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想与实践研究—以中缅关系为例*

时间:2024-05-04

张根 苏谏

(1.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九大将该理念写入党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决议将该理念写入宪法。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前后经过5年多的实践,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已发展成为新常态,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秉持和遵循的基本理念与行为准则,成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规则、构建新型国际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的共同价值导向。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全球民主化进程下,缅甸的民主转型使其一跃成为国际社会的宠儿,推进中缅关系,打造国与国双边命运共同体已迫在眉睫。就中缅关系而言,中缅两国是国土相依,文化相通,人民相融,命运相关的友好邦邻,“胞波”情谊源远流长。2011年3月缅甸民选政府执政以来,积极推动政府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拓展外交空间,大力推动了国内政治和解和民主化进程。尽管缅甸当局致力于推进民主化改革,但深陷改革泥潭,短时间内已难以逆转。也深受旧政府执政方式、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等因素影响,缅甸当局在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形势下,改革显得苍白无力,尤其在结构和方式上不合理。此外,缅甸对华态度转变,也使得两国关系出现新困境。因此,本文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解读新时代进程中如何推进中缅战略关系、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2012年,***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要互相尊重、加强对话、化解矛盾,同舟共济保护好地球,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关键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体量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发展保障是新型国际安全观,实践基础是新时代公共外交,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和传统文化基础

***“命运共同体”的“根脉”是中华文化。“和”思想、“和为贵”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内核,并被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传统美德。在“和”思想牵引下的儒家文化包罗万象,呈现璀璨的内容,其中“和为贵”、“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和”思想已形成为一套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特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开放心态和“兼容并包”理念。以***为核心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将“和”文化充分、合理地运用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维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哲学元素和传统文化韵味。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唯物史观最新诠释,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正确视角,切实结合国情和世情并站在不同的高度,用不同视角去分析、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从而不断树立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

2 中缅关系现状分析

2011年之前,中缅两国曾被视为不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友好相处合作的典范。2011年以来缅甸政策变化,尤其是2012年缅甸全国民盟执政后缅北局势新发展和民族解放新进展对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缅甸新政府民主化进程为自身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源,但缅甸国内政局不稳,容易对本国外交策略形成潜在政治风险,进而使中国企业对缅投资陷入困境。

2.1 中缅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缅甸当局为走出困境,谋求新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革符合中缅双方利益,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以2014年前后两国贸易具体分析来看,中缅贸易额十年增长了近10倍,缅甸向中国出口以海产品、农产品和林产品为主,而基础设备、个人用品、电子仪器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则从中国进口,中缅间贸易增幅呈不断上升趋势,充分体现中缅投资与被投资信心获得了新发展。

民主化、全球化进程推进了中缅政治关系。几年来,中缅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友谊越发浓厚,加深了两国间互信合作。中缅两国通过政治对话的方式,推进了双方的政治认同和利益认同,从而推动了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缅建交60多年以来,两国互访不断,在人文交流、民间交流方面得到进一步推进,文化、体育、宗教、民间来往日益频繁。中缅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日益深化,硕果丰厚,为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搭建了现实的桥梁。

2.2 两国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2.2.1 缅政府“大国平衡”外交策略,西方国家加大对缅影响

“大国平衡”外交策略是一种寻求外交平衡、利益均衡的重要生存哲学。全球化进程下,缅甸要想开拓良好的国际生存空间、稳步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大国外交,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接触。

特别地,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布局中,缅甸所发挥的作用受到了美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与中国外交布局具有相关性,因此,缅政府对中国的亲和度就也不言而喻。随着美、日、印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外交策略的调整,缅甸战略地位日益突显,尤其是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投产缅甸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2.2.2 新的投资模式没有形成

民选政府执政后,项目如何操作、谈判、实施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程序。民选政府不但对新的项目提出要求,而且对原来投资项目进行审查,相应地对中缅投资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2.3 民族、宗教冲突存在,政府与部分“民地武”和解进程缓慢

