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安妮
(厦门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
在城市外来工子女目前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课外教育形式应运而生——“校外(课外)辅导站”。目前学界并没有对于校外辅导的确切定义,笔者根据可参考的全国多地开办的校外辅导站,定义其为“由学校、社区或政府主办,流入地政府和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以自愿参加的形式招募学生或者由志愿者劝进的,进行生活照顾、课业辅导、思想教育、游戏娱乐和心理疏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力资本的培养的校外教育形式”。
以灵秀中心小学为例,中心小学的“课外辅导站”也有两年的创办经验,与别的大部分辅导站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介入,并且主要面对的是学校里的外来工子女。灵秀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站”在创办之初,获得了外来工子女们的喜爱与欢迎,80%的外来工子女表示很喜欢校外辅导站并且希望持续参加。校外辅导之初只是对课业进行额外辅导、德育教育会、些许的兴趣课程诸如下棋、舞蹈等,一年之内对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一些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访谈资料发现许多外来工子女在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自尊和幸福感等因素上有正向的提升,但是经过笔者统计,仍然比本地学生在某些方面要弱一些,比如情绪问题,农民工子女都明显比当地学生情绪问题多,而且差异极其显著,情绪调控能力也较差,农民工子女的不良行为也比本地学生要多,社交方面的问题比本地学生要多。
我们希望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来了解社会工作对学校“校外辅导站”的介入是否更能帮助外来工子女实现良好的心理发展,减少问题行为的比例,提升自尊水平和他们获取的社会支持度,应当怎样更好地介入等等。
(1)外来工的学余生活失监、失管、失教,心理发展状况堪忧。随经济社会发展,外来务工者大批涌入东南沿海各城市,举家迁移是他们的流动特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是新型特殊群体,或称城市“第二代移民”。虽然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得以大程度授予,他们的学余生活却令人担忧。他们的失范行为要高于其他非流动学生,还具体总结出如心态浮躁、生活无规律、性格孤僻、心理承受力低等问题。
在对三类城市:包括A类北京、上海、广州;B类杭州、无锡、成都;C类郑州、顺德、义乌、沈阳等12个城市的外来工子女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不如当地学生。
(2)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提升之后,学余教育的充分与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外来工子女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以往的研究显示,家庭贫困发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对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发展的破坏就越大。农民工收入低,主要依靠体力来赚取生活费,严重制约着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研究发现,农民工家庭文化及其贫乏,家庭中根本没有供孩子活动的空间、必要的文化氛围和设施,有的家中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课外书籍。家长文化程度低下、家庭文化贫乏、家庭条件艰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因素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当然,外来工是有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投入的意愿,比如以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观念在现今外来工身上已悄然减弱,在调查中,在厦门的农民工的学龄子女男女各占半,无论是男孩女孩,他们都愿意进行教育投资,这反映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的重视。
(3)校外辅导站在多地开办,旨在协助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成长,但普遍缺乏专业性。在义务教育入学公平得到很好的解决的今天,外来工子女课外教育问题更多地得到关注,特别是因为学余生活的不被关注和放任,外来工子女由此产生的心理发展差于本地学生的情况,逐渐成为大家关注并努力要解决的问题。东部许多城市出现的“校外辅导站”开办得如火如荼,一些情况大致如下——在福建省石狮,校外的160天,社会教育无疑成为主体,他们走出校园便处于“失监、失管、失教”状态?30家校外辅导站在学校、家庭之间搭建起“大手牵小手”的“老少乐园”,成为中小学生校外的“加油站”。一些在校生,几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是在“加油站”度过。5月5日上午,20多个学生,来到蚶江厝仔警务室校外辅导站,有一个女学生丫丫(化名)则是由民警接送到站内。站内的辅导老师,来自闽南理工学院志愿者协会。“每周六和周日,我们都会组织两组志愿者,一组到该处,另一组到洪窟警务室校外辅导站。”该协会会长陈如告诉记者,参与辅导的志愿者在变,但对于丫丫的辅导,从来都是“一对一”。各种组织方式、各类实施形式的校外辅导站纷纷出现,辅导站内容有多种形式的,生活照顾、课业辅导、思想教育、游戏娱乐和心理疏导,但辅导人员主要也是社区离退休老师、在校的老师、高等院校的学生等志愿者,没有固定的组织和专业性。有的校外辅导站甚至成为课后作业辅导站,不科学性由此可见。
(4)专业的干预能让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发展得到更好的调整。在针对外来工子女情绪发展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外来工子女的情绪问题较多,危害较大。归因有来自入学的不公,父母在城市生活拮据带给他们的压力、在校期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社区的隔离等等。在“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一文中,笔者通过对上海市小学生的不良情绪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外来工子女的不良情绪总体状况多于本地学生,他采用了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发现后测结果优于前测结果:专业干预后实验班在孤独和不良情绪的总分上都有所下降。这说明对实验班进行的干预的确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笔者采用的是专业心理学的方法对外来工子女的情绪问题(心理发展维度之一)进行调解,确实收效较好,至少在测量上面都更直观准确地反映了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变化发展。
