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黄姝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四川成都 610037)
电化教育是我国早期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我国早期的教育信息化。我国的教育前辈很早就懂得将广播、电影技术应用于教育。梁启超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中国的电化教育实际上是关于电化教育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过程,其发展历史的本质是电化教育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序列化活动。”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肇始于西方引入的视听媒体(尤其是电影)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的今天,分析中国电化教育先驱的学术思想,能更好地为我国信息化教育发展之路提供指引。为此,本文着重选出几位早期对我国电化教育理论发展和实践起重大作用的,在教育领域有特殊贡献的代表,概括他们的电化教育学术思想,总结其历史功能,探究对促进当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人民教育家,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让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他还是一位电化教育专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电化教育学术思想,阐释了工具在教育中的价值。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技术工具在教育中不可或缺。技术工具种类繁多,要打破局限,扩大范围。技术工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根据社会的需要,面向教育对象,支持现代人的培养。技术工具要融入现实生活,在实践中应用,实现知行合一。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不等于读书,书只是生活工具的一种,是要拿来活用的。他反对教育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育实践上大力提倡“活的教育”,呼吁“教学做合一”。另外,对于教师教学,陶行知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技术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1)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型混合式课程,以促进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信息化包括两大要素: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就是代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事业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们继承发展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在今天提出教育信息化的“产学研”相结合,构建实践型混合式课程也是体现了对当下教育的活学活用。
“产学研”代表了生产系统、教育系统和研究系统。这三个本是独立的系统,又要相互融合,交叉、渗透,协同教育,从而产生新的功能。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的复杂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支持,将教育专家、优秀且富有经验的教师与产业部门的技术骨干一起共同组建一支科研团队,开发教育新媒体与信息化资源。通过理论指导,研究课题,开发技术,将科研产品服务于教育,并积极组织与参与信息化技术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推广信息化教育在学校中的应用。产业部门与科研机构共同开发教育媒体技术与资源,各级学校教育单位需要通力配合,将产品服务于教育,发挥整体、互补、创新的功能,共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产业发展。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还应重新审视、变革课程的整合方式,以实践型混合式课程的组合方式进行重组,以思考和解决问题为突破口,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在“线上—线下、虚拟—真实”的混合式课程中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协作学习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实现学生个性的本真发展,培养内在的综合素养。
“产学研”相结合,实践型混合式课程的创建和运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教育,这也是为建立我国终身学习体系而提供的有效保障。
(2)倡导“全人教育”理念,建立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多元文化育人平台,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与修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他非常强调教育的现实功能,关注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和生活本就密不可分,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并从根本上改变生活,并创造美好生活。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应将“全人教育”理念贯穿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全人教育”的概念是由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提出的,是指关注每个人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如今经济的转型化发展,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都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建立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终身教育理念推广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逐步构建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贯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起各类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然而,由于管理、规划及督导、评估机制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参加终身学习人员的主客观条件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制约,导致我国终身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习流于形式,所获得的证书含金量较低。因此,要改善这种现状,我们就应该灵活运用陶行知的电化教育思想指导当今的继续教育网络建设。
1)设置终身学习的行政管理机构,为提升终身学习质量提供行政保障,政策支持。行政管理机构对终身学习质量的管理与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终身学习的制度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专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划以及具体实施标准。建立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各级行政保障制度,促进政策的落实及地方的个性化发展。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共同推动终身学习体制的建立,保障终身学习质量的提升。
2)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多元文化育人平台,建设智慧文化育人环境。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全社会整体力量共同推进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建设,构建各类研究性、开放性的文化课堂,营造优秀文化的育人环境。
目前,各类教育机构主要承担着教育的重要职责,首先需要整合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在发挥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应考虑面向社会开放。从封闭式的管理转变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建设起彰显文化特色、符合学习者认知体验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体育馆等大型社会文化场馆。运用互联网,设计、开发、构建多元文化相融的育人平台,以建立文化教育和宣传基地,促进广大群众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增强学生课内知识与课外文化实践载体的建设,创建智慧文化育人环境,推动全民共同参与到终身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全民的知识文化素养。
3)制定终身学习成果和评价方法,建立健全大数据支持下的终身学习质量的管理评价机制。通过大数据的精准设计与应用,构建一整套“学校—社会—就业”三者互联互通的人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不流失其价值,并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4)充分利用并发挥远程、网络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终身学习质量。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线学习的趋势正不断增长。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教育运动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形态,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网络教育模式。教育也以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新阶段。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趋势。移动设备、社交网络等各种便捷化产品服务,为学习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远程化教育正以现代化、开放化的姿态,进一步拓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并加大对农村以及偏远山区的学习者提供机会和帮助,从而完善全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
