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尤淑静/文
据近二十年可视化分析,学术界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在2014年达到高峰,后几年趋势逐渐平缓,这也说明对于海子诗歌的研究逐步趋于丰富和规范,且已然具备一定规模和固定研究方向。分析后可知,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从海子“死亡”入手来阐释诗歌文本;(2)通过语境、海子生平或时代背景来阐释诗歌文本;(3)试图用流行理论深入批评诗歌文本;(4)以西方诗人或哲人等为参照系来比较和阐释诗歌文本;(4)从主要意象入手阐释诗歌文本。
由此可见,对于海子诗歌的研究方向众多,然而这些研究对于海子诗歌的覆盖范围仍然不够全面。譬如,对于海子诗歌的解读参照系多偏西方,对东方诗学文化源头却论述较少,且难以脱离海子的“死”来阐释诗歌文本,遑论中国神话意象的选择。本文综合整理海子诗歌中涉及的中国神话意象,分成土地、太阳等自然元素类和创世、始祖、战争、洪水等主题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女娲”和“土地”两个意象为例,围绕当时的时代背景及文化氛围对海子的影响进行阐释,探源海子神话思想,了解他对信仰重建的希冀。
从广义空间来看,神话囊括在民间文学范围内。大多出现于人类认知受到很大限制的远古时代,但能够流传至今仍有一定追溯。关于神话的定义,以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的阐释得到学界较为普遍的接受,即神话流传至今已作为故事体系而存在,曾为某些特定团体所信从,可以真实地解释世界的样子以及事情的发展趋势[1]。海子运用无穷的想象力选择中国神话意象,以土地、太阳等自然元素类和女娲、混沌等神话主题类来建造自己的诗歌构架,从神话的角度来介绍自己的诗歌国度,阐述所追寻之物。
受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无论中西方,先民对自然元素都保有敬畏和崇拜,“原始人周围的实在本身都是神秘的。在原始人的集体表象中,每一个存在物、每件东西、每种自然现象,都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例如:对属于图腾社会的原始人来说,任何动物、任何职务、任何客体,即使像星球、太阳和月亮那样的客体,都构成图腾的一部分,都有它们自己的等和亚等。[2]”海子则将这种敬畏和崇拜融入自己的诗歌中,比如土地、太阳、火、水、风等众多自然元素类意象在诗歌中常常运用,与诞生、死亡等进行了关联。
(1)土地。古希腊神话有大地之神盖亚,而中国有“土地神”。中国民间信仰中,地方保护神主要是“土地神”。这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明代最盛,现如今仍旧家喻户晓,以农村最甚。海子恰出生于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眷恋,这也让海子时常将自己的理想以及对爱与美的追寻寄寓在没有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浸染的乡村中[3]。因此,“土地”是海子诗歌中多次重现的意象,如《亚洲铜》《麦地与诗人》《土地·忧郁·死亡》《坛子》。
(2)太阳。“我们应该相信太阳是整个世界的生命和灵魂;不仅如此,他还是自然的主宰……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他都是最优秀最非凡的。[4]”在人类神话历史中,太阳神存在于几乎所有神话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屈原的《九歌·东君》中有这样的阐述:“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表现出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和赞颂[5]。海子或多或少受屈原和中国“夸父逐日”神话传说的影响,以“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为代表的诗句表现出他对太阳的钟爱及太阳于他的重要意义[6]。在《阿尔的太阳》《夏天的太阳》《日光》《马》《祖国》《麦地与诗人》等诗歌中均有“太阳”这一意象的出现。
神话的内容既丰富又繁杂,按照主题的不同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等[7]。海子诗歌中明确体现出神话主题的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较为模糊体现出来的则包括洪水神话和战争神话。
(1)创世神话:混沌。“混沌”一词在海子诗歌中复现率没有“土地”和“太阳”高,但却是海子诗歌中体现诗人情绪和对希望的追寻的重要表现,如《黎明(之一)》《遥远的路程》《太阳·断头篇》。创世主题尤其体现在《太阳·断头篇》。“盘古开天辟地”是创世神话,着重解释世界起源。而《太阳·断头篇》恰描述“混沌”场景,从而烘托生命的出场,进而思考生命形而上的内在涵义。
(2)始祖神话:女娲。古人类既关心宇宙起源,又对人类自身的起源有极大兴趣。虽各部族均拥有属于自己的始祖神话,但“女娲补天”中的女娲被认同为人类共同的始祖。《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一段“女娲补天”神话故事,言语间透露出宇宙大神——女娲的重要地位。海子《但是水、水》中的第二篇《鱼生人》与《太阳·七部书》的《太阳·断头篇》对女娲均有所涉及,描绘出女娲作为宇宙大神的救世形象,肯定了女娲作为女性生命个体延续希望的意义。
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西方文化思想和商品经济涌入中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海子运用中国神话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也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将西方文化与中国神话相融合,打造当下时代感,重建信仰。
