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庞井君
□ 定位我们自身的文化形态,观照自身,进行中西古今的文化整合,面向未来进行新的文化创造,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以新的文化坐标审视自身。
□ 今天中国的文化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建构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不等同于中国过去的传统文化,需要当代中国人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 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它可以引导物质力量,也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文化自信最后归结于自我创造基础之上形成的自强。
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自信的文化。什么是自信的文化?面对当代世界文化格局的变迁和人类发展前景所面临的挑战,想一想过去,也想一想未来,以社会价值论为理论参照,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视角进行剖析。
直面当下中国人生存的现实和思想状况,注目人类发展最先进的方面,我认为文化自信首先是文化自醒的问题。我们要有非常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非常开阔的文化参照系,高扬文化主体性。面向未来人类发展前景和文化转型进程,要十分清醒地认识“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到哪里去”这样一些根本性的文化命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古今中西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前,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比较自大和封闭的。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人在西方船坚炮利的物质文明和科技力量的冲击下,才逐渐清醒,意识到西方的强大,意识到我们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甚至激烈的批判,自信心一次次地跌落沉沦。当年龚自珍在诗中写到“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己亥杂诗·其四十四》)时,流露出的是对山河破碎、列强虎视眈眈境况的无奈之感。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我意识形成中必然要经过的环节。后来一次次的奋起,正是从跌落到坚硬的谷底开始的。今天在交融激荡的世界文化大格局中,我们看到西方文化还是一个非常强势的文化,对于我们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大,挑战非常激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低估和拒斥,更不能掩耳盗铃、妄自尊大。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的关系,也应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价值定位。人类精神总体结构由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和精神信仰体系三个板块组成。在科学认知体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技术操作体系中,西方文化有一套严密的逻辑结构,首先从概念定义开始,然后进行层层逻辑推演,最后形成一套形式化系统,可检验、可通约、可证实,亦可证伪。这套体系在“轴心时代”就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完全一样。比如说《老子》第一章,只有几十个字,却用了好几个哲学一级概念:首先提出一个“道”,然后提出了“名”“无”“有”,最后归结为“玄”和“妙”,都是一些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却没有给这些概念下定义,而是互释、互证,浑融一体,让人只能用感受去把握,没法进入逻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认知体系具有浓郁的审美艺术特性,“文史哲不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定位我们自身的文化形态,观照自身,进行中西古今的文化整合,面向未来进行新的文化创造,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以新的文化坐标审视自身。
清朝中期以前,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以为自己经验范围之内的时空就是天下总体,后来发现西方不是我们的天下,西方的思维方式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这个时候视野逐渐拓展,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1879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去檀香山看望大哥,坐着英国的轮船,站在甲板上,望着浩瀚的大海,“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今天的情势当然与一百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中西文化竞争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反转。定位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首先要有人类的眼光和视野,有人类的参照系。我们倡导人类的共同价值,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开始有了一种更加自觉的人类价值主体参照系。
第一个是文化的人性参照系。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的内生动力和根本法则是生存和超越。生存基础之上的超越是主体对自身有限性和限制性的超出和扬弃,是人超出自身而又包含自身,向着新的生命层次和境界的跃迁与提升。超越是人类这个物种进化的方向,是个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价值,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尺度和指向。可以说,理解超越是洞悉人类精神活动秘密的一把钥匙。人力图摆脱各种有限性,冲破束缚和限制,解放主体,追求自由、伟大和永恒。从历史进程看,首先人类从自然一体、混沌不分中独立出来,解放出来,实现对自然的超越。这便是人的自然超越。然后是个体从族群和社会中独立出来,个体意识到了自我存在并培育和塑造着自我,与他人和社会分立和联对,独立的、个性的、主体性的生命存在逐渐生成,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人类、个体与自然等社会关系日渐生成、融合、叠加和流变,使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这便是人的社会性超越。最后是个体自我对自我限制和束缚的超越,个体开始形成了成熟的自我意识,自觉地把自身对象化,学会了“认识你自己”,开始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改造、自我建构,并以层层向内解剖的方式,努力探寻人的自然本性、纯净的意识和原初的价值,不断追求生命的自由和解放。可以说,一部人类进化史就是人类主体自我超越史和自我解放史,每一个个体生命史也是个体自我超越的历史。这是理解文化的人性参照系。人性具有自我矛盾性和悖论性,超越无止境。
