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樊小灵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自贡 643000)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达、思想开阔的时期,在此背景下,道教被尊奉为国教,而唐朝音乐文化也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唐代宫廷音乐在保留之前音乐的形式下,不断产生许多新形式的音乐,宫廷音乐的场面辉宏,主要是歌、舞和器乐共同表演称之为大曲,清新典雅的大曲被称为法曲,除此之外还有戏弄、幻术和杂技。由此可见唐代宫廷音乐表演形式多样,这些都依赖于统治者对音乐文化的推动与支持。
宗教音乐是由宗教信仰者为了宣扬宗教而演奏的音乐,曲调单一,歌词直接取材于经文,在各种宗教仪式使用,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唐朝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在唐朝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在这一契机下传入中国,因此,道教和佛教成为了当时主要的两大宗教。
佛教音乐是公元前6 ~5 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使用的音乐,以“清净和雅”的吹唱来演说经法。
在各类道教科教仪式活动中使用的被称为道教音乐,在音乐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关系中,道教经论强调音乐具有“治国安邦”的社会功能甚至能够美化人的内心,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教被统治者尊奉为国教,举国上下道教思想蔚然成风,蕴含道教思想的宫廷音乐更是层出不穷。例如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唐玄宗根据《婆罗门曲》改编成《霓裳羽衣曲》。
3.1.1 宗教音乐的结构
道教音乐包括“散、慢、中、快、散”五个部分。整个音乐由分为慢、中、快三种层次,层层递进。在宗教仪式开始时总是先由“高功”吟唱散板式引腔,节奏灵活自由,速度舒缓,由演唱者自由发挥。第二部分众道士齐声应和进入稳定的节奏,再转入舒缓的慢板式经文咏唱,逐渐加速到中速,由中速逐步把音乐推向高潮,其后又减慢,由慢至散而结束整个仪式音乐,由此形成道教音乐的总体态势。
3.1.2 唐代宫廷音乐的结构
唐代的宫廷音乐中以大曲最具唐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主要包括“散序(六段)、中序、拍序、歌头(十八段)、曲破(十二段)”三个部分,著名大曲《霓裳羽衣曲》共有三十六段,分为三部分。开始为六段散序,由器乐进行演奏,缓缓推入,音乐节拍自由舒缓,中间十八段为中序,众乐合奏,随即加入歌舞表演,是抒情婉转的慢板,舞者舞姿轻盈、优雅如仙,最后十二段是破也是音乐的主体部分,演奏时由多种乐器合奏,发出强烈的音响效果,气势磅礴,场面恢宏,表达出整个音乐的风格,这是舞蹈、歌唱和器乐的联合表演。
3.1.3 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
道教音乐主要是由五个部分组成:散、慢、中、快、散,而宫廷音乐由“散序、中序、破”三个部分,虽然道教音乐比宫廷音乐多了两个部分,但两者在结构的划分上有着类似的情绪变化,音乐都是缓慢开始由慢到中速再到整个音乐的高潮,在音乐的层次对比上两者有着相同之处,宗教音乐的结构划分为宫廷音乐的创作准备了基础和前提。
不同的是宫廷音乐结构比宗教音乐更加紧凑,由于两种音乐表达的思想不同,在音乐的创作上,宫廷音乐的篇幅大于宗教音乐,例如《霓裳羽衣曲》由三十六段组成,而宗教音乐最多为四段式。宫廷音乐在结束的时候是在第三部分“破”,到音乐高潮的时候,再由快到慢结束整个音乐,只是没有进行单独的结构划分,例如《霓裳羽衣曲》在音乐进行到第三部分“破”时,音乐由快到慢,终止于一声长音,只是宫廷音乐在表现形式上比宗教音乐更加繁杂。
3.2.1 宗教音乐的词乐
宗教音乐是为了表达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仪,其歌词都是以经文为词,经文描绘的是山水、人鬼、神明、天地、三界。经文在演唱的时候会加入语气词,如:啊、哪、哎、嗨等。著名的宗教音乐如:《太平经》《冲虚真经》,为了更好地宣扬道教文化,因此在词乐上以经文为词,并以经文名命名曲名。在编曲上为一词配多音,曲调节奏和音的编写都围绕着同一主题进行,旋律为五声调式,使用的音都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奏自由。
3.2.2 宫廷音乐的词乐
