的阅读题材的阅读理解题目,则显得惊慌失措,力不从心,语文科目的考试分数自然不高。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掌握好文学言语话语蕴藉属性的重要作用。
结合人教版四(上)《万年牢》的教学来理解把握文学言语话语蕴藉属性的重要性,文中三次出现“万年牢”一词,但每次它均具有不同含义,且都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好三次万年牢字面含义后的深层内涵及其关系:从父亲做的冰糖葫芦手艺的万年牢到产品质量的万年牢再到做一个诚实可靠的万年牢的人,循序渐进,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阐述为人处世的原则,具体形象生动,让人通俗易懂,受益匪浅。
三、文学主客体的双向运动——解读中学语文课文的法宝之三
主体客体化指主体的人或作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客观的事物中,即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将自己难以言说的抽象思想、观念通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点、品性表达出来。如陈慧瑛的《梅花魂》一文写“我”不小心弄脏外祖父的墨梅图而导致他大发雷霆,而“我”回国前外祖父却将他心爱的墨梅图及梅花手绢送给“我”,正如外祖父所说与其他花开在春暖时节不同,梅花不怕严寒及风吹雪压,开在严冬,且开得精神、秀气。外祖父认为梅花所具有的不畏惧磨难、欺凌及有骨气的品性,值得所有的中国人学习效仿,这就是主体情思客体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主体客体化往往通过诗歌的意象及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实现。语文课文中写事物其实在写人,即一切物语皆情语。
客体主体化指文学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动物或植物,已被赋予人的情感,具有人的特性。如许地山《落花生》中的落花生虽外表不好看,但味美且用途广泛。其这些品性正如生活中具有该系列品性的人,故花生作为客观事物已被人赋予主体的思想情感,这即是客体的主体化。该理论给我们提供一则解读中学语文课文的方法:课文中的客观事物一般都具有主体的思想情感,故因从该角度去理解课文。如邓启耀《老人与海鸥》中的海鸥因老人冬天每天长途跋涉前来海边喂养它们,且懂得与它们保持一定距离,给它们以安全感,并根据每只海鸥各自的性格特点及爱好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小名。日久见深情,老人的付出感动海鸥,使海鸥一方面对老人非常依赖,眷恋其美食,同时也知道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所以当老人去世了,他人拿着老人的遗像来到海边,海鸥们从四面八方飞向“老人”,当发现当时的老人和以往不一样:没给它们带来美食及没有移动,海鸥们意识到老人的离世,态度发生急变,均围绕着老人的遗像哀叫盘旋,体现地是它们对老人离世的痛苦、怀念之情。这是把海鸥当人写,即客体主体化。写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怀念之情,其实也就是写像海鸥这一类人,知道滴水之恩应该涌泉相报。总之,语文教学中应该抓住文中客观事物这一藤摸出作者借其所要表达出人的某种品性、思想或情感这一瓜。
四、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解读中学语文课文的法宝之四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文学作品的文本可分为三大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及文学意蕴层面,该思想追根溯源可到王弼的《周易略例》里的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是文学文本通过一定的文学言语塑造特定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的塑造则是为表达某种深刻的内涵。如《将心比心》课文通过文学语言讲两个故事,其中的一个故事是一位阿姨为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直至奶奶跟上来才松手,另一个故事是妈妈不仅没有责骂而是宽容、理解、鼓励两次都没有为她扎好针的实习护士,文中塑造的两个人物均是为体现文章的内涵,从他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为他人提供帮助,理解、宽容、善待他人。
五、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解读中学语文课文的法宝之五
正如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学者在其所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所說典型环境的营造是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的。这一观点告诉中学语文教师在解读小说时应重视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不可缺少的作用。如鲁迅的《祝福》一文中,周围的人,如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及鲁四老爷等人对祥林嫂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都是逐步逼死祥林嫂的凶手:在祥林嫂丈夫过世后,凶恶自私的婆婆没有体贴安慰作为儿媳的祥林嫂应勇敢积极面对丧夫后的生活,相反趋于经济利益想法方设法抓住祥林嫂并把她当作一件商品卖掉。作为祥林嫂同事的柳妈对其也没有任何的同情怜悯之心,对祥林嫂几度丧夫及一度丧子的悲惨人生经历相当的冷漠,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的柳妈甚至告知祥林嫂必须需通过捐门槛的方式来避免死去后被阎王将其锯为两半分给两任丈夫的遭遇,这一令祥林嫂毛骨悚然的建议直接使其背上的沉重的精神负担。而鲁四老爷的一句让祥林嫂放下手中的祭祀用品,意图是作为不祥之人的祥林嫂会玷污祭祀神灵的用品,更使其精神彻底地崩溃,最终导致祥林嫂在祝福之夜死亡。由此可见,该小说所塑造的典型环境对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塑造的作用。
正如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文学理论不同理论视角去解读中学语文课文,可以多方位较全面地分析、阐释、挖掘出中学语文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蕴,从而达到贯穿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的开放性。由此可见,文学理论基本观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理论功底,而非受当前高校需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观点的误导而认为文学理论性的知识对汉语言文学及语文教育专业无关紧要,可学可不学或走马观花的学习仅拿到学分即可。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李芹香(1980—),女,湖南新邵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及中学语文教学法。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