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戏剧“圆形人物”论

时间:2024-05-04

吴琼

[摘 要]“一部优秀作品的标志,是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两个叫人掩卷不忘的人物形象。”曹禺创作于1923年的《雷雨》便是这样一部堪称经典的现代剧目,剧中人物繁多、性格各异。拟运用英国评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圆形人物”理论,分析剧中周萍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其情感纠葛、伦理焦虑、痛苦体验和荒谬存在发掘这一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新的美学意义。

[关 键 词]福斯特;圆形人物;伦理焦虑;悲悯存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32-01

一、 “圆形人物”的审美特征

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可谓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剧作,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特别是蘩漪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被公认为是全剧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在她的光芒下,剧中的男性形象难免暗淡了许多。然而周萍却是一个例外,他在剧中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情感化的人物形象,符合福斯特小说理论的“圆形人物”特征。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是英国评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圆形人物”相对“扁平人物”而言更富立体感,在人物呈现上要求作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角、立体化的审视和刻画,就其美学特征而言,“圆形人物”性格既丰富又复杂,不像“扁平人物”那样个性单一、类型化,而是具有多侧面甚至矛盾的特点,其每次出场都会为读者和观众带来“陌生化”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受。此外,“圆形人物”亦不像“扁平人物”那样一次完成塑造,而是需要多角度、多侧面的烘托和呈现。“圆形人物”的性格存在多种因素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大多受其所处社会因素的影响,有的以探寻精神世界为主,有的在理智与情感、亲情与爱情、意志与本能之间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灵魂救赎的喧哗与骚动,《雷雨》中周萍这一人物形象即是如此。

二、伦理焦虑与悲悯人生

曹禺塑造周萍这个人物形象有何深意?或许我们无从还原作者的真实想法,但我们可以通过周萍与蘩漪、四凤间的情感纠葛及其痛苦的体验、悲悯的命运管窥一二。《雷雨》中描述了五重三角恋爱关系(周冲 — 四凤 — 周萍、 四凤 — 周萍 — 蘩漪、 周萍 —蘩漪 — 周朴园、 蘩漪 — 周朴园 — 侍萍、 周朴园 — 侍萍— 鲁贵)和一个秘密(周萍身世),作者把周萍放到了核心位置。

剧中,周萍幼年被抛弃的生活经历以及缺少家庭之爱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感情上是疏远的、淡漠的甚至是心怀怨恨的,而不大可能产生亲切或虔诚的亲子之情,直到在其二十四五岁时进入周公馆遇到蘩漪。周萍面对被周朴园冷落、美丽多情的蘩漪内心是温暖的,他渴望爱与被爱且与蘩漪感情甚好。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意识到自己的“恋母情结”和“仇父情结”交织并存,导致其陷入了恐慌和焦虑之中,终日沉浸在悔恨和痛苦的纠葛里,经常用酒来麻醉自己。与蘩漪的相恋虽短时化解了他幼年的生存焦虑,但周公馆的环境反而让他陷入了更可怕的焦虑中 ,那就是对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及其产生的乱伦恐惧 ,于是周萍不得不又一次进行抗争 ,寻求道德自救。他这样表达对自己与蘩漪之间关系的认识:“这种关系谁听着都厌恶”“我厌恶这种不自然的关系”“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 ,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他道出了不爱蘩漪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面对蘩漪的指责,周萍试图逃避自己的责任 ,用“年轻”“糊涂”“一时冲动”为自己开脱,他“在跳舞场鬼混”“喝酒、赌钱、整夜不回家”。综观周萍这些表现,我们发现剧情开始时的周萍不存在了,他的性格和形象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这时的周萍痛苦着、躲避着,他试图躲避蘩漪的行为是懦弱的、无能的、自私的、薄情的、无奈的,他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因此转而抓住单纯善良的四凤以求得道德的自我救赎。

周萍为了彻底摆脱乱伦的梦魇,下定决心要离开周公馆,正当他决心逃出泥淖寻求真爱之时,却又得知和四凤的血缘关系,这种兄妹乱伦的命运再次注定了周萍的悲剧性。寻欢作乐的生活不仅不能填补他心灵的空虚,反而导致其进一步颓废和消沉。

周萍与四凤的乱伦关系被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初他企图否认这种血缘身份,继而望着父母和妹妹“怪笑”,最后回到房间开枪自杀。在自杀之前,他突然清醒而沉重地對父亲冒出一句“您不该生我”。周萍的死是对命运和人生的一种拷问,他一次次拼命挣扎,却一次比一次掉进更深的泥淖。曹禺曾说“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炕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野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曹禺在《雷雨》中为读者呈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情感纠葛到心理裂变再到伦理焦虑的折磨和生存悖论的探讨,通过对周萍这个“圆形人物”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周萍挣扎着的灵魂救赎之路和卑微渺小、沮丧无力的悖谬生存之道,更看到了剧作家曹禺内心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类意识深处的关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