宫廷音乐主要用于宴会享乐和各类祭祀仪式,其音乐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描绘自然的山水风光,歌词及其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而在曲调的创作上不仅吸收全国各地的民间曲调甚至外来曲调。如《霓裳羽衣曲》的创作就是汲取了《婆罗门曲》的音乐曲调,在创作上采用一音对一词的形式,旋律的节奏变化小,旋律音的跨度小。
3.2.3 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在词乐上的内在联系
唐代的宗教音乐风格清丽雅致、超成脱俗、修身养性;唐代的宫廷音乐优美典雅、节奏舒缓富,富有中和之美。两种音乐无论在歌词上还是情感上都具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宗教音乐的歌词取决于经文的内容,演唱时多语气词,而宫廷音乐的歌词来源于生活,更加通俗化,歌词极赋诗画意境。在情感传达上宫廷音乐言简意多,宗教音乐则言简意单,这是由于宫廷音乐的歌词来源于日常生活感悟,而宗教音乐则直接取材于经文;在音乐的创作上宗教音乐也与宫廷音乐相差甚远,宗教音乐一词多音和宫廷音乐的一词一音形成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同时在节奏类型上,宗教音乐的变化也多于宫廷音乐,由此可见,在词乐上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有着天壤之别。
3.3.1 宗教音乐的形式
宗教音乐为了传播宗教思想内容,其音乐以唱诵式为主,辅以乐器和之,所用乐器以钟、磬、十番鼓(笛、管、萧、弦、胡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为主。在表演时出现清唱式、一人唱器乐和式、众人唱器乐和式。在整个形式中,器乐都扮演着配角,烘托出经文的意境,传达宗教理想,渲染宗教幽静闲雅的氛围。
3.3.2 宫廷音乐的形式
宫廷音乐的形式种类繁多,主要以融合歌、舞、器乐等多种表演方式的大型音乐表演为主,《霓裳羽衣曲》作为典型的宫廷音乐,其表演由器乐演奏拉开帷幕,随即引出歌舞表演再到歌舞、器乐交相辉映,所用乐器以钟、磬、萧、琵琶、鼓、锣为主。
3.3.3 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在形式上的内在联系
在表演形式的种类上,单一的宗教音乐和多样的宫廷音乐形成鲜明对比,宫廷音乐表演时场面宏大,音乐辉煌,内容丰富而宗教音乐的表演形式在宫廷音乐的对比下显得孤寡单一。
在表演中,宗教音乐以人声开始,而宫廷音乐则是用器乐铺垫;宗教音乐还有声乐和器乐,而宫廷音乐不只有声乐、器乐还有舞蹈。所以就音乐形式上而言,宫廷音乐的形式更加丰富的多彩。这主要取决于两者的用途不同,宫廷音乐更加注重的是其娱乐性,而宗教音乐追求的是宣传宗教内容。
在国教道教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唐代的音乐风格也有着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色。在音乐曲名的命名上,唐代音乐曲名常常伴随着飘飘欲仙,悠然自得的宗教风味。例如《望瀛》《霓裳羽衣曲》《献天花》。这是由于唐代尊崇道教,清新淡雅的音乐风格更符合统治者对音乐的追求。
唐代宫廷音乐的顶峰无疑是唐玄宗时期,正是因为唐玄宗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清幽淡雅的道教音乐思想,使得道教音乐渗透到宫廷音乐中,唐玄宗不断将道教的思想融入宫廷音乐的创作,在这位音乐领袖的带领下,具有宗教特色的音乐层出不穷,最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典型的大曲,也是法曲,更是道曲,不管是总曲子的命名还是编写,都充满了道教风味,彰显出一股仙欲飘飘,清新淡雅的宗教风格,更是引领着唐代宫廷音乐的创作的风格。
《霓裳羽衣曲》开始六段散序主要是在唐玄宗个人音乐灵感与领悟产生的,这段音乐节奏自由,符合唐玄宗“若制作曲调,随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的音乐特性。中间的十八段中序和最后的十二段入破部分则主要吸收了天竺通过西域地区传播至唐代核心地区的《婆罗门曲》的音乐内容。由慢到快有着音乐的起伏过程,这使得整个音乐逐渐进入高潮阶段。而终止时引一长声,袅袅而息,这在当时是有异于其他的音乐作品的。唐玄宗在吸收改编《婆罗门曲》的时候保留了这一异域的音乐风格,并将最终的《霓裳羽衣曲》的结尾编排的同原曲相近,也是终止时引一长声,袅袅而息。在将《婆罗门曲》重新编排使之符合自己想要创作的《霓裳羽衣曲》主调的同时,保留了该曲的原曲曲风,这是将胡音唐化的重要范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