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阮宪琛
[摘 要]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一门艺术,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人们的品质,如诚实、正直等。加强篆刻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从中汲取光明磊落、诚实守信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助于个人魅力的提升,篆刻艺术也是目前浮躁社会中修身养性的一个良好方式。
[关 键 词]篆刻艺术;人文精神;修身养性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14-02
在高校教育中加强篆刻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触摸篆刻艺术的过程中,深入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一、篆刻艺术的来源显示身份标志与诚信问题
我国篆刻艺术来源于商朝,最早的系统性文字见于《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春秋运斗枢》中这样写道:“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而《春秋合诚图》将印章的出现描绘得愈加富有传奇色彩:“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头,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这种将篆刻艺术的来源视作神灵所赐的说法在今日看来无疑略显荒唐,但也的确被古代劳动人民坚信不疑。现在普遍以为篆刻艺术来源于原始制陶,古时颇具智慧的劳动人民选用一种东西在陶坯上压出斑纹,由此逐步演化生发出印章及篆刻艺术。
印玺标志着私有制社会的形成,其构成与开展和货品流转物品归属,有着极为亲近的联络。《后汉书·祭祀志》中这样写道:“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其间的“印玺”现在一般以为是当时部落领袖的名印,印面只是标志血缘集团的记号,并不具有本来意义的文字,用以附加在青铜器或旗子上,标明印章持有者对该物品的占有权,也是一种权利的标志。
至汉代时,印章艺术大为昌盛,有人这样点评:“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有别于当今社会将篆刻当做一种艺术,在我国古代的秦汉朝代,印章的实用性愈加显著,种类奇多,可大致概括为官印和私印两类。所谓的官印,望文生义即为官方所用之印章,由朝廷、政府颁布,是当权者的官职身份体现。汉朝官印皆为铸造,尤以白文为多,只有少量军中急用或頒布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印面内容多为某某侯印、将军印、司马印,如“关内侯印”“上将军印章”“军司马印”“都侯成印”等。
从象形文字的角度来剖析“印”字,左半部为“爪”,即手;右半部为“节”,即符节,也就是一种凭据,合起来意即手持符节,是官员身份的标志,须随身携带,作为“执信”。若遇到官员离任或亡故,则官印必要收缴,至死后方可仿制殉葬。除作为官员身份的凭据,印章还可作为货品流转和关邑赋税的凭据,应用于商业活动交易的来往之中,作为凭信,常见的关邑用印有“南门之玺”“勿征关玺”等。秦朝开端树立玺印准则,皇帝所用称玺,臣民所用称印,汉时开展得更为完善,据《汉官仪》中规定,不同职位的人群,印章的称谓、材质及钮制均有不同。由此可知,篆刻艺术在开始构成时是作为一种凭信,后发展为一种权利身份的标志,并逐步融入了诚信。古人十分垂青诚信,经常说一言九鼎,好像当今在合同上的签名,具有法律约束力,古人利用代表自己的印章来证明自己做出的许诺。
二、篆刻艺术的美学特征凸显我国传统文化思想
篆刻是一门将多种艺术方法包容概括的艺术,作为全新艺术方法的体现,它不只包括书法、刀刻等艺术,而是将多种艺术浓缩,因而古人又称篆刻艺术为方寸之间的艺术,意指其能以小见大,于方寸之间包括无量丰厚的内在。仔细观赏玩味一方好印,则既能看出其洒脱俊美的书法笔意,又可见平中出奇的规矩布局,更可细品刀写意趣的金石美学。
作为构成篆刻艺术美的榜首要素,文字方法具有其多变的风格,篆书、隶书、虫书、象形文字等都在汉印中得到运用,而后世习以缪篆入印,其根本原因在于缪篆较为方正,可变性大,简单进行笔画的增损与变形。印章的外在形状上有方形、圆形及各种异形,但尤以方正为主,寻求中规中矩的方正之美,圆形和异形印章虽少了一分谨慎次序,多了一丝生动跳动,却也温润如玉,毕竟没有摆脱那鸿沟的约束。统观古往今来的许多印章,无论是从入印字体,抑或是规矩布局来讲,方正规矩都算得上是一大特征,这一美学特色与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我国传统思想密不可分。篆刻艺术如此,从政为官亦是如此,清正廉洁作为“仕者之德”,要求为官之人其身要正,心存大众,清凉自守。《大学》上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为官者要以身作则,大公无私。《论语》中子路曾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唯有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之人方可有所作为,平步青云。
篆刻艺术的另一美学特征是以不完美去印证完美,不拘泥于方法,适应天然,这首要来自于《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大巧若拙”及“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这一美学思维应用于篆刻中,则首要体现在规矩布局上,为了寻求一种调和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图而选用增损、疏密、巧拙、盘错、离合、挪让、承应等多种艺术手法。不论是印章外围的边线,或是内部字体的笔画走向,都极其天然地保留了残缺与破损,并不加以人为的润饰,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浑然天成、巧夺天工”。“大巧”是一种艺术境地,许多印作力求巧拙,如赵之谦朱文印、徐三庚朱白文印、西泠诸家等。而“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则是一种人生境地,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都是对立的两面,生活中更有生与死、难与易、轻与重等许多的对立,老子以为这些对立是统一的,更多地是着重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最终到达“和”的境地,这一思维不论关于篆刻艺术创作,或是做人为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篆刻艺术的刀法体现对品格的历练
