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伊万卡·特朗普助选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时间:2024-05-04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认知过程,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当然,隐喻也普遍存在于政治语篇中。政治演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具有煽动性的话语传递政治家的思想和观点,以获取听众的支持。以最近大热的伊万卡·特朗普的助选演讲为例,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伊万卡·特朗普;演讲;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149-01

一、前言

传统隐喻的研究仅局限于修辞学的角度。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认为隐喻是我们思维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1]而自 1999 年以来,Lakoff 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理论,并将认知科学的概念隐喻这一概念应用到政治学领域。Benoit提出“隐喻于政治的重要性在于,隐喻不但能以简约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政治含义,而且对听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政治话语里俯拾皆是”。[2]政治家们通过隐喻传递他们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并最大程度上激发听众的情感,将自己的政治观点渗透到听众的意识形态中去。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引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而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除了两位总统候选人之外,就是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特朗普。她在RNC的演讲已成为中國社交媒体追捧的热点,获得了持续不下的关注度。她的演讲中有效并且合理地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最大程度上得到听众的认可,并帮助父亲获得费城民主党支持者的选票。因此,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伊万卡此次演讲中的概念隐喻,以说明隐喻在政治演讲语篇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 伊万卡演讲中的概念隐喻

隐喻是一种能够帮助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在Lakoff概念隐喻理论中,人类通过大脑,将认知对象形成一个目标域,并把某个更为熟知的事物建立起一个来源域。如果人们能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即“跨域映射”时,就形成了一个隐喻。一般来说,隐喻就是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来理解抽象的复杂的目标域。通过对伊万卡此篇助选演讲词的分析,此文本中包含了大量的概念隐喻,主要分为三种:家庭隐喻、战争隐喻和建筑隐喻。

1.家庭隐喻

在伊万卡的此次演讲中,她多次使用 “marry”“growing up”“breadwinners”等关于家庭生活的词汇,把特朗普的事业、他的员工和他的家人映射到家庭生活中。通过描绘特朗普对家人的关爱和对自己的教育,借此表达出父亲特朗普对待事业的全身心投入。

(1)Judge his values by those hes instilled in his children.

2.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是此篇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隐喻。全文出现“fight”共11次,还有包括“arena”“goal”等相关的词汇。伊万卡把父亲特朗普喻作战士,竞选喻作战争,父亲将会拼尽全力为他的人民而战,并最终获得竞选之战的胜利。

(2)He sacrificed greatly to enter the political arena as an outsider.

(3)He will fight for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and I will fight for this too,right alongside of him.

3.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也是该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特朗普的原身份是地产公司的领导者。所以,这一隐喻的使用非常巧妙。伊万卡认为,父亲带领员工创造了地产业的奇迹,将来也一定会带领美国民众创造美国的奇迹。大量如“construction”“builder”等类型的建筑类词汇准确地将建筑与美国的政治建立起了映射。

(4)While he did the same with concrete steel and glass.

(5)Floor by floor a soaring structure will appear, usually record setting in its height and iconic in its design.

三、结语

伊万卡在RNC的演讲,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她的这次演讲中,通过丰富的隐喻、恰当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大方的形象,话题涉及女性、母亲、经济复苏、教育、就业等问题,成功地为父亲特朗普树立起一个慈祥的父亲、果敢的企业家以及一个爱国爱民的未来总统的光辉形象。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Benoit L.Framing through Temporal Metaphor:The Bridge of Bob Dole and Bill Clinton in Their 1996 Acceptance Addresses[J].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1,52(1):70.

作者简介:王姝(1982—),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