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功勋》:浸润真情实感的“人民美学”创作

时间:2024-05-04

◆余克东 张经武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促使毛泽东的人民美学登台献唱的重要文艺事件”,该讲话科学回答了中国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问题,让高扬“人民性”的“人民美学”得以强调和确认。从此,中国文艺创作有了根本遵循,中国文艺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总书记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文艺“人民性”的价值指向,强调了“人民美学”思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这次讲话不仅继承了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而且回答了现实主义原则与人民性的关系,丰富了“人民美学”的新内涵。即尊重观众,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人民历史、情感、生活,尊重人民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更是“鉴赏家”和“评判者”的事实,将人民置于文艺创作的主体地位,强化真实性创作原则。

电视剧《功勋》便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民美学”的佳作,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人民性和崇高美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为人民英雄立传。该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表现对象,以时代报告剧的方式,依次呈现了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等人民英雄的成长过程。该剧自2021年9月相继登入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视频平台以及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等主流电视频道,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根据东方卫视CSM63城收视统计数据,该剧多次突破收视份额的70%大关,收视率始终保持在2%以上,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回看用户规模蝉联三周黄金时段第一,四频道每集平均综合收视率0.993%,豆瓣评分9.0分,65%以上评分观众给出五星好评,为同期热播剧中口碑最好的电视剧”。《功勋》所表现的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既是共和国的英雄,也是共和国的人民,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不约而同地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福祉奋斗。该电视剧“在单元剧框架下,虽然在稻田、山间、医院、战场、实验室等不同场景中切换,但是主创团队从不背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的创作原则,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积累,努力用精益求精的细节真实、艺术真实打动观众。”自觉承担起了文艺创作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实现了市场与口碑双赢,在新媒体平台上也频频被“震撼”“热血”“有质感”等弹幕刷屏。该剧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人民美学”的成功,这尤其体现在真实性创作原则的弘扬方面。该剧以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民英雄故事为蓝本,以人民共同审美需要为追求,在历史真实、人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等维度努力彰显浸润真情实感的“人民美学”。

