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默默无声的绽放

时间:2024-05-04

王振德

默默无声的绽放

王振德

题记:没有一种花开的声音能够听见,艳丽也好,素淡也罢。

《雨林漫想》系列之一赵继原 /作

走进开化寺古玩城,空气中充满了静谧。大街上的熙熙攘攘被挡在门外。也许艺术应该是静谧的。那种独特的感受从静谧中来,在静谧中抒发,然后遇上知音,在静谧中品读。一旦脱离了匆忙,慢下来,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渐生渐长,抒者热烈、激情,赏者沉着、平静,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就这样完成着传递。

条案、笔墨、国画作品在整个房间里摆放得井井有条。我们走进来的时候,赵继原正站在条案前,双手交叉在胸前,仔细端详自己的作品,一副旁观者的姿态。这样的欣赏或者像应试者填写完试卷后的检查,教师上完课的反思,编辑在图书出版后的总结,总能够从中悟出点什么来,只是那种轻微,需要慢慢地堆积,才能显示出原本的模样来。

对坐,煮茶,畅聊 ,或经历,或感悟,或理念,总是能够引发我的一些思考。赵继原是做老师的,就保留着教师的敏感,能够从日常提炼出一些感受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这是最重要的。其理念,都与他的经历有着不解之缘。

要脚踏实地地做事

每一种喜欢都是一种缘分,这样说来,赵继原与中国画的缘分是很深厚的。赵老师做过很多工作,但是都无法割舍对中国画的喜爱。观察,学习,创作……每一个项目都干得饶有兴趣。这或许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备的素质。

“艺术家,我现在还算不上,那是我的追求和目标……”语言很朴素,也包含着谦逊与决心。不是所有的画者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是每一个艺术家都是画者中的佼佼者。如何让自己成为佼佼者呢?赵继原认为要脚踏实地地做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黄崖洞黎明》(右图)赵继原 /作

创作是自我的,是寂寞的,是一个自我跋涉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者很短,有好的天赋,有好的机缘。这好似练就一门绝世武功,有的人练成很快,如杨过,年纪轻轻就成为一代大侠,但是大多数的人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渐渐地精进。而且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就会走火入魔。这个等待的过程很煎熬,很寂寞。成功者有鲜花与掌声,有追捧与荣誉。而坚持者只有每个夜晚一张一张地创作,一张一张地撕掉,然后从中品出一点点的感悟。

《星尘之间》赵继原 /作

有的人耐不住这样的寂寞,很早就开始炒作了。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机会,然后也有掌声与利益的拥簇,然而喧闹过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因为喧闹会结束那种孤灯下的坚持,摧毁脚踏实地的信念。所以有媒体要为他写一些文字的时候,他总是要亲自看稿件。什么大家风范,创作神童之类的词他都很反感。写就要实事求是,我还只是一个坚持者。如今,既然宣传必不可少,也要尽量名副其实。

这是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他的艺术坚持。

创作是情感的流露

晚春三月天。还寒乍暖时。登东山,游永祚,寻仙觅香。怀昔咏今,难掩心扉,不觉赋之。雄踞东山高地,倚文峰双塔。俯瞰晋阳广厦,观古今沧桑。瓣舞霞练,蕊攒金泉。叶赛碧玉,枝挺高节。遗唐风宋韵,集大明雅颜。不让姚黄魏紫前。念大明先贤,亲植此葩。意适安雅,情怀万千。叹忆往昔,数百岁月。烽火无数,霜雪年年。伴老僧孤影,守断壁残垣。险遭柴薪运,几与荒草枯,仙颜不见。喜今日,逢盛世。焕龙城新貌,映紫霞骄艳。明韵又品,仙风再聆。蓬勃大顺,盛胜原先。

——《永祚寺明植牡丹·紫霞仙赋》

双塔街,永祚寺,紫牡丹,这是赵继原多次流连以后的创作,与之相辉映的还有一幅画。谈起创作,气氛逐渐热了起来。“我很喜欢这株牡丹,基本上每年我都会去,这是我多次观赏后的感受,没有注重押韵之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韵脚已经很陌生了。如果不押韵不能算作诗词的话,那我们姑且把这些称为顺口溜吧。

这顺口溜是赵继原感情的流露。这是赵继原的创作理念,画画也亦如此:真实的感受。不能因为顺应谁,而刻意地学习别人的技法和处理方式,或者刻意地回避记忆的感受。创作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赵继原这样做,也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

创作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感受的抒发。应景之作有,不可避免,但是主要还是要有自己真实的东西。每当想要作画的时候,便可以一蹴而就,笔跟心走,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创作到一半的时候,感觉消失了,也不必要强求着做完,挂起来,或者某一天感觉还回来,来得更激烈,来得更真切。

每一件挂在画室里的作品,赵继原总能够说出创作的原因来。看似简单、意趣的画面,小品的,大幅的,观者看画面,却品不出其中记述的功能来。对于赵继原来说,这些创作或许记录着他的努力、他的成长、他每个时期不同的感受。有时候是水墨山水,大意写之,有时是挨挨荷叶,精笔细描。其中各就只有创作者自知。多么高超的解读,也不能够像创作者如此通透。

当赵继原在以旁观者的姿态观赏自己的作品时,总能有更细致的感受。或者这种感觉,应试者、教师、编辑都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当然这也要求每一件作品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都要潜心地付出。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有进步足已。

最后的比拼是素养

“功夫在画外”与赵继原认为“最后的比拼是素养”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现代但凡有点觉悟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这就像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人皆知,但总是有些人不能够恪守。这样遵守交通规则或者就成为了觉悟,好生奇怪。

《绵山仙境》(右图)赵继原 /作

赵继原有这样的觉悟,一直都注重素养的积累。从条案上放着的书架中,我们可以看到排放整齐的书籍,有些书籍的书脊都有些残破了,打上了历史的印记。反复地阅读这些书籍,或为教书之故,却有沉淀之实。

读书之外,赵继原也乐于亲近自然。赵继原喜画荷,三笔两画,就能够勾勒出荷的神韵来,在旁人看来,很是简单。但是这种体验,绝非一日之功。这得益于赵继原的学习与累积,也得益于自己的开悟。颜色的浓淡,线条的肥瘦都流露出一些禅意来。禅意是一件奇妙的东西,可意会,但不能言传。

以前我总觉得,有些画家画起来非常轻松,说画什么就画什么。到后来才知道,这一切胸有成竹是因为艺术家们早已在风雨中将种子种在了心间。任何的随心所欲都包含着很多个日夜的坚持与奋进。

我不谙书画,或者有时根本不能从画中看出技法的运用精妙来,也在赏画的时候,错过很多领略的时机。但是从与赵继原的交流中,我深信这样的想法能够让他在艺术的世界中走得更远……

《滴水观音》(右图)赵继原 /作

赵继原简介:

赵继原,字系亘,号灵石山人。山西灵石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笔画协会驻会副秘书长,山西省当代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工笔画启蒙于史秉有教授,2013 —2014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专业。

作品《金鱼》入选1989年《中国职工画廊》作品展;《高蓬留香》入选2008年第七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仙骨》入选2008年第七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高蓬留香—之五》入选2009年文化部“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2010年、2011年画作《孔雀》《祯祥》分别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收藏;2011年被邀请参加“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秋声赋》入编画册;2014年中央美院毕业展入选四幅作品;2014年画作《滴水观音》入选山西省第16届美展并获奖;2015年12幅作品入选“山西省当代工笔画艺术研究院首届院展”;2015年《黄涯洞》入选太行风骨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