近年来,尽管缅甸当局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展开积极对话,寻求民族和解,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二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尖锐。一方面,“民地武”与中央政府存在经济利益矛盾,尤其是在分配问题上的分歧难以调解,政府新法令法规的颁布实施造成了对“民地武”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害;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力量的不断加强,肯定会加剧双方的政治对抗,加之民族矛盾引发的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军事冲突持续存在,以及宗教矛盾等问题,都不利于缅甸的政局稳定。加之,西方部分国家借“民地武”矛盾恶化中缅关系,使中缅关系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缅甸国内民族矛盾、宗教冲突依旧存在,没有有效的机制对话,缅甸政府与部分“民地武”的局部冲突、军事冲突也日益突显,严重制约了缅甸改革和投资新模式的产生。

2.2.4 中国企业与缅甸利益相关者互动不足,信息不对称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加强中国投资与当地政府和民众联系的重要方法。公司社会责任不仅能够满足当地民众和政府的要求,也能避免因为抗议等暴力事件被强迫放弃投资。中国企业对缅甸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缅甸国内相关企业、行业的转型和发展,取得的成果惠及了政府当局和广大的社会民众。但是,由于存在中国企业与缅甸利益相关者缺乏沟通和交流,信息不对称,存在投资短板,于是,中国投资方就成了“众矢之的”,在缅甸社会转型期失去认可和支持。

3 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方法

自古中缅两国就是依山傍水的近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交往频繁、共同发展。中缅两国应将中缅关系塑造为新时期不同体量不同制度国家关系的新典范,切实融合“一带一路”战略、“孟中印缅走廊建设”等区位优势,在促进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中突显了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充分利用地缘、历史、现实等有利条件,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三个层面建构和促进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3.1 政府层面:命运共同体构建机制

我国政府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与缅甸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发展,注重底线思维和顶层设计、协调好整体与局部、处理好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主次矛盾,充分利用中国独特的资源和地域优势,形成有效的区域、次区域融合机制,加强整合中缅战略布局,将政策、交通、贸易和民心紧紧联系在一起,落实亲诚惠容的理念,推进中缅关系向民主化和合作化方向发展。

第一,加大对缅援助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不干涉缅甸内政的基础上,处理好“政府-政府”和“政府-民间”这两对援助关系,将一些惠民项目(科教文卫、交通线,基础建设等)投入当地,构建双方资金融通新渠道,例如,引导国内有市场前景的组织(NGO、NPO等)入缅甸投资建设,形成互利互惠格局。通过对缅援助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当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联系,让缅甸政府、民众看到中国政府与企业的诚意,增强互信与合作,为中国企业创造稳定和谐的投资环境。

第二,加快建立并完善中缅双边贸易安全投资机制。中国政府应发挥、整合一些极具优势的合作组织(CAFTA、GMS、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通过外交与缅对话、协商,以贸易促进贸易、以政治交流促进贸易、以企业沟通拉动双边贸易、以港口和边境为依托开放贸易。逐步形成贸易辐射带和辐射中心,形成富有活力、安全的贸易圈,中缅双方共同构建安全投资贸易机制。同时积极推进“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协调并维护好海陆空航道,构筑安全的区域间交通枢纽。同时,中缅两国政府要积极巩固和维护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搭建安全、和平、有效的长期合作投资机制。

3.2 社会层面:命运共同体融合机制

在缅甸境内,社会各阶层、各派别之间利益冲突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势力强大,部分地区政局动荡,骚乱与暴力事件不断。因此,要进一步争取缅甸社会民众的支持,中方应转变传统的投资模式和兼顾当地民众的利益。同时,积极设置中缅友好交流基金,通过该基金进一步资助我国民间组织到缅甸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援助缅甸民间组织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外交,进行学术交流、民间互访、媒体交流。从而不断增强两国间、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协调各方利益,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交往贸易环境。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为命运共同体注入无限动力。

3.3 企业层面:命运共同体参与机制

加强我国企业在缅甸投资的有序化与合理规划,构建企业投资缅甸政治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注重企业投资方式、发展目标、经营本土化等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要立足于本企业投资现状,转变和创新经营本土化战略,树立风险管控应对机制。企业要管控好“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的风险应对机制。在企业投资整个过程中,要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做出预设和评估,特别在政治体制、经济环境、法律文化等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权衡,针对各类风险类型及时做出合理判断,评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效益性,全面掌握项目所产生的政治敏感性、民众的关注度,结合国内外市场运作情况和需求水平,便于优化评测方案和策略应对。建立健全全面的风险衔接和应对机制,注重投资环境,规范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4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分析和判断全球化进程,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加强对“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典型区域示范,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缅两国政府、企业和人民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