海子出生于1964年,其诗歌创作始于就读北京大学。1989年,海子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结束生命。从时间线来看,海子诗歌创作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到十年的时间。其出生后大部分时间均在故乡农村生活,所接受的神话传说等虽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但综合来讲仍以中国神话原型及其故事文化为重。从生平经历出发,他的诗歌创作无论是直接运用中国神话意象,还是间接植入基于和中国古老神话有着文化联系的中国乡村本土事物,都表现出中国神话对他诗歌的影响力。然而,“单是从意象的借用无法说明海子与诗歌意象生成的关系,因为在他的诗歌中出现的远不止中国神话的意象,也有西方神话、印度神话等元素”[8]。这是由海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经历决定的。当时,中西文化产生碰撞,而海子在位于国家文化中心北京的北京大学就读,受到了多方思潮的影响。同时,海子对东方文人气质本身就有所质疑。在陶渊明与梭罗之间的对比后,他也指出自己的诗歌理想着重关注生命存在本身[9]。海子在借用中国神话意象情况下,运用西方神话的思维图式进行二次创作。譬如“女娲”在《但是水、水》中的第二篇《鱼生人》和《太阳·七部书》的《太阳·断头篇》中所表现出来的。
“我左边/女娲拖雨泥双膝跳来跳去/靠近了大河/黄水晃眼/靠近了大河/黄水遮泪/哪怕到平原上说说心思也好”。
“于是物质烤焦这神秘之水岁月的花蛇。它曾沿着女娲爪子上升。托石补天,于是人们在物质中颤抖,也不能回心转意,于是让我写字,写在萱草、芦苇、竹筒和树皮上,写在折断之桅、之骨和情人的老脊背上。”“于是只有诗歌,一个鲜血沉浸的村庄,只有你,月亮是你贞洁的小女人,被高高举起,撕裂,分离,于是你在鱼腹上静静坐下。”
以上引用诗歌第一段来自《鱼生人》。“女娲拖雨泥双膝跳来跳去”所展现出来的“女娲”形象已然从神性角色转变成为普通女性,她会跟普通女性一样在河边嬉耍。这时候,“女娲”已经不再是始祖神话中的宇宙大神,而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也变成普通女性。但《鱼生人》中还存在“女人”和“少女”的意象,再结合中间出现的“女娲”形象,不难发现“女娲”也是代表了女性其中一个阶段,结合“雨泥”“黄水”“平原”等词,刻画出女性所承受沉重一生的状态。第二段引用自《太阳·断头篇》,这一篇则侧重“女娲补天”的真实还原。摘取的诗歌段落前半部分给人带来的感觉尤其紧张,诗歌中的文字描绘给人一种迸发紧凑之感,同时“折断之桅、之骨和情人的老脊背”展现出的是折损,表现出生命的毁灭。后半段又逐渐平静下来,这是“女娲补天”的功劳,这里所彰显的是女娲作为宇宙大神的救世形象。这两篇提及“女娲”的诗歌,虽然前一个指代普通女性形象,后一个彰显宇宙大神形象,但是都无法脱离诗人受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ölderlin,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启发后、观察自然后所得出的生命存在意义及运作规律,是对生命的美好赞扬和歌唱。
海子诗歌创作集中在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和西方现代文明深入影响的20世纪80年代。当时学界受到西方文化冲击,慢慢造成神性系统崩塌、信仰缺失的状态。此时,知识分子担负起重新建构神性系统、形成新信仰的重任。他们在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关注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知识青年离开乡村到城市后迷惘和失落于身份的转变,“寻根文学”浪潮逐渐兴起。“‘寻根’文学倡导文学创作应该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世界,体现出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也表现出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并发展的愿望。[10]”他们借野史、神话、传说、民歌等,希冀找到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根”。
作为在国家首都、文化中心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这股文学浪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他较多使用中国神话意象——自然元素类“土地”,展现土地对民族的特殊意义,利用对土地的崇拜让人们重建信仰。海子对“土地”意象的选择,不仅局限于土地和农民之间深深的联系,而是将“土地”放在对全民族的角度来书写,比较清晰表达出来的可见《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从“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的主人却是青草”等句可明了海子所描绘的“亚洲铜”其实就是黄土地,海子借用“铜”这一古代器具,同时用“亚洲”二字进行修饰,体现民族性,且用“唯一”一词更凸显出土地的极度重要性,表明土地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埋葬了一代又一代生命。“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这句则展现出土地作为生命赖以生存的媒介,孕育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海子借土地之“眼”将生命自诞生至死亡的历程跃然于诗歌中,揭示黄土地与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人类存在的本质,神化“土地”这一意象,以日常所驻足之地尤其是故乡、土地等作为神性媒介,重新建构起人们的信仰,使其同海子一般挥洒自己的全部光和热,照亮陪伴自己一生的土地。■
引用
[1] 艾布拉姆斯.简明外国文学词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 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董楚平.楚辞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7] 袁行霈,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 龚敦.海子诗歌的原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9] 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10] 尚玮,王昌忠.中国神话与海子诗歌意象生成关系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3):29-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