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艳韬
本从实起,何要浮名
李艳韬
《汲古明今审时度势,通中借外舍短取长》 刘锁祥/作
“本从实起,何要浮名”是刘锁祥先生在参观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何要浮名”主题展览时的观后感言,其全文发表于《北京晚报》的“茶座·看展”专版,拜读文章之时,先生引经据典的严谨措辞,彰显出其为人处世的风格,而观展后的感言,也是其本人的真实写照。
山西高等书法教育的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姚奠中先生的入室弟子……众多光环下的刘锁祥教授,于艺,默守学人传统,于教,光华书法艺术。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讲究技艺和神韵合二为一。技艺高神韵无,所书作品略显匠气;有神韵而无技艺,则作品无功底支撑,浮气十足。所谓“技进乎道”,是为指向道,如果没有对“书道”的深入研究,将知识、修养、文化融入书法创作,所书作品将无精神支撑,欠缺了那一点书卷气,而这恰恰是书法可以作为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先生从未放松对书道的探索和研究,遵从本心,默守传统,并拜章太炎的弟子、当代中国国学鸿儒、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先生为师,提升国学修养,探颐书法奥堂。治学,讲究师徒心手相授。在恩师姚老的教授下,先生崇其德、尚其艺、守其道,默守晚清以来俞樾、章太炎、姚奠中一脉的朴学传统,并以之为本为途,传承着书学艺术。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关注程度愈来愈高。当代著名书法史论专家孙洵认为:“20世纪学者对书法本体的认知、传承与本人的身体力行,所取得的成绩跟当代的书法教育、书法研究、书法创作等有直接的关联,仅从传承的脉络上,无疑这是一根艺术生命线。一代一代地衍生下去……根繁叶茂,欣欣向荣。”可见手手传承在艺术发展史上的作用之大,而先生在这样的心手传承下,所书篆隶作品,皆格调高古,字法准确,而行书作品则舒展灵动,苍劲多姿。
先生好学,每每所学有心得,总是会书写为文。对于书法艺术,先生曾作书为:作字做人仰我师,平常言语寓沉思。追求神韵于书外,何处春光不是诗。前两句凝结了先生对恩师姚老作字作人的高度评价,是对传统学人的一种敬仰,亦可看作先生的文化学术追求。后两句具体到为艺,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解读艺术中的神韵,若书者没有高深的文化造诣,对神韵的追求是难以企及的。而在先生看来,书法作为艺术,讲究道法自然的艺术体现。此二句亦是先生在艺术上的追求。
太原师范学院的每届学生,提起刘锁祥教授,总是赞不绝口。自1995年主持创办山西高校首个书法专业以来,先生执掌太原师范学院书法专业近20个年头,所授学生上千人,称得上桃李遍天下。
在这将近20年的时光里,先生克勤克己,呕心沥血。创办之初,出于对书法专业的深入考量,先生极力将此专业纳入文学院之下,让书法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做盾,以期让专业不流于俗道,可以将传统学人思想传承,也让这个专业可以走得更加长远。作为山西高等书法教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先生从学科建设到师资配备,皆全部经过深思熟虑,不但要求学生学习书法专业知识,尤重对古代经典法帖的学习和古代书论的研究,还将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为学科的必学科目,使每位在此学习的学生走向一种更深文化的书法再造学习。而今,从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毕业并考入硕士、博士的学生比比皆是。在谈及课程设置之时,先生总是说:“既然是专业,就要区别于社会上的非专业,这一点要非常明确。”
记得上大学的第二年,总是会看见书法系的学生在先生的带领下准备着建书法学博物馆的事宜,有时候石质材质的作品运送回来的时间会比较晚,先生总是会从家里拎着牛奶和面包过来,和学生一起等待着这些作品,师生一起,畅谈古今,宿夜漫漫,也竟没觉出丁点困乏。太原师范学院书法学博物馆在先生的主持下成功开设,馆内共藏有不同形式、不同材质的书法作品150余件,不但具有科研的功能,同时也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师院也成为全国首批设立“书法学博物馆”的高校之一。
学者,所谓著书立说。多年来,先生不仅发表了大量研究书史、书论的学术论文,还出版了多部专著。其中,由其主编的《太原师范学院书法学博物馆典藏》在同类书籍中实属鲜见,而其为恩师编著的《中国现当代书法家研究:学人书家姚奠中》在业界也广有赞誉。最令业内惊叹的是先生编纂的《姚奠中学术、艺术年表》,其详细严谨程度可谓海内外独一份。那时初当编辑不久,看到先生翻看着那一摞摞排满年份和事件的校稿,竟能熟练地说出哪里录入错误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先生重情,对恩师为人为学为艺颇为尊崇。
刘勰《文心雕龙》语 刘锁祥/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苍龙卧佛图》 刘锁祥/作
在光华三晋书法的道路上,刘锁祥教授不单在高校传授书法艺术,还多次组织高水平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大学生书法大赛,在全国书坛上有颇高的声望。
太原师范学院的书法专业走上了正轨,每年填报书法专业的学生源源不断,作为创始人的先生放心了,便逐渐隐退下来。退休后的先生,欣喜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每天除了每日一课的练字外,开始深思自己的书艺之路。并逐渐将自己后半生的人生规划出来,向京都进发,“欲开眼界,还非到京城不可。”先生如是说。偶去探望,先生总是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做一个“老北漂”,引得我们总是掩口而笑。
先生喜书艺,亦好诗文。客居北京期间,相随老伴,多次走访白石故居,并时常去各种能见识到大家书法的地方走访。每去一处,必作诗文,将所见所感写于随身携带的小本上。之后,便会将诗作书写成作品。这期间,先生一幅一幅准备着自己在北京做个展的作品,经常会写好了又撕掉,每有自己满意之作,欣喜之余总会拉上老伴做个评点。
退休后的第二年,“京文化情怀——刘锁祥书法展览” 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二楼举行,所展新作60余幅。艺术评论家朱其以“守正求质”形容刘锁祥教授的书法艺术,他认为,明清以后,“雅、新、奇”使书写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书法,违背了书写的文质取向,实为一个误区。先生能以自作诗自书为作品,在当代书坛甚为少见,是其多年来在诗歌、书法上的学人功力的一次深刻回望。
刘锁祥简介:
刘锁祥,字固之,号常人。生于1953年,山西沁源人,为学者、书法家、教育家姚奠中先生入室弟子。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教材审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指导教授,北京涵芬楼艺术馆书法课堂主讲,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姚奠中书艺研究会召集人,太原师范学院中国书法史论与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