一、历史真实:人民生活渐近线

对历史的真实讲述成为《功勋》一剧的重中之重。该剧以八个不同的版块拼盘式架构起人民英雄的成长史,着力突出人民英雄的个人成长史与共和国成长史之间的紧密联系。如何正确还原历史?应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与历史空间两个关键方面,并且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该剧首先在对历史事件的刻画上,既没有粉饰亦没有遮掩,而是将个体的真实经历、现实的真实事件置于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凸显其深刻意义。如《能文能武李延年》将小事件置于大时空,以小见大,真实表现志愿军坚定信念与坚强意志生成的秘诀。李延年部队存在大量由国民党俘虏收编而来的士兵,因部队出了汉奸遭到我党保卫股的怀疑。小安东是李延年三营七连最小的战士,因怕死而沦为逃兵被抓,而且即将被处决。危急时刻,李延年用小安东与二妞的故事让部队重拾了政治信仰,以高超的政治工作方式不仅解除了部队的信任危机,还加强了部队的信仰和政治建设,这也就很好地注解了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无私奉献、保家卫国、不畏强权等抗美援朝精神要旨,以一个小事件阐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大意义,因为小事件小叙事的真,让观众更能自然地认同大意义的真。《无名英雄于敏》中对物质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进行了细腻而真实的刻画,《默默无闻张富清》以张富清的感人故事,对建国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历史还原。苏联撤销对华援助、召回苏联专家的历史大事件在《黄旭华的深潜》中,通过个体化故事得以生动展现。此外,《袁隆平的梦》中的“文革”浩劫、《屠呦呦的礼物》中的严酷阶级斗争等内容既是相关人民英雄个体自身的经历,也是历史时空中的大事件的反映,是一代人的共同历史记忆。以个体真实凸显历史真实,既没有遮遮掩掩也没有避重就轻,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尊重观众,这些正是网络平台《功勋》弹幕中频频出现“有质感”“致敬”“我破防了”等如潮好评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对历史空间的还原上做到了局部细节与宏观整体的真实。该剧在空间上既涉及西北黄土高原、朝鲜半岛战场、湿漉的南方、干燥的北方等广域空间,也涉及黄沙弥漫的氢弹试验场、大洋深处的狭窄潜水艇舱、虽然穷困但烟火气笼罩的小山村等具体场所,对于这两类空间,该剧均能以真实故事与崇高精神贯穿,以独到的视听语言,游刃有余地呈现出真实质感。在《默默无闻张富清》中,故事场景主要设置在湖北恩施来凤县,作为鄂、湘、渝三省交界地带,这里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地貌,在建国初期更是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如何体现来凤县的“穷乡僻壤”?如何还原张富清生活的“艰苦性”?该剧着重从地貌描绘、人文生态、服化道等形式层面进行了再现。为了突出来凤县的山区地貌与闭塞交通,该剧多次用张富清的行走来带出环境,让他身披蓑衣戴着斗笠独自行走于峡谷、荒野、破桥之上,以“青石砖路”“茅草土房”“破败的木板房”等具体意象来完成来凤县“穷乡僻壤”的书写。为了突出张富清所处环境的恶劣和简陋,剧中多次出现“下雨”的天气。一方面,一下大雨,张富清家里就会用不同的盆盆罐罐来接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以此来凸显张家所居环境的破败与简陋。另一方面,“雨”多次出现也隐喻了那段岁月的艰辛与挫折。在服装上面,张富清总是穿着满身补丁的朴素衣服,戴着打着补丁的斗笠,背着沉重的蓑衣,这一切的细节处理无不揭示着峥嵘岁月的艰苦与英雄生活的简朴。当然,这并非戏剧化的处理,而是实实在在对生活的再现,在80年代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于某些老少边穷地区,还可以得到一些模糊的印证。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为了更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空间,不仅对置景与道具精益求精,如长满青苔的路、舂米的石臼与碾房、靛蓝色的中山装,还在镜头语言上表现出真诚的创作态度,如在处理修水渠、修路、凿石头等大型工程表达上,影片不仅安排足够的群演真实参与工程的建设,而且最后均用一个大全景交代工程竣工后的全貌,而不是简单用CG虚拟技术替代呈现。实拍的可信度自然比电脑特技更强,实拍也应和了该剧的现实主义原则和人民美学精神。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观众,建国初期那段艰苦的岁月许多人无法切身体会,“石臼”“碾米”“蓑衣斗笠”等事物早已消逝于我们的视线良久,随着时光的推进,记忆将愈发稀薄。这段影像不失为保存建国初期偏远南方农村最为典型的记忆范本,该剧从人物造型、生活状态、地理地貌、工具农具等方面均极大地贴近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在艺术的表达上兼具纪实属性。历史真实不是空洞的缥缈的记载,它是要通过对生活真实的书写才能完成实实在在的描画。《功勋》对历史真实的再现,其实也是对人民生活真实的再现,而且前者以后者作为基础,两者实现了有机融合。

二、人性真实:平凡中孕育伟大

人物是《功勋》叙事的主体,对人物的真实刻画与呈现是该剧动人感人的关键原因。人物塑造难在对人性的刻画上,因为人性是立体的,英雄也并非完美的。《功勋》最大的特点便在于“摒弃了模式化、脸谱化的传统人物叙事套路,避免了人物形象固有的扁平化,倡导主旋律电视剧人物表达的泛情化,将宏大的内容叙事进行艺术化的打磨,主张以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并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拉近观众心理与榜样形象的距离”,从而迈入人物真实的更高层次——人性真实。