(3)通过信息化助推农村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陶行知先生既是人民教育家,自然非常重视农村教育,他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旧时教育是被少数有钱人把它当作私有财产占有。陶行知认为知识要公有,不再私有,要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到的机会。“天下为公”的基础,第一步便是知识为公有。陶行知大力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全民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国人能够“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习总书记也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间的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受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变化和学校的布局影响,区域间的教育信息化指标差距显著,农村和城市、西部和东部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在薄弱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能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为此,我们要运用陶行知的电化教育学术思想构建起操作性、推广性强的乡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贫困地区教育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
1)本着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原则,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工作。农村地区面对各方面都相对薄弱的处境,尽量采取低成本,高性价比的推进策略。保证农村学校有设备可用,有网络可通。在软硬件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学习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方便的信息化产品。在操作终端方面,也应转变投入方式,从强调PC端设备数量、多媒体教室数量等转变为强调移动端设备情况和网络连通使用情况。手机移动端应成为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推进的突破口。移动端的用户界面友好,不会因为使用门槛的原因使设备闲置,用户丢失,同时移动端已经具有良好的社交应用功能,方便将不同的教育群体连通,从互联网上下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应用软件。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常态化应用、跟踪、评价和干预,使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直接过渡到移动时代。
2)以应用为主,提升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质量差距很大,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不足,导致在农村常常是一个老师身兼数课,或者很多课程根本开不了,开不好。而信息技术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能以低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及偏远山区,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确定“以应用为主,通过三通两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建立以县乡为中心,村校为节点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将城市的优质课堂,名师课堂等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的中小学,实现强校带弱校,一校带多校的教育均衡发展。
(4)用互联网思维重塑教育观念,通过智力流动、名师引领,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及信息素养,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在陶行知眼里,“教育是一项永久事业,非目光远大不足以立百年之基;教育又是一种社会事业,非同情普遍,不足以收共济之效”。陶行知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技术工具,让优秀教师带动提升教师整体队伍的强大,以提高教学效果。
1)用互联网思维重塑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服务学习者。“共享、自由、民主、协作和创新”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精神,将互联网思维和行为模式融入教育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服务学习者,将引领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教师是推动信息化教学的中坚力量,在实施数字化教学与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如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的重心已由“知识核心”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师从“学术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变。教师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探索教学优化策略,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服务。
2)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应知道如何获取、存储、加工、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通过培训学习,比如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学校要统一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远程培训项目,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为教师制定各类进修培训计划,并适时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和学习,让教师能学到新理念、新技术。另外,还要鼓励教师在自学中提升自己,通过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开展优秀资源应用、教学活动,在论著发表、成果获奖、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将其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中。
3)通过智力流动、名师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增强教师的团体研究和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能力。智力流动是发展经济学和人力资本领域用来破解封闭的人事管理制度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采取的一种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凸显,智力流动这个概念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学习空间的智力流动,则是在人岗不动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和政策管理机制,突破教师“学校人”的身份限制,将优质师资的智力服务聚合在一个网络空间,供薄弱学校师生共享的一种独特教师流动形式。其实质是打破教师流动、人事关系和工作岗位相互依附的状态,解除了很多流动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满足了“流出”教师和学校的现实要求。
在互联网环境下,选择这些优质师资,组建教学共同体,聚合优质智力资源,为薄弱学校的师生提供切实的智力服务。教师通过互联网与专家、同伴开展合作,持续地交流磋商。通过名师引领,开展名师网络工作室等形式发挥名师在专业上的带头作用,名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加卓越的发展路径,也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给教育薄弱地区,促进区域内教师均衡化发展。
智力流动的更高层次目标就是促进个性化学习空间的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学习者个人通过他人指导与自主学习构建起来的适合个人的学习状态虚拟空间。通过智力流动让薄弱学校的师生在优质学校的带领和帮助下,建立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并能及时作出学习情况评价和调整。
智力流动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机制,资源重组,将优质师资资源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迁移流动,共同促进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
除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早期的电化教育思想家中,陈友松、舒新城、谷剑尘先生等这些电化教育的研究者,也对电化教育,尤其在媒体技术与电影教育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们都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即媒体技术的双重性。
(1)陈友松的电化教育思想与运用。对媒体技术的双重性更是有充分的认识,他指出,技术重在“用它的方术”,要“为特殊学习情境而制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能做十字架,也能做刀剑,决定一个伟大的发明,对于我们的利益,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他强调对媒体技术要善用,“电影的魔力譬如水火,其利害不在它的本身,而在乎它的用途和它的方术”。
(2)舒新城的电化教育思想与运用。他多次强调“电影与广播不过是教育上的工具”。电化教育虽然是“现代教育上的一种必要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只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它们虽有超过其他工具的效能,但在学校教育中绝不能完全代替书本、仪器、标本、图表等,在社会教育中也决不能完全代替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等”。作为教育的工具与手段,电化教育应当以正确的教育观为指导,倘若无正确的观点,可有流于反教育之可能。电化教育的效力无孔不入,人类的意识可以相互沟通;人类的隔膜,可以逐渐消除;大同世界,可以因电化教育的发展而完成。
(3)谷剑尘的电化教育思想与运用。他认为教育电影是工具主义的媒体观。教育电影背负着改造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对于电影媒体与教育的联姻,谷剑尘虽然强调媒体的正面作用,能高效地满足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目的。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相互存在的,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某一作用力占据主流。当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并逐渐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环境时,媒体对教育的反作用力将大于教育对媒体的作用力,这时媒体技术将部分改造教育和文化,甚至引领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学者的学术思想内容很丰富,对当今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尤其是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运用早期学者的电教思想指导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会让教育信息化更加健康发展,会使教育教学更具活力、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