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绘画“形式与语言研究”教学的必要性与方法探索

时间:2024-05-04

[摘 要]绘画的形式与语言的研究,是建立现代绘画图式与呈现画面效果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学习与掌握现代绘画的生成方式与图式结构的必经之路,也是在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建立现代绘画教学体系的一个基本的切入点。

[关 键 词]形式;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32-01

对于绘画的形式与语言的研究,在现代绘画的语境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西方绘画的“观念先行”“形式至上”的绘画理念还是中国画“现代实验水墨”的诞生,绘画的形式与语言的重要性愈加彰显。无论其画面以何种面貌呈现,其背后总有着鲜明的形式与语言的建构。掌握现代绘画形式与语言的思维方式,是建立现代绘画图式与呈现画面效果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对于现代绘画形式与语言的研究,是学习与掌握现代绘画的生成方式与图式结构的必经之路。也是在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建立现代绘画教学体系的一个基本的切入点。

所谓艺术,是人通过艺术形式把内心感受外化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形式与语言便成为艺术产生机制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其中形式决定了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根本,而语言则是取得形式美感的表达方式或方法。这二者基本涵盖了艺术作品的整个生成机制,也成为研究、学习艺术的核心命题。而对于基于视觉的、以二维空间作为表现载体的绘画艺术而言,形式与语言则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与作用。无论东西方绘画,对于形式语言的研究都贯穿了其整个的发展历程。

纵观西方绘画的发展,自文艺复兴建立成熟的绘画体系以来,基本上以印象主义为界划为两个部分,印象派之前,基于绘画基本的记录职能,在科学的焦点透视、解剖学与明暗光影的诸要素的共同影响之下,传统绘画为我们呈现了高超的写实能力,而作为栋梁的形式与语言,则隐藏在精美的画面之中,不易为人觉察。十九世纪中后期,在照相术、光色理论以及东方艺术的共同影响下,绘画的写实体系逐渐被打破,形式与语言逐渐凸显出来,号称“现代绘画之父”的后印象派大师塞尚的主要贡献便在于揭示了绘画形式语言的重要性与审美的独立性。人们发现,脱离了写实的标准,形式语言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绘画有了更广泛的表现空间。同样由于大的写实标准被打破,画家们各擅胜场,风格与图式越发得到重视,而这背后,正是得益于绘画形式语言的解放与运用。

对于中国画而言,其从一开始便带有很强的表现性,从绘画观念、审美取向、工具材料以及绘画实践上都与西方繪画相去甚远。虽然谢赫“六法”中有“应物象形”的标准,但写实性从来不是中国画家首先考虑的问题。中国画家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天、地、古、今的宏大的宇宙观下,对物象进行理想主义改造来形成画面。而画中的形象则以鲜明的形式语言进行创造。同时为了强调对于形式语言的偏好,对画面形象往往进行“脸谱化”或“程式化”的概括以突出形式。如人物画中的形象、衣纹、表情、动作,山水画中的树、石、水、云都有比较固定的画法。因此与其说中国画是以形式来表现物象,倒不如说是以物象来凸显形式。至北宋后文人画兴起,绘画与书法的联系日益紧密。文人画的写意性越来越强,绘画在形式语言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最终形成了以“笔墨”审美为核心的形式体系。时至今日,对于“线性”审美的偏好,对于“水墨”精神的领悟仍是学习中国画的必要观念。

对于绘画的形式语言的研究,在目前高校绘画教学体系下,要一改师徒授受的传统绘画的教育模式,变为富于开放性、兼容性的创新型教学方式,以形式语言的研究为中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思路,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提升审美素质与审美眼光,快速建立起其对现代绘画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思考,使其无论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带着明确的表达意图。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当下以写实技巧积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以形式语言的研究、学习为切入点,对观念、风格、技法、图式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深入发现并表现出物象的形式之美,强调绘画的思想性与学术性。在教学方法上,要把绘画的形式语言研究的观念贯穿始终,强调对画面形式感的把握与主观表现能力,在理论教学上,要削弱文史的内容,突出绘画本身,在讲述方式上应该以画家个例为主要内容,结合作品进行讲述;在实践课上应该把欣赏、临摹与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应减少写生课的比例,增加材料、实验及创作课的内容,凸显绘画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在学生的专业养成方式上,应避免单一的写实技法的练习,强调学生艺术观念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养成以及审美格调的提升。通过绘画形式语言的学习、研究,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维,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进行绘画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2]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昌德(1974—),男,安徽萧县人,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