如前所述,在人物真实感的塑造上,我们可以通过造型手段如衣服造型、方言的使用、生活道具的加持实现人物的表面真实,但对人性的真实展现还需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并结合具体的事件去凸显,让人物在伟大中有平凡,在平凡中有伟大。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塑造的英雄中除了李延年,更有小安东、陈衍宗、罗厚财、八班长、王文书等平凡的小人物,他们都是志愿军英雄的代表。小安东是七连最小的战士,面对残酷的战争,害怕死亡,思乡情绪使得他成为一名“逃兵”,这是他平凡的一面,也是普通人本性的体现。但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护得了二妞的周全,却保护不了千千万万的二妞,李延年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本质——保家卫国。由此,在大英雄的影响下,信仰成为平凡走向伟大的催化剂,小安东由逃兵蝶变为和无数志愿军战士一样舍生忘死、不畏牺牲的英雄。由国民党投诚收编而来的战士罗厚财,逞能、贪财、个人英雄主义、酷爱军械,在队伍中存在无组织无纪律的“毛病”,因此招致军队对其政治倾向的怀疑,不可谓之平凡中的平凡,但勇猛好义的他最终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用生命的代价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牺牲在坚守的346.6高地,成为一名战斗英雄。英雄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甚至有时比普通人还要平凡,这就是人性的真相。在“屠呦呦篇”中,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该剧再现了屠呦呦的成长故事,由中药所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变成为人类抗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她心系病患、夜以继日、勤奋工作的背后是对母亲责任的牺牲,她一方面体现出强大的专注力和细心的品质,另一方面是经常走路不看人、不爱搭理人、丢三落四、不苟言笑,表现出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与普通。在《袁隆平的梦》中,袁隆平因政治运动被下放到学校助农实践点——高庙公社凤凰坡大队进行劳动实践和思想改造,驻村住在农户水生家中。水生的老父亲广田叔因为饥饿病倒在床,想吃一碗白米饭成为他临死前最后的愿望,但因为粮食短缺,全村都已经没有了余粮,仅有的两袋大米是生产队换种的筹码。在孝道与集体利益面前,水生看着老父亲饿死也没有动用生产大队的救命粮。这样的情节设计将农民的隐忍、坚强、朴实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稻种改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袁隆平由杂交薯转向杂交水稻研究埋下伏笔。在《屠呦呦的礼物》中,金录奎作为药物安全的“把关人”,以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守药物安全的命脉,即使面前有成熟的动物实验数据,金老还是拒绝了屠呦呦主张青蒿素进入临床应用的请求,这项决定似乎不近人情乃至不甚合理。从人的感性层面,为了早日挽救病人理应同意临床,但从严谨科学的理性上思考,金老的选择又不无道理,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在矛盾冲突中得到丰满呈现。此外,平凡妇女申纪兰、默默无闻张富清、无名英雄于敏等篇章的人物刻画,同样保留了人性的多元与复杂,平凡与伟大交织才构成了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体现出《功勋》创作者对真实人性的精准把握。

三、情感真实:厚植人民情怀

在互联网深度参与文艺实践的当下,文艺传播效果显然已非传统媒体时代的单一线性和迟滞缓慢。今天,得益于各类统计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获取文艺作品的市场与口碑反馈,在弹幕、豆瓣点评、微博、抖音等平台我们可以快速看到对某一文艺作品的反馈。《功勋》自2021年先后登入电视频道与网络视频以来,在各项反馈中有关该剧接受中共情的反馈最多,“泪目”“感动”“我破防了”等评论成为观众共同的感受。该剧为何能赢得观众的普遍共情,说到底就是灌注了“人民美学”。***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上的讲话》中提到“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唯有对人民怀有真挚的情感,厚植人民情怀,文艺创作才会有感染受众的“温度”和“力度”。《功勋》因为“热爱人民”,人民才会以心交心地热爱《功勋》。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怀有真挚情感是中国文艺的命脉。《功勋》的情感真实尤其体现在“人民情怀”的表达上。在《默默无闻张富清》这一篇章中,张富清是一名来自陕西洋县的退伍党员,1955年服从组织安排携妻子孙玉兰来到湖北最落后最偏僻的恩施州来凤县工作。在负责粮管所工作之初,由于人手和设备的限制,粮管所无法满足人民按需供给精米的难题,同时公安大队剿匪任务吃紧也需要三十担精米来解决吃饭问题,张富清没有推脱责任,而是积极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的帮助来解决棘手难题。人民至上是张富清的信条,“我是党员,群众们都看着呢”,张富清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冲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哪里艰苦就往哪里去。几十年间,张富清与人民一起挖水渠、修水库、筑堤坝,为来凤县人民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水源灌溉问题、通电通路问题。他性格温和,总是以乐观的微笑对待人民,但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会给予损害者毫不客气的严厉批评。当看到供销社卖破草鞋给群众时他大声呵斥工作人员“你不要看我的脚,你要看那些到这边来买草鞋的群众的脚”,勒令供销社整改给群众提供一双完整舒适的草鞋。在前往驻村的路上,张富清路过一破旧房屋讨一口水喝,一位家徒四壁的孤寡大娘将仅有的口粮强塞给张富清,虽然默然无语,却深深地表达出大娘对党员干部的爱。当张富清看到门框上“烈属光荣”四个字时,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一个窝窝头所承载的情感。此后张富清将家里从孩子嘴里省下来的两袋大米送给烈属大娘,像对待逝去战友的母亲一样经常来看望大娘帮助其修缮房屋。人民的儿子,英雄的母亲,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张富清的行为却温暖了烈属大娘善良的心,大娘泪眼婆娑,用一杯水表达对党员同志的敬爱与感谢,这一幕让无数观众落泪动容。在张富清即将离开来凤县时人民群众自发带着特产来送别,场面是那么的熟悉而令人感动,而这样的感动在剧中俯拾皆是,这种情感是克制而深沉的,真挚且朴素的,人民情怀不言自明。