若说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始于元代王冕,那么篆刻的刀法则可算作明清篆刻开展最为重要的技法效果之一。清人周应愿提出的刻刀心法“刻落手处须斗胆,令如壮士舞剑;刻拾掇处需当心,令如美人拈针”,被后人总结为“斗胆落刀,当心拾掇”,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刻印时应有的心态及刀法感觉。今世印坛领军人物石开先生也有言:“胸中有精美绝伦的线条形象,才会有为所欲为的落刀感觉。”
在篆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石质及刻刀的利钝、运刀的轻重缓急等要素,印章所生发出的“刀石味”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也正是篆刻艺术所具有的美。篆刻艺术与绘画艺术相同,考究笔墨意趣的体现,篆刻家多能以石为田,刀耕其间,在刻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刀法的挑选和充分利用来展示自己著作的内在美。优异的篆刻家能够做到得之于心,施之于手,心手相应,凭借着深沉的基本功和发明性的发挥运用,使自己的著作呈现出强烈的方法美与意境美。而关于初学者来说,则要经过许多的操练,重复实践,锲而不舍,才能逐步把握刀法。
坚固与尖利可说是刀与石头所一起具有的性质,因而在篆刻的过程中,刀与石都在饱尝一种磨炼,这种磨炼是为了刻出一方好章而必不可少的阅历。人的成才之路也正是如此,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不经历艰苦卓绝的品格历练,必将无法成为国家栋梁。
高校中的广大青年学子,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观逐步树立并稳固的重要阶段,因而各高等教育学府应当不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涵养,更注重于协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要肩负起在高校中宣扬推行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使命,使我国优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我国的篆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至殷商时代,历经三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蕴含着丰厚人文精神的篆刻艺术早已成为我国传统艺术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当今社会,很多人表现出浮躁,而典雅的篆刻艺术,以其所凝聚的古拙性和丰厚的人文精神,洗刷了许多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心灵的人们。在这样的局势下,宣扬推行篆刻艺术既能够弘扬我国传统文明,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了与物质文明建设平等重要的位置。
四、篆刻艺术教育的现状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都大力倡议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篆刻艺术也借此有了一定的推行,可是因为国内的人才选拔培育形式和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等的约束,篆刻艺术的开展并非如预期顺畅。先从国内的教育行业市场来说,现在有很大一部分非学校的教育形式出现,市场上的很多篆刻艺术培训以工作室的形式出现。许多挑选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因为高中时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才被逼走向了艺术生的道路,这就导致了此类私人教育工作室的盛行。但是,社会中出现的这些所谓的篆刻艺术工作室,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并且收费相当高,一方面普及率不高,另一方面很容易为了敛财,不合理地虚假宣传,對教育质量不是很注重。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成为当今篆刻艺术教育推广的妨碍,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的篆刻艺术教育工作才能完成质的飞跃。
篆刻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文明内在和心理素质都有很好的效果。可是,当前国内高校篆刻艺术教育存在严峻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从出现问题的当地下手,改进国内的教育大环境,将教育使命认真落实到位,这样才能真实地推动篆刻艺术的发展。相信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篆刻艺术爱好者的一起努力,篆刻艺术教育必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的传统篆刻艺术也将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跃飞.篆刻刀法应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品格[J]. 书法赏评,2011(4).
[2]林海琼.寻找传统文明要素 进步学生人文素质[J]. 教育研究,201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