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雷晶晶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看大戏。小狗也去,小猫也去,就是不让二丫头去……”听,锣鼓家什响起来咯!这个让小狗来不及啃骨头,小猫忘记捉鱼,又惹得二丫头哭鼻子的东西,就是今天的汉字主人公——“戏”。
戏从远古来
远古时期,狩猎是人们解决温饱问题的主要途径。不过那时,咱们的祖先刚刚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要对付一头巨大的猛兽着实有点儿难度。于是,就有了在一头野牛身上插满“刀剑戈箭”的岩石壁画。后人推测个中原因,或许除了“记事”的作用,这种壁画也传达着“好戏成真”的愿望吧!
后来奴隶社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使得物质文明日臻成熟。贪图享乐的奴隶主在酒足饭饱之余有了一定的“精神需求”:把死囚或者奴隶关起来,命令他们手持戈戟与猛兽搏斗。这种残酷的“斗兽”表演,在奴隶主眼里竟是一种娱乐方式,甚至还会擂鼓奏乐助兴呢!
最早的“戏”字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咱们看金文,它左上角的是一个虎头,代表虎豹一类的猛兽;左下角那个辨识度比较高的,像不像可以敲击的大鼓?至于右侧的,正是代表了武器的“戈”。
“戏”的象形起源,有没有让你想到鼓角齐鸣、刀光剑影?“三军之偏也”“一日兵也”,难怪《说文解字》中说它与“兵”有关。
从“独角戏”到“多面戏”
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象形文字的本义延伸开来,今天的“戏”具备了多重意义,堪称“表情帝”。
话说古人也爱玩不是?譬如上古之时的“击壤而歌”,战国时代的“蹴鞠而乐”,明朝时期的“促织之戏”,再到当下各类电竞、手游……“游戏”是这些项目的统一称谓,取的正是它名词性的引申意义。当然,合理游戏益智,沉迷游戏伤身。咱们玩游戏还得适度!
看过动画片《京剧猫》吗?里面有“白糖” “豆腐” “汤圆”等心怀梦想的正义猫猫。要说它们可不简单,个个身怀绝技,据说那些炫酷的神功无不来自“唱念做打”的京剧四功。除了京剧,咱们国家还有昆曲、花鼓戏、黄梅戏等多种地方戏。加之早先被叫作“新戏”的话剧,如此怒放的“戏剧”之“戏”,用的则是它另外一个名词性的引申意义:有伴奏的舞台表演。
多义的“戏”有时也会用作副词,用来修饰“说” “谈”等动词,形容活泼有余而严肃不足。举个例子,明朝有位“青藤道人”,就是那位连郑板桥都甘愿做“青藤门下走狗”的鬼马天才徐渭,他曾给自己的外甥画了一幅百花卷,有诗题日:“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一个“戏谑”,满满的漫不经心;一个“涂”,真真的憨态可掬。两个词亲密搭档,一幅肆意而曠达的妙品就此诞生啦!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你看,汉朝乐府诗《江南》呈现给我们的这番景象是多么清雅恰人。恰逢温润的夏秋之际,有俏丽的姑娘外出采摘莲子,轻快的小舟在莲叶中自由穿行,透亮的鱼儿在脚边游来游去。引申为动词意义的“戏”,乍看宛若小家碧玉,却有兜不住的大美款款而出!
跟着米芾去看戏
历朝历代,以“戏”入帖的书法家不在少数,像黄庭坚、赵孟頫、文徵明等都写过特立独行的“戏”字。说起来,有幅著名的《来戏帖》咱们不得不提。
一说《来戏帖》乃少年时代的王羲之所书,也有说当是六朝人所临,但无论出自何人之手,它都被北宋时期集书法、绘画、收藏于一身的“跨界之王”米芾心心念之。
他在《面谕帖》中说:“苏州州衙前西南上丁承务家秀才,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未有来戏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又在《与伯修帖》中说:“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
前后两帖生动记载了米芾与《来戏帖》的故事:卖方欲售一万五千,因米芾只肯出一万而未能成交。如今听闻“今知在”,米芾赶紧委托友人陈师锡去丁景手中收购这纸草书小品,愿意在原价基础上再加个两三干,而且诚意十足,钱都备好了,就等佳作入怀呢。
《来戏帖》不知去了哪儿,米芾最终是否得到了《来戏帖》也无从考证。咱们今天能看到的是米芾笔下那个看似不刻意又体势骏迈的“戏”字。而这种不拘规则、洒脱自然的气质感,正是源自书写者厚重的涵养啊!
“戏”字历史久远,又在文化长河中从“独角戏”摇身变成“多面戏”。其实在网络时代,还有一个与“戏”有关的流行词语——“戏精”。
倘若单就字面意思而言,“戏精”就是指演员把戏演得惟妙惟肖、精彩绝伦。如此,赞扬的是他们高山仰止的艺术造诣,“戏骨”云云。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时出没的“戏精”一词倒颇有些贬义色彩,常常用以指代那些故弄玄虚、举止浮夸、不真实和不坦诚的人。
且听“戏精”的告白,咱们向舞台上的“戏精”致敬!至于生活中的“戏精”嘛,不妨“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