情感的真实性还体现在英雄“崇高美”的书写上。在康德看来,“主体为了和平与神圣权利而采取的斗争行动使自己获得了崇高,这种崇高来自于理性的理念,是真正的崇高。”在争取和平和神圣权利的斗争中,在人民利益和权力受到损害和威胁之时,英雄们不顾一切地挺身而出,乃至牺牲了家庭、健康和生命,正是这种崇高的精神让他们从平凡变为伟大。《能文能武李延年》中为了保护千千万万个二妞,保护亲人,保护祖国,战士们以生命为代价,牺牲了个体“早娶媳妇,多生孩子”的梦想而保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默默无闻张富清》中为了不耽误修水渠的工期,主人公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在执行中央精兵简政文件精神时,以高风格让本可以不退出的妻子辞去了供销社工作,拒绝为儿子提供一丁点便利,这是无私奉献的崇高。《无名英雄于敏》中主人公放弃出国的个人梦想,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边忍受流言蜚语和缺席孩子成长的家庭遗憾,一边还要面对条件限制带来的数据演算失败的挫折;《黄旭华的深潜》中黄旭华执着坚守,以身作则;《孙家栋的天路》中孙家栋不怕挫折,永不服输,这些篇章凸显了科研人忠于职守、精益求精、鞠躬尽瘁的崇高。《屠呦呦的礼物》中,为了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屠呦呦专注于抗疟事业,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由于对事业的专注而忽视对家庭的付出,父母来北京探亲,却扑了个空,给女儿买鞋却买了同一只,家庭基本上依靠丈夫来操持。而为了青蒿提取物早日进入临床,屠呦呦半夜查看动物的健康状况,对药性测验时不惜以身试药导致肝中毒,早将生死置之度外;《袁隆平的梦》中袁隆平因水稻育种实验导致皮炎难耐,常以开水瓶塞烫熨止痒;为了找到野生的天然不育稻,多次到海南调研,期间牺牲了自己最为亲密的战友;各种各样的挫折无法阻止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探索,这与屠呦呦抗疟事业一样都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心系苍生的崇高。英雄之所以伟大不是他们有多么聪明,而是他们有满腔赤城之心。打破自私人性的局限,以利他主义精神,让小爱让位于大爱,用坚韧的意志、勤奋以及高尚的情操做出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这种崇高背后正是他们内心深藏的人民情怀以及爱国精神。

结语

《功勋》何以打动人心?观众和网民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地反复讨论,叙事紧凑、人物塑造立体、报告剧的形式创新、浪漫主义情怀等观点是主要代表,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尽管言之有理,但还未触及更深刻的核心原因。如果将此剧比作珠玉的话,那么它的成色毫无疑问属于“人民美学”,“人民美学”即是此剧成功的核心原因。如果将观看此剧的体验比喻为一次饮茶的过程,其中历史真实如同茶汤之色,是表层观感,澄澈明亮,色香俱全;人性真实就如同好茶的口感,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让人沉醉,而最后的茶的回甘则是情感真实带来的精神升华,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人民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文艺的历史传统和未来方向。繁荣中国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性要求和人民美学立场。“人民美学”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教条,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真情实感”就是“人民美学”的内涵之一,正因为人民普遍具有真情实感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人民需要的文艺创作才应将“真情实感”作为体现文艺人民性的核心原则去自觉践行。《功勋》一剧浸润真情实感的创作,它是“人民美学”的生动实践。它的成功实践必将启示更多的优质现实主义创作,在“人民美学”的浇灌下,结出更多中国优秀文艺作品的果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