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调查研究——以云南某民族小学为例

时间:2024-05-04

崔建爱 李利蓉

(1.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 678400;2.昭通市彝良县卫健局,云南昭通 657600)

欺凌是指施害者对被害者进行经常性的或者持续一段时间的恶意行为。这种恶意行为包括:肢体,言语或非言语性的伤害。欺凌行为是指小学生间发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力量不均衡的攻击性行为,并且十分普遍。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通常是指:发生在校园或者校园周边这个大背景下、学生主体之间,通过言语、身体、关系、网络等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声誉以及财物等反复、持续性地实施的具有攻击性、危害性影响极大的行为。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旁观者及欺凌者都会产生不良情绪和学习行为问题,如自卑、焦虑、逃避上学、甚至发生辍学等问题。欺凌者的欺凌行为使被欺凌者产生消极情绪,造成注意力分散、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为了解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本研究以某民族小学为例,展开调查研究。

1 调查方法

1.1 被试

被试随机选某民族小学的120名学生,分别从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中随机抽样,且年龄在9~11岁之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该校小学生欺凌的基本情况。一共发放1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0份,回收率为91.67%。其中,男生56人,女生54人;三年级30人,四年级40人,五年级40人;独生子女32人,非独生子女78人。有效被试情况表见表1和图1。

表1 有效被试样本分布

图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样本统计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陈世平修订的Smith小学生版欺凌行为问卷,共22个项目,分为四个纬度,分别是朋友、欺凌、被欺凌和旁观。四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59~0.78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78之间,维度内部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43、0.5619、0.5103、0.7618。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 statistics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频率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2 校园欺凌行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生校园欺凌的基本现状

各个年级的欺凌/被欺凌的卷入情况:

由表2可知,被别人欺凌过的人数为37人,占总人数的39.1%,欺凌过别人的人数为12人,占总人数的10.8%,欺凌过别人又被别人欺凌过的的人数为44人,占总人数的40.1%。结果表明在本所小学校园中存在欺凌现象。同时,从该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低年级(三年级)学生的欺凌现象相对较少,而高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欺凌现象较多。

表2 欺凌行为分布情况

2.2 不同性别学生欺凌情况分析

由表3可知,男生被欺凌过和欺凌过别人的人数均高于女生,女生未卷入欺凌的人数高于男生。男生欺凌或被欺凌现象较为普遍。

表3 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欺凌差异比较

2.3 是否独生子女学生的欺凌状况

由表4可知,非独生子女被欺凌的现象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的,而独生子女成为欺凌者的现象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的,非独生子女成为欺凌/被欺凌者的现象比独生子女高。

表4 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生的欺凌差异比较

3 校园欺凌行为调查的讨论

3.1 小学生校园欺凌的总体现状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学校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首先,90%的小学生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其中被别人欺凌过的学生占39.1%,欺凌过别人的学生占10.8%,欺凌过别人又被别人欺凌过的学生占40.1%。这说明小学生被欺凌和欺凌过别人又被欺凌过的占绝大多数。其次,小学生校园欺凌存在于各个年级中,低年级(三年级)学生的欺凌现象相对较少,而高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欺凌现象相比低年级的较为严重。再次,小学生校园欺凌存在于不同的性别中,男生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人数均高过女生,男生欺凌或被欺凌现象较为普遍。最后,小学生校园欺凌存在于是否是独生子女中,有93人卷入到欺凌中,占所有人数的84.5%,存在着显著差异。

3.2 不同性别学生欺凌情况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男生被欺凌过和欺凌过别人的人数均高于女生,女生未卷入欺凌的人数高于男生。男生欺凌或被欺凌现象较为普遍。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男孩大多数天性好动,力气比女孩大,更具攻击性。张连云研究发现,男性通常是勇猛的、有攻击性的,而女性常常是温柔顺从的。这些对于男孩形成欺凌行为都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同时在强调男子气概的文化氛围内,在力量的对抗中获得胜利。

3.3 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生的欺凌状况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与校园欺凌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分析问卷后得出芒市民族小学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要超过独生子女。首先,这很可能使得非独生子女群体成为同伴,从而加强了欺凌行为的发生。独生子女占据主导地位的欲望要比非独生子女强得多,这些不良反应往往会让非独生子女看不惯,从而引发一些矛盾冲突,因此非独生子女团体与独生子女便会产生力量失衡,独生子女成为被欺凌者的可能性就比非独生子女高。其次,有学者从家庭教育、教养视角提出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家长要加强对子女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关注;对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责任等策略,这也进一步说明家庭教育对校园欺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和家庭教养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教养在孩子生活、学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息息相关,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儿童欺凌行为发生的重要诱因。即也会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非独生子女的表现不如独生子女,反而非独生子女更易成为欺凌者。

3.4 不同年级欺凌差别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之间的欺凌存在着显著差异。高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欺凌现象相比于低年级(三年级)学生的欺凌现象要更为严重。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也会出现问题。当他们的自尊受到挑战时,就会产生不安、焦虑、愤怒的情绪,有可能以暴力的形式释放出来。其次,高年级的学生嫉妒心较强,当同学考的分数比自己高,比自己家境好时,他们很可能对其他同学产生不满、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就很有可能变成恶劣的行为。同时,小学高年级课业负担重,枯燥无味的课堂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别处(事后与学校老师访谈后发现,因学校处于修建状态,借用当地一所初中学校上课,其设施、设备不完善,无法利用资源给学生上课,教学辅助工具缺失,教师也会力不从心,学生更加无心学习),最后,还可能是异常的同伴关系和学生的社会技能提高导致的。学者陈亮在对青少年同伴关系、同伴侵害等调查报告中均有提到: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很少遭遇欺凌,反之则更容易遭到欺凌。久之,校园欺凌愈发显著。

4 校园欺凌行为调查的结论

4.1 小学生校园欺凌总体情况

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总体上是普遍存在的,高年级学生(四、五年级)欺凌过别人的人数相比于低年级(三年级)学生欺凌过别人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要大。

4.2 小学生校园欺凌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欺凌中,男生占多数,而且最常见的是独自一个实施的欺凌,而女生往往会选择以群体为主的方式实施欺凌,这样做有利于保护自己在欺凌别人时不会被被别人欺凌过的同学反过来欺凌自己。

4.3 小学生校园欺凌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欺凌/被欺凌的欺凌方式方法、时间、地点、欺凌的普遍性,他们所对待的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4 小学生校园欺凌在不同年级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高年级学生卷入欺凌/被欺凌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在分析数据时发现,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中,高年级学生对同级不同班的同学、低年级同学实施欺凌所占的比例要大得多,反而对同级同班的学生、比自己年级还高的学生实施欺凌的比例要小得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