(5)社会工作对“校外辅导站”的介入不仅是方法和理念上的协助,更能有桥梁的作用。洪雁、方爱清的《城市社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期望与社会工作回应》一文,从微观角度分析外来务工子女的受教育期望,是上进的、期待被接纳、受教育设想的矛盾性等等,细致并有新意。在社会工作者的回应方面,该文也提出社工分别在学校、社区、家庭和政策倡导方面的作用,但没有突出社会工作者应努力将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其中的政策倡导、学校社工和社区社会工作都是校外辅导站的社工介入的必要途径,社工必然成为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重要桥梁。
首先,之所以关注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发展,因为它是课外教育充实之后在外来工子女身上的重要表现。心理发展理论是心理分析理论的重要三个部分之一。心理分析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体现为内驱力[drives,本能],有了这类生理需要,就会产生张力,张力给我们提供能量采取行动,以满足需要。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它的特定表现行为。较为著名的理论有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和赖文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那么作为小学生的外来工子女,主要经历——儿童时期:主动性对内疚感时期;儿童晚期:勤奋敢对自卑感时期;青少年期:认同对角色混乱。在这些时期,儿童乐于拓展视野、扩宽活动、还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致力于接受教育和技能发展,对自己能有效开展一些活动很关注,特别关注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等。
所以说,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利度过将极大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顺利完成社会化和形成完善的人格。同时也说明一种丰富、正向、多方支持的教育方式的必要性,光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业授予远远不够,“校外辅导站”确实是有益的选择。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对人力资本观点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次演说成了人力资本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体现在人身上的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或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它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即人力资本是内含于人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在人的素质既定后,人力资本表现为从事工作的总人数以及劳动市场上的工作时间;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资本而获得,因此,人力资本又可以理解成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在本设计中,对外来工子女的课外教育的投入,包括家庭内部承担的,或者“校外辅导站”形式的投入,都可称作是对外来工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生活照顾、课业辅导、思想教育、游戏娱乐和心理疏导等课外教育形式,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外来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顺利发展提供很大帮助,这些帮助可以转化为人的素质的贮存,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能在将来回报于工作、生活、家庭和社会。
那么投资方为谁?从代际转移的角度看,外来工应当是孩子课外教育投资的主体,但是他们的投资取决于他们的意愿以及投资能力。从已有的研究看来,外来工基本上对于子女的课外教育投入的意愿是有的,但是投资能力却不足。从简单的家庭预算模型来解释,Y=C+H1+H2+S。
Y是家里现期总收入,家庭消费C,家庭人力资本投资H2为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适当的家庭储蓄为S,H1是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Y越大,用于消费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就大,如果Y小,又不牺牲家庭的生活水平,那就要缩小H1和H2的量。因此有不少外来工子女会辍学,或主动被动地放弃受教育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外来工能投资孩子课外教育的很少,只有期求来自其他方更多的投入。
就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首先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源自von Bertalanffy(1971)的一般系统理论。这一生物学理论主张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亚系统组成并相应地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由此人也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Hanson(1995)认为系统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应对“整体”而不像别的理论那样只应对人类或社会行为的部分要素。
