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认同”意识的培育

时间:2024-05-04

陈雨知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从1931 年9 月18 日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14 年英勇抗战。其中,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抵抗外辱中的第一次真正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觉醒史中的标志性事件,从此中华民族才在明确了自我的边界的基础上真正觉醒。正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历史作用,所以才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心目中确立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形象。而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为中华民族抗战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一定意义而言,所谓的民族觉醒就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成员真正清晰本民族共同体的本质、边界、核心利益与发展使命。将自我归属于本民族共同体,明确“我是谁”;具有明确的民族共同体边界意识,清晰“我们是谁”;知晓本民族单元的核心利益和发展使命,并自发地维护和践行。中华民族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中国各民族的交往、互动和交互融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是在近代以来的抵抗外辱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实现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的形势骤变,让西南社会既是抗日前线又成为战略大后方。大批知识分子群体的到来,让西南社会成为了当时中国的舆论中心之一,这让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接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洗礼;近代以来,东西方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和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的抗辱斗争,让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洗礼。长期的区域族际隔绝或争斗的视域遮蔽下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通过抗日战争的洗礼,终于和中华各民族一道觉醒了。冲破华夷之辨的牢笼,翻越只辨古今、不辨中外的藩篱,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和中华各民族一道,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中,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

2 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与“中华民族先锋队”形象的树立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的觉醒使其知晓了“我是谁”,明白了“我们”为什么是“我们”,他们开始在中华民族的视域下思考自身和自身所在的二级民族单元的前途和命运,他们需要寻找到自身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谁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谁才可能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日本侵华战争让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深受苦难;但也是抗日战争荡涤着中华民族自身。也正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所展示出的“中流砥柱”作用,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先锋队”和领导力量的归属。

谁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呢?学术界在这个问题的争鸣中,大概形成了四种最主要的观点:美国论、苏联论、国民党论和共产党论。美国论和苏联论由于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所以在此不必理会。争论主要聚焦于“国民党中流砥柱说”和“共产党中流砥柱说”的博弈。我们认为,关于谁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研究,不应该是答案明了后的附会,而应该是标准明确基础上的找寻。

第一,“中流砥柱”一词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很明显,这里的“砥柱”指的应该是黄河三门峡段,位于黄河激流之中的砥柱山。砥柱山的特点是:黄河水涨的时候,它漏出来的小一点;黄河水小的时候它漏出来的大一点。无论黄河水势大小,千百年来,它始终矗立在那里,从未改变。所以,始终矗立在黄河激流之中,应是中流砥柱的首要涵义和精神。申而论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判断首要标准就应该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凶残洪水猛兽的欺凌,从头到尾,始终如一地坚持积极抗战。“始终性”是中流砥柱的基本涵义。一个组织,一种力量,如果一个阶段抗战,一个阶段不抗战,一个阶段积极抗战,一个阶段消极抗战,其就不能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二,我们再来考察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说法的出处及其原本涵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伴随日本帝国主义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转变,抗战事业陷入到巨大的危机之中。“1941 年5 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了对党内的指示,信中告诫全党: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面对日本的诱降政策,国民党消极抗日,不惜和日本的反共宣传互相呼应。而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有领到国民政府一颗弹一文铜,然无一刻不与日军搏斗(1)。”因此,“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2)。很明显,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概念的时候,是根据亲日派大资产阶级的不抗日、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的放弃积极抗日的历史背景而提出来的。所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又一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在整个抗日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最后的积极抗战力量。“唯一性”是中流砥柱的重要涵义。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如果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危急关头没有肩负过最后的积极抗战力量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就不能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三,只有正确的战略方略才能够保障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走向最后的胜利。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应该是这些正确战略方略的提出者和真正的践行者。在保障抗战走向最终胜利的系列战略方略中,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人民战争的整套战略战术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四,行动刻画符号,在抗战行动上,要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方面要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也要善于用兵、长于取胜;另一方面,不能屡战屡败、动辄溃败千里,更不能动辄投降,“降将如毛,降官如潮”(3)。一个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有20 名中央委员、58 名旅长职务以上将领、超过50 万军队投降日本的政党,国民党无论如何都是没有资格被称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

第五,谁能确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胜利,而不是少数上层集团或特权的势力的胜利,谁才能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只有同时符合了全部以上五条标准,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而当我们明确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基本标准后,答案应该就异常明确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真正的中流砥柱。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这种中流砥柱作用,让自己不仅在声明中(4),也在行动上,成功地在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在内的全体国人的心目中,刻画出了一个完美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的形象。

3 民族工作的有力开展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对抗战的卓越贡献

1935 年以后,由于红军长征的影响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开始逐渐恢复重建(5)。“七七事变”后,由于环境的优化,中共云南地方组织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中共云南地方组织随即展开了自己特色使命——民族工作。

3.1 全面调查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情况

中共云南省工委根据中央及南方局的“做好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民党高级将领”调查工作的指示,根据省情的特殊性,展开了对云南境内少数民族情况的全面调查,为后期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共党员杨湛英深入滇西北地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行程5000 多公里,对滇西北8 个主要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考察,最终形成了长达15 万字的著名的《云南滇西北边区调查》,成为此后研究滇西北民族问题的基础性文献。与此同时,中共党员江枕石等人展开了对佤山佤族的全面调查,推动了佤山抗日游击队的建立;陆董易、刘国志、熊翔等人对圭山地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建成了圭山工作据点,这也为解放战争时期圭山打响了少数民族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奠定了基础。

3.2 开展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一抗日思想的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地方实力派的积极抗战与我党对龙云(彝族)这样的代表人物的统战工作不无关系。抗战时期,中共云南地方组织还对一些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开展了有力的团结争取工作。争取将彝族土司禄大奎与党的统一抗日思想相统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思想工作的典型事例。禄大奎是滇黔交界地得勒梁子彝族的大土司,在当地势力大、威信高,还拥有数百人的民族武装力量。1944 年中共宣威县党组织根据省工委的指示,多次派人与禄大奎取得联系,对其进行抗日宣传,党员柴爱国在和禄大奎的交往中成为朋友。对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分析当时的形势,感召了禄大奎。禄大奎哭诉了多年来的艰难处境,表明坚决更深层次的意味,作者在用白杨的品质赞美着朴质、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到的内容潜义信息。

3.3 寓意

寓意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概念或者道理的修辞方式,常见于童话和寓言中。这一修辞方式的理解需要以一定的文化认知为背景,因为有时候不同的文化会赋予同一种事物以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中俄文化中的驴(осёл)都有固执之意,狐狸(лиса)都有狡猾的寓意,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孔雀(Павлин)是美丽和高贵的象征,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它却是一种淫鸟。因而,对于这一修辞的理解需要以源语言的文化为基础,从而得出适当的内容潜义信息。

综上所述,信息性是语篇的基本范畴之一,在阅读和理解语篇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内容理念信息和内容潜义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解读能力,但是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捕捉相关重要信息,也会大大提高我们阅读语篇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