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留住

时间:2024-05-04

董慧慧

留住

董慧慧

《铁匠铺》(左图)韩潮峰/作

《耍把戏的》(右图)韩潮峰/作

许多行当消失了。

有些很多人没见过,甚至都没听过。你像,锔盆锔碗,还有,磨剪子戗菜刀。

那天在画展上看到韩潮峰先生的碳素笔画《老太原七十二行》,冰封的记忆突然裂开了口子,哐啷啷,震得脑袋嗡嗡作响。沉睡的过往突然被颤抖的线条唤醒,远去的影子翻滚、交织,咔嚓嚓在头顶浮现出来,惊得人一时说不出话。

“磨剪子嘞——戗菜刀!”一声悠长的吆喝把人带到三四十年前。那吆喝不疾不徐,尾音拖得很长,一声是一声,一嗓子整个村庄都能听见。大姑娘小媳妇听到吆喝就像听到货郎鼓一样涌到街上来,手里拿着剪子、菜刀。当然不是打架,是磨刀。磨刀人通常是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人,肩上放条板凳,就是能坐两三个人的长条半高的木板凳,一头镶着一块青石头或者砂轮,一头放水罐、戗子、布条子。中间绑个垫子,省得硌肩膀。只见他接过生了锈的菜刀,先用铲刀铲掉刀面上的生铁,再用砂轮打磨掉刀刃上的缺口和铁锈,然后用一粗一细两块磨刀石仔细地、均匀地打磨刀锋,一边磨一边蘸水洗砂,也润滑,也降温。“嗤嗤嗤,沙沙沙”把围观的小孩子的注意都吸引过来了。这一套程序走下来,刀也就磨得差不多了,再抹上点菜籽油,锃光瓦亮,那刀剔骨剁肉,像新的一样好使。

后来有了不锈钢刀,不锈钢剪子,磨都不用磨了。修修补补?谁有那个耐性。钝了的就扔,坏了的就换,补丁多难看。“以前的人讲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经济原因,但也有惜物的习惯在里面。”潮峰先生说这话时眼睛望着墙上的画作,似乎回到了远方。循着他的视线看去,却是《锔盆锔碗》图。

《开饭店的》(左图)韩潮峰/作

《卖油茶饼子》(右图)韩潮峰/作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穿透岁月的叫喊声,从老家老街老巷传来。好像总是春天,柳树刚刚爆出芽来,一只只翡翠蝴蝶,振翅欲飞。风吹在脸上暖融融的,万物都是刚睡醒的样子。锔碗匠从明晃晃的阳光底下走过来,走到十字路口停下,摆出家伙什。人们从家里走出来,或者本来就在大街上的人转身回屋,拿出被小孙子摔成两半的瓷碗出来。锔碗匠把碗摆正,将碎片对起来,用细绳绑好,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只摔坏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壶、一个裂开的粗瓷盆子在锔匠手上很快被修补完整。有的人家院子里的水缸在冬天有裂纹了,水从缸里渗出来,沿着缸沿往下流,缸底的一圈水印子很快成水洼。“哎哟,缸怎么坏了?”女主人舀水时发现快要汇成小河。“等锔碗的来了焗焗。”当家的一边往外舀水一边说。水都舀出来了,就拿炊帚刷,刷干净斜放倒,控干水。锔碗匠来了,请到家里给焗缸。三下五除二,缸焗好了,滴水不渗。又能再用几年。直到缸上爬满了锔子,像趴着细腿蜈蚣,还舍不得扔,填上土,种花养菜。

《女屠夫》(左图)韩潮峰/作

《磨剪子的》(右图)韩潮峰/作

还有叮叮当当掌鞋的、吭吭吭剁肉的屠夫、轰一声爆玉米花的……据《清波杂录》记载,唐代时,社会的主要行业是“三十六行”:肉肆、宫粉、成衣、玉石、珠宝、丝绸、纸、海味、鲜鱼、文房用具、茶、竹木、酒米、铁器、顾绣、针线、汤店、药肆、扎作、陶土、仵作、巫、驿传、棺木、皮革、故旧、酱料、柴、网罟、花纱、杂耍、彩奥、鼓乐、花果等。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潮峰先生手握碳素笔,将历史刻在老艺人脸上的风霜描画得细致入微又生动形象,透过曲折蜿蜒的线条,仿佛能看到他们走过的路、说过的话、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画这些老行当,就是想让现在的孩子们了解一下过去,了解老行当里蕴含的人情来往。留住老手艺人的影像,还有手艺里的精气神。”潮峰先生微笑着说。是,手艺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我们谈手艺,不是怀旧,不是猎奇,是体会一招一式里饱含的情感。老手艺的精神是一代一代积淀下的,不可替代。

行将消失的还有与老手艺并肩的古村落,类似碛口。“大冯”冯骥才先生这些年在为保护古村落奔走,这事做得好,甚至比写出大作品还要好?似乎是。

碛口,这个曾是水陆交通枢纽的古镇因历史变迁辉煌不再,但那些风骨奇峻的老房子留了下来,明代的、清代的,依地形排列,静静矗立在黄河边。古村落李家山,窑洞层叠错落,幽静古朴,引无数艺术家、摄影家魂牵梦萦。吴冠中先生有言:“(李家山)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

韩潮峰简介:

提起数次深入写生的碛口,潮峰先生说:“没什么特殊的想法,就是那些古村落太有味道了。没人用碳素笔画过。”停了一下又说:“碳素笔画虽然跟国画、油画不同,形式看似单一,主要通过线条、线块来进行表现,但是特征比较明显,很利于突出形象。可以用写意法、抽象变形法、漫画法等等,将最吸引人的线条勾勒出来。”

简洁的线条运用得当,比满纸满幅更有意味。想起崔颢的《长干歌》:“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二十个字,明白如话,却韵味悠长,宋人评价这首小诗是“墨光四射,无字处皆有字”,所谓“无字处皆有字”,看似不动声色,却是静水流深,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恰是绘画里的“留白”。渐行渐远的老行当,越来越斑驳的古村落,不正是历史的留白?

韩潮峰,男,58岁。现任《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曾多次被中共太原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专家”“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太原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省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他从小喜欢绘画,曾师从书画名家祝焘、朱容亮等人学习绘画。尤其近几年来,充分吸收其他画法的技巧与方法,根据碳素笔的特质,学习临摹创作了一大批碳素笔画。如《老太原七十二行》《走进春节系列》《中华五十六民族人物图》《山西古代河东一百历史名人图》《中国近代历史200位人物图》《八大样板戏图》《山乡寄情》《千山竞峻图》《古代二十四孝图》《童趣三卷》《学生时代》《工农兵人物图》《干部下乡记》《农机具与运输工具》《中国历史四大名媛》《乡恋》《新中国四大伟人》《中国民居系列图》《世界民居系列图》《中国名镇碛口民俗系列图》等200多幅作品。许多作品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太原美术馆、清徐文化局、太原城市职业技主学院展厅等地进行个人画展。国家、省、市文联和书画界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市民参观此画展,对上述作品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山西省图书馆、太原美术馆将在该馆举行画展,并将在全省各地市县进行巡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