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版本比较研究

时间:2024-05-04

陈琛 朱帆

[摘 要]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其情感深度、广度远超前人。较之同时代的作曲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音响、演奏技术、曲式规模、主题开展、和声功能、织体的复杂性以及节奏的动力上进行了创造性突破。《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代表作之一,贝多芬在曲式、情感容量和演奏技法上不断进行探索。选取五位演奏家——古尔德、巴伦博伊姆、施纳贝尔、索科洛夫以及李赫特的演奏版本,从速度、力度、音色、节奏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关 键 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演奏版本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22-03

一、《暴风雨》奏鸣曲创作背景及音乐分析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的波恩,先后经历了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封建复辟几个历史时期。时代更迭对贝多芬的音乐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他的音乐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意识为他奠定了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体现出对“开明君主”的热衷与向往;中期作品则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情怀;晚期作品则体现了对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1794—1800年是贝多芬创作早期,共有13首钢琴奏鸣曲。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正处于学习与摸索的阶段,他的曲式结构和音乐语汇以前辈作曲家所奠定的基础为起点,体现了C.P.E.巴赫、莫扎特及克莱门蒂对他的影响。1801—1814年是贝多芬钢琴音乐创作中期,共有14首钢琴奏鸣曲。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突破了古典主义既定的传统曲式,在音乐内容上讴歌为社会变革献身的英雄,作品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只有5首,写于1816—1822年,此时的贝多芬已从健壮的中年走向暮年。由于耳聋、家庭烦恼和经济上的困境,贝多芬更加离群索居,个性上越来越退隐和自我反省。贝多芬晚期作品中“我”字愈写愈小,音乐摆脱了个人的痛苦,精神得以升华并上升到哲学思考。他在晚期奏鸣曲中大量运用赋格和变奏曲式,乐章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古典奏鸣曲式开始瓦解,逐步走向自由的浪漫主义风格。

2.《暴风雨》奏鸣曲创作背景及音乐分析

这首奏鸣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莎士比亚1611年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暴风雨》,本首奏鸣曲的标题也由此产生,作品传承了《暴风雨》中所表达的思想以及情感,充满了强烈的英雄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1802年,贝多芬在《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期间正遭受严重的耳病侵袭,也是他写下海林根斯塔特遗嘱之际,然而贝多芬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倒,而是顽强地与生命作斗争,贝多芬通过最简单的素材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场面。罗曼·罗兰认为这首曲子里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与贝多芬一生的转折阶段相联系,因此,推断这首作品可能是献给贝多芬本人的。第一乐章是广板与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具有高度的紧张度和激情,描绘了感情斗争的戏剧性冲突画面。呈示部把Largo、Allegro、 Adagio三种速度压缩在一起,在对立冲突中对峙。展开部则采用呈示部的素材进行发展,在对比性材料的碰撞和冲突中走向高潮,结束时露出紧张不安的气息,仿佛在向人们提出问题。第二乐章是柔板,降B大调,带有尾声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音乐是哲理性的、凝思的。主部主题是對未来的憧憬,副部主题具有民谣特点。第三乐章是小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流描绘出飞驰的画面,充满了无穷动的力量,具有急速不安的情绪,最终走向爆发。

三、演奏版本评价

古尔德的演奏速度极快,呈示部开头通过夸张的速度对比来突出音乐中旋律的紧张感,左手伴奏音色清透、利落,与右手的旋律连贯、一气呵成,二者配合紧密。古尔德擅长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触键干净利落,演奏时强调理性,独特的触键方式和演奏风格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伦博伊姆在第一乐章Largo和Adagio部分速度精准、节奏规整,第一乐章力度对比明显,巴伦博伊姆在演奏时融入了较多自身的情绪,敢于大胆地展现个性,将古典主义的庄重与浪漫主义的幻想结合得近乎完美。施纳贝尔的演奏速度适中,第一乐章节奏规整严谨,力度控制得恰当、适中,音色均匀。作为德奥学派的钢琴家之一,施纳贝尔的演奏带有客观主义倾向,演奏时在忠于原谱的基础上又具有自身的演奏个性,凸显了贝多芬作品中英雄主义风格特点。索科洛夫的演奏速度整体稍慢,音色有弹性,第一乐章节奏变化较明显,索科洛夫的演奏融入较多的个人情感,演奏极具爆发力。李赫特的演奏速度稍快且自由,高潮部分具有很强的情感容量,踏板运用较多,每个声部的音色都有各自的特点,节奏控制得很好,对pp与p的演绎极为精彩。李赫特的演奏具有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音色丰富,情绪带入极具感染力,旋律线条宛如人声歌唱,重视钢琴的触键感觉,整体演奏风格上体现了真挚朴实的特点。

上述五位演奏家的演奏在速度方面古尔德最快,其次是李赫特、施纳贝尔;在力度方面,施纳贝尔的强弱变化最明显;在节奏方面,巴伦博伊姆的演奏最规整;在演奏技巧与演奏风格方面,巴伦博伊姆倾向于融入较多自身的情感、大胆展现自我,与索科洛夫极具爆发力的演奏类似,施纳贝尔在忠于原谱的同时带有个人的理解,具有“贝多芬”的味道,李赫特与施纳贝尔相类似,更注重对乐曲的理解。总之,五位演奏家的演奏各有特点,每个演奏版本都是值得欣赏与学习的杰出之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