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文化德育在高职思政课堂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4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不良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其整体素质逐年降低。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可以将其与思政课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实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强文化自信,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意义重大。重点对传统文化德育在高职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 键 词]传统文化德育;高职;思政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92-0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课堂教学。为促进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应当以思政课为主要突破口,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传统文化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将其恰当地融入思政课堂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

(一)增强民族意识

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积淀了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将其应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其坚定的民族意识。如今高校大部分学生都是90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是十分深刻,在思政课教学中能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其更主动地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增强民族意识,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培育君子人格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修身成德的内容,对于学生君子人格的形成十分有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博雅教育。举例来说,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书法)、算术,同时辅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可以促进学生相关技能的提升。与此同时,拓展人们生活维度,形成高雅的兴趣爱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涵泳,就是身临其境、深入其中的真切体会。在兴趣的培养中,让人受到熏陶和感悟,使人养成乐善好群、敦厚优雅的品行。

(三)端正人生态度

在高职德育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其最根本的内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着眼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高职院校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实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中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生死、荣辱、苦乐、公私等问题都做出了精辟的回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都是集体主義思想的体现。

(四)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十分看中的,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自身提升和企业发展都大有裨益。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将目光放在传统文化上,从古代先贤圣贤的智慧中寻找答案,全面客观地认识到“忠孝仁爱”“反躬自省”“爱人即是爱己”“德者,本也;采者,末也”“知止而后有定”等智慧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传统文化德育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

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从源头做起,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精神精髓,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最终沉淀为正确的世界观。

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当寻找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特征的结合点,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中国古代先贤创造的文化,传承着真善美、仁智勇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展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孟子·尽心上》中的“仁民而爱物”,《论语·学而》中的“泛爱而亲众”,展现出仁爱精神;《孟子·告子上》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论语·述而》中的“不义儿福且贵,于我如浮云”,展现出的正确义利观;《离骚》中的“吾将上下而求索”,《论语·子路》中的“言必行,行必果”,《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展现出的进取精神……这些均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伦理智慧,与思政课教学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以及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德育教学主导的思政教师,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此,首先需要阅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其中蕴含着先哲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还需要认真地体会和领悟经典,使自身的内心世界得到升华。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不仅是适应学生真善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将思政课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魅力的提高,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和吸引力,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导向。

(三)引入适当的传统优秀道德观点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国外思潮流入我国,使我们眼界开阔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受到冷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更崇尚过外国节日,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不是十分在意,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水平逐年降低。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进行评估。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观点融入进去,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认识理解和认可我国的传统道德,不断地弥补自身的道德缺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引用一些伟大爱国人士的案例,比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使学生对这句名言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全面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然后理解其爱国精神,使学生形成爱国意识。通过一些传统文化的渗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示体现传统道德的相关规定,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将会引导人知美丑、辨善恶、明是非,进而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满足其自我需求,并进一步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当代诠释,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思政课教师应当使用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诠释,进而使学生可以分清荣辱, 辨明善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道德风尚的提升。

在讲解“诚信”这一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列举“曾子杀猪”“商鞅立木建信”“张良拜师”等故事,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之所助者,信也”“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诚信的意义和价值。

(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现一些新的大众媒介,并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根据当前新媒体的强大引领功能,可以以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传统文化融入为目的,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以往照本宣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革新课堂教育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课程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或者一些纪录片、电影,让同学们真实地感受这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所蕴含的情感,进一步增强认同感。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利用新媒体作为思政教育宣传的主要阵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鼓励同学们积极献言献策,實现平等交流和沟通,进而深化思政教育在高职学生中的影响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在线开放课程(MOOC)、微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变革。这是因为思政课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和大规模性,使网络时代开发微课、翻转课堂等在线课程成为必要。另外,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彻底改变过去空洞乏味的说教,使传统文化的融入更为自然和灵活,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滑坡现象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发力,扭转学生的不良思想,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育自觉的道德养成、参与积极的道德实践,并带头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将其应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是一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的有效路径。以上本文重要研究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并探讨其应用于思政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周妍,郭世平.论壮族优良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当代价值的表现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50-53.

[2]李玲玲.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育人中的契合作用[J].福建茶叶,2018(2):221-222.

[3]房尚文.高校思政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9):151-153.

[4]肖竺.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147-149.

[5]余靖,刘志梅.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心理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9-71.

[6]吴亚东,冯金丽.探讨孝文化体系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构建[J].学周刊A版,2013(7):14.

[7]彭星.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赤子,2015(12):136.

作者简介:安华(1973—),男,浙江绍兴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