它把人类成长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社区)看做是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聚焦于情境、个体及两者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人,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如家庭、同龄人群体。宏观系统则指包括文化、社区、政策、组织等等。人的生存环境的这三个系统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由此,可以从生态系统理论得知所有社会系统对外来工子女的影响。所以我们期待其他系统对外来工子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那么谁来主导去寻找资源,社会工作者系统无疑是最佳选择,这表明了社工介入“校外辅导站”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自己不仅是人力资本投资各个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还是一个“桥梁”,联动各个系统对“校外辅导站”人力资本投入,最终促成外来工子女的正向的、顺利的心理发展。这试图在理论上证明社工投入的重要性。
广义上所指的“外来工子女”,是中国国内“流动人口”的一部分。这个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在一些官方文件和研究论文中也称农民工子女,但也有一部分来自小镇或者城市,他们的农民身份和外来人口子女身份对他们的处境有程度不等的影响。本文狭义地指在教育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大量涌入东南沿海各城市公办小学的“流动学生”。但研究对象只取部分石狮市公办小学的“流动学生”,主要以石狮市灵秀中心小学为案例。本研究关注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发展变化。
(1)目前外来工子女的入学权利得到很大程度实现,他们的课外教育问题逐渐被重视起来,因为直接影响到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2)“校外辅导站”作为一种新型的有益于外来工子女课外教育的充实和规范,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形式,也逐渐在成长与壮大,但是校外辅导站的辅导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性、固定性,如果有社工力量的介入,可能会使得“校外辅导站”在助益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发展上有更大的效果。
(3)社工力量不仅是一种专业知识、理念和方法的介入,同时也像一个桥梁,可以连接社区、企业、家庭、学校和政府这各个系统,把各个系统有效整合起来,促使它们有效地沟通与互动,共同为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努力。社工不再是单纯地作用于各个系统,而是把各个系统贯穿起来。社工系统介入校外辅导站,校外辅导站就将各个系统参与到其中,社工可以通过开办一些活动让家长、老师、孩子共同参与,可以鼓励企业主关注员工及其子女。
至于公共价值观系统,是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强有力的,历史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信念,比如“外来工子女应当享有教育公平”这样的价值观。但外来工子女课外生活需要规范与充实这个价值观念仍需要社工作为倡导者,联动其余所有系统,共同建立、强化这个价值观。
(1)定量测试:首先是对外来工子女进行心理发展量表的测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中心校2-6年级的小学生为总体,在校长处取得所有外来工学生的名单,编号。这些学生总共有882名,是三位数码,再在随机数码表的后三位进行挑选,凡小于或等于882的数字就挑选出来,挑选60个数码,然后再进入到学生名单表中去找出对应的小学生,那么这就是我们的样本。根据样本的同质性分出两个小组,分别为30人,一个组为实验小组,一个为对照小组。采取单盲实验,只有笔者知道这是一个实验,而其他人都认为是活动。为了控制实验的预期,我们让实验组和对照组不知道有区分,只是知道自己参加团体活动的时间不同,对照组的团体活动我们将安排在实验结束之后。其次在我们首次测量的样本中,我们将在量表得分较差的两名外来工子女再次进行入户访谈,通过“投入了解”,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导致的原因等,分别展开个案工作。
(2)定性研究:在测试总分最低的两位外来工子女中,取得其家长和孩子本人同意之后,经过允许之后预定时间进行入户访谈。这部分采取个案访谈法(深度访谈),了解孩子们心理发展真实现状、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时对学校老师、社区负责人、外来工雇主(企业)等也采取个案访谈,请他们自由陈述外来工子女学余生活的状况、对辅导站的看法、共同探寻外来工子女心理发展状况的所致原因。将访谈资料收集整理之后,运用扎根的方法,层级归纳,得出具体有用的信息。如果事实表明两个个案确实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发展滞后、不顺利的状况,笔者将探寻原因并设计个案干预方法。
(3)行动研究方法:在本设计中,社工既是研究者也是参与者。我们知道,行动理论中的重要特点——自我参与式研究。即“被试在得知结果之后不但参与对结果的解释,而且自己订立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实施。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应用调查结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提高被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这样,由研究人员的“行动”所引发的变革,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组织内部的人员可以比较客观地分析组织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克服社会、组织的旧有习惯,而使组织系统发生一系列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变革。”因此,笔者在研究中不仅时刻关注介入活动的设计、介入的过程,产生的效果,更能自觉地投入努力,及时调整研究方向,达到较好更真实的研究效果。
(4)相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诸如小组工作、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介入“校外辅导站”,通过对影响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发展的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自尊水平、社会支持水平和日常行为等因子进行干预。希望帮助外来工子女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调控情绪,增强自尊水平和提升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等。
社区工作方面,在中心小学的辅导站中,也会有志愿者、家长的参与,企业主的投入。在前期先进行社区资源的分析、了解社区动力,为“校外辅导站”与社区的融合寻找资源,制定相关计划,进行活动宣传、组织社区居民与外来工子女进行互动,可以以学校为基点,在整合社区资源的过程中,强化社区居民的融合,使得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校外辅导站”,让更多人关心和帮助外来工子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