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丝绸之路”是一个泛指概念,除连接西北—中亚的丝绸之路外,地处中国西南的“茶马古道”,在文化交流的历史上也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因而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的存在,對沿途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议论“西南丝绸之路”对贵族苗族银饰审美风格的影响,探讨银饰行业对“西南丝绸之路”的有效利用问题,以此路为纽带,促进苗族银饰工艺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关 键 词]“西南丝绸之路”;银饰;审美;影响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122-02
提到“丝绸之路”,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丝绸之路是古往今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2013年,***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便是以丝绸之路为依托做出的重大决策。“一带一路”的理念是新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重点,其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仅得到了国内各界人士的认同,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其实,陆上丝绸之路是一个泛指概念,并不仅仅指从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新疆,最后抵达中亚阿拉伯地区的这条通道。在西南云贵高原地区,也存在着一条“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西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审美风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又被称为“茶马古道”,在中国境内全长6000多公里。起点西安,先到成都,再到印度,最后通向南亚、中亚、欧洲国家。
在“西南丝绸之路”上,传统的“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是一条由民间组织的国际商贸通道,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沿途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古老、丰富而神秘,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
(一)历史渊源
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比西北丝绸之路的形成还要早两百多年,对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初年,已有四川商人从云南出发,经缅甸、印度到大夏从事贸易活动。之后,汉武帝打通了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汉帝国的影响力,这便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雏形。
其后,汉王朝全力开发西南,在各地置官设治,修筑驿道,使中原文明远达滇缅之边,在整个封建时代,西南古道上的民族迁徙、商业贸易、宗教传播以及军事活动从未中断过,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现实意义
首先,“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的历史见证,当今社会,唯有开放、交流,才能赢得发展,“西南丝绸之路”的保护与传承,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建设“西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南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本区域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化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社会事业的进步,缩小差距,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文化交流对传统银饰审美风格的影响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为双方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带来改变,通过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使得自身更具美学价值。“西南丝绸之路”存在的意义即是如此,千百年来,沿途各地区的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借鉴中发展,形成了许多特色。贵州是西南丝绸之路沿途省份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灿烂,尤其是苗族传统银饰最具地方特色。苗族银饰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夜郎国,在造型、设计理念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银饰物,而这些特征,正是利用古丝绸之路之便,不同地区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
(一)风格样式独具特色
“运金造金柱,金柱撑着天,运银铸银柱,银柱支住地,天才不会垮,地才不会崩,人人才安心,个个才高兴……”这是苗族古歌中对银的记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地区银饰的审美特征:以大为美,以繁为美。
与汉族地区精致、玲珑的首饰风格不同,苗族银饰一直有着以多、大、重为美的“盛饰”习俗。明代史籍中记载:“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这样的装饰风格,多少有一点原生态之美,从中可以看到西南地区远古部落文化的影子,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云贵高原,山高谷深,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在这个地理单元中,既有内部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借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苗族银饰的纹饰图案多种多样,有生活场景、宗教图腾等,以写实风格为主,极富空间感。錾花是苗族银饰打造中常见的一种工艺。通过敲打的方式将装饰纹样錾刻在银片的表面,花纹精美,表现力强,产生凸起和凹陷的浮雕效果。
上述审美风格与制作工艺,在汉族以及北方银饰锻造中并不常见,而与东南亚地区审美风格、南传佛教造型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银饰题材中,既有象征中原文明的龙纹,又有独具地方特色的花草纹饰,甚至会运用颇具异域风情的奇珍异兽图案,由此可见,苗族银饰的风格,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影响,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产物。
(二)制作材料远途而来
白银是一种贵金属,在中国古代还具有货币的功能,是身份、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但是,贵州省苗族聚居区并没有银矿,虽然有古籍记载,铜仁一带在明朝时曾有少量银矿开采,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质,铜仁银矿被政府严格控制,产量有限,不能支撑苗族地区的银饰锻造需求。
苗族银饰的制作原料主要来自云南以及湖南湘西一带,同在“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在长期的古代贸易中,苗族先民勤劳致富,通过交换、购买等手段,积累了大量白银,为丰富灿烂的银饰文化打下了物质基础。可以说,苗族银饰文化源于“西南丝绸之路”,得益于沿途的商业贸易,同时也成为“西南丝绸之路”沿途的一大文化特色。
以这条古官道为纽带,沿途各地有着长久而深入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既是苗族银饰产生的文化土壤,又是其得以大规模生产的物质基础。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银饰的发展策略
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交流、借鉴,紧跟时代,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身内涵。苗族银饰,作为一种传统技艺,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要取得长足发展,也依然离不开对外交流。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之下,西南地区更应该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极向外推广,为银饰、为民族手工艺品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以“西南丝绸之路”为纽带,推动苗族银饰发扬光大,首先,要坚持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银饰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是数千年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作为传承人,我们首先应当心存敬畏,戒骄戒躁,踏实从艺,完整继承先辈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同时发掘创造更多的民族文化内涵。
其次,要立足国际视角,作为民族工艺的传承人,肩负重任,自然要具备国际视角、时代担当。具体来说,要与时俱进,主动接触前沿文化思想、审美趋势,在不破坏作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巧妙化用,增加作品内涵;同时,要积极外联,借助专业化的营销推广团队,助力产品推广,植根大西南,辐射东南亚,开拓国内外市场。
民间有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利用“西南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以银饰为代表的苗族文化、地方特色,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业者顺势而为,脚踏实地,用勤劳与智慧,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梁太鹤.苗族银饰的文化特征及其他[J].贵州民族研究,1997(1):69-73.
[2]杨韶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民族文化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5(6):38-42.
作者简介:李正云(1971.5—),男,苗族,贵州省雷山县控拜村人,银匠世家,是祖传手工艺九代承人。现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贵州省省级传承人,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