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树樱就是树瘤。据紫砂壶历史记载,明代正德年间一名叫作供春的书童,制作出一把模仿树瘤的紫砂壶,这把壶获得了“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赞语。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樱壶”就被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供春手制,是开创了紫砂艺术精彩世界的传世之作。但不管是否如此,树樱壶都影响了整个紫砂壶的造型取向,从中透露出浓厚的自然美学思想,正是专注于紫砂花货创作所绕不开的一个课题。
[关 键 词]紫砂壶;自然美学思想;“树樱壶”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156-01
紫砂壶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处于明代,这一时期也恰恰是中国手工艺迎来大发展的时期,作为艺术品和生活用品的结合,紫砂体现了不同阶层的美学思想的融合。同时又能以亲近人们日常生活作为跳板,根据饮茶方式的变化自然变化自身的形态,这间接促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也为后世的紫砂壶造型演变提供了一个最初的源头。
眼前这件紫砂作品“树樱壶”便是根据这一源头创作而来的。传统的“树樱壶”模仿树木的树樱,壶的表面凹凸不平,有树皮的模样纹理。眼前这件“树樱壶”同样也是如此,其形态更加逼真自然,运用对包浆的处理使表面的质感塑造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感觉这把壶描绘的就是一棵树的局部。紧接着又通过壶钮、壶把、壶流等的组件进行有限度的夸张变形,让整把壶形成一个自成循环的自然场景,让其看起来更为“合理”,更为舒心。
一、“树樱壶”的艺术形式
这件作品从造型上看,主要是描绘了自然界中常见的几样事物,树木、水流、生发以及枯黄的树叶等,这些事物在野外可以说随处可见,但在这里被同时糅合进了一把壶中,经历过艺术改造之后,呈现出了有别于我们亲眼探索的艺术魅力,仿佛浓缩了一幅美景,将我们平常不甚在意的景色描绘其中。
作品“树樱壶”的壶流为暗接一弯嘴,流身较长,犹如一根生长出来的树木枝杈,表面圆润有光泽,流身点缀了一点树樱模仿出树木的表面肌理。壶把为倒装,形制不类于传统造型中的任何一种,同样是为了模仿树木生长的样子,一点点蜿蜒显示出了自然界中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壶流与壶把的衔接浑然一体,突出了两者同出一源的生命形态,同时间接为中部的壶身注入了活力,让两者看起来就犹如从中心树干长出的枝干。
壶盖采用了嵌入的方式,整体隐藏在了壶身之中,盖片的纹理与壶身相若,顶部的壶钮则似生发的嫩叶,又像螺旋的新芽,其蜿蜒而上的轨迹搭配壶盖表面的纹理,形成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冲力,仿佛只要给它足夠的时间,它便会一飞冲天,重新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但此时此刻,壶钮塑造的还是一个将生未发的状态,所以岁月的沧桑、叶落的萧瑟,都从中有所体现,但这种失落是隐含在一种拼命生长的希望之中的,那便是壶面处理成如水流过的包浆纹理。水是生命之源,正是由于有了水的滋润,生命才得以孕育生长,这样的包浆处理与肌理效果搭配壶钮,可以说恰到好处。
二、自然的衍生
自然界中有丰富的物种,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美丽景色,这一切都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是现代科学萌芽的基础,是引导人类理性思索的指路明灯。虽然我国的古典艺术更多强调人的主观意识,更为抽象和感性,但不可否认,即便是国画中仅仅黑白两色的山水,依旧遵循着自然之“理”。
自然之理,我们可以理解成自然的规律,所谓的艺术创作中的师法自然,实际就是在遵循自然之理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创作能够自然衍生,这在作品“树樱壶”上便是将饮茶时的水与茶壶本身所描绘的水结合起来,让其自然变化,既符合自然界中的理趣,又符合我们艺术欣赏的意趣。
所以“树樱壶”包浆上的树木纹理是自然向上生长的,但包裹其上的水流却是往下流淌的,所以在塑造作品整体的时候,就要对壶身的曲线做出明确的把握,让“树木”能够生长,让“水流”能够流淌,这就是自然的衍生,创作时不得不掌握的形态变化。
在紫砂壶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仿生形式的自然造器,它们被统称为紫砂花货。虽然如今的紫砂花货种类繁多,样式多样,但其根源的塑造思想都是不变的,那便是符合自然之理,能够遵循自然的变化,因为只有这样塑造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具备艺术生命的,能够注入情感,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化物为景。
作者简介:张月,江苏常州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宜兴从事紫砂壶的制作,擅长全手工花器的制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