第二个是历史参照系。人类复杂的生命超越活动不是线性、单向、一维和简单的因果链条。退后看山可见山。你站在喜马拉雅山上,不会感觉到珠峰之高。人对当前事情的不理解多半在于参照系的选择尺度不对。一件事情放在十年看不理解,放在百年看就合情合理,放在千年看就习以为常。从人类更宏阔深远的历史参照系透视,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要有自信,就要有强烈自觉的历史存在感。这个历史不光是中国人的历史,还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历史,甚至是整个人类进化史。鲁迅先生曾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也许把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精神困境放到跨越时空的总体人类主体面前审视,放在大尺度的历史参照系和价值链条上定位,放在世界文化格局大转型的背景下观照和透视,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处在过渡之中,一切都是中间形态,一切都是对未来有效或无效的文化准备,一切都在指向一种审美艺术境界的高级回归。历史参照系的观照要求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现时代文化在历史链条上的定位和价值,包括对过去的承继和向未来延展的可能性。要尽量把未来的价值向度引入到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中。
第三个是宇宙演化参照系。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声言,未来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神人一般的人工智能将取代在此之前的人类形态而统治世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从智人到神人的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比从猿到人的转变还要深刻彻底。像人工智能、高级算法这套东西,直逼宇宙本质和本体,直逼宇宙演化史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阶段的性质和定位。日新月异的“智能科学”正在攻关人类精神活动中的“困难问题”(即hard problem,超越物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式之上的复杂问题)。看起来,自然物质演化和生物进化之外,宇宙信息的进化和人类的自我进化需要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今天的人类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挑战和非常不确定的前景,我们的文化建设肯定不能避开人工智能、虚拟世界、赛博空间、意识科学这些前沿事物。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只有充分地科学地清醒地认识宇宙演化的规律,跟上历史潮流,沿着人类文明大道前进,明确中国文化的价值定位,才可以确定文化的基点、奇点和源点,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王思任有句话:“与公安竟陵不同衣饭,各自饱暖。”(《心月轩稿序》)道理很简单,但是从大文豪口中说出来,感受很贴近和真切。我和你不吃一样的饭,不穿一样的衣,你暖和你的,我暖和我的。其实在世界文化日趋一体化、融合化和同质化的形势下,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一个“怎样自立门户、自成体系”的问题。绵延百年的“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文化进路之争可归于“主体为体、融通中西”。今天中国的文化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建构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不等同于中国过去的传统文化,需要当代中国人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这个体系需要有三个支撑:
首先,必须直面真正的问题,回应时代精神的呼唤。马克思在《莱茵报》第137号刊论《集权问题》中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他还提出,“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真正清晰的问题,必须寻找和捕捉时代精神的最强声音。我们不但要明晰问题的现状,还要判断问题的走向。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有能力把它们上升和转化为理论问题和哲学问题,善于从理论上审视它们,先是解释之,然后是解决之。
其次,必须形成科学独立的理论范式。一种高度自信的文化如果不形成自己科学的、独立的范式,自信也是一种空话和大话。我认为,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应有三个价值维度的追求和建构:一是追求古雅清新,这是文化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容量大、历史长、生命力强,拥有巨大的包容性、融合性和延续性。传统文化和主体塑造给未来中国文化以古雅。其中,“古”是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选择、提纯和升华的结果,而“雅”则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文化品位、一种理想追求。“古雅”说的是继承、传统和自身;“清新”说的则是创造、未来和世界。清新是时代精神和世界文化赋予的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意气风发的想象力,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是一种凝聚着中国人生命体验、生命理想和生命价值的时代精神,是一种拥有未来、走向世界的精神气质。古雅清新,恰如金农之诗境,“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把,始知明月是前身”(《墨梅图》)。二是要自由自然,这是价值内核。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然的存在。自由价值和自然价值是所有文明、所有民族的最高生命理想、文化理想和艺术理想,渗透到人类全部历史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们的实现程度可以作为我们评价社会进步和人生幸福的根本标准。但是,历史地看,人类对自由自然这两种基本价值的追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平衡、不同步的,表现形式也大不一样,中西方文化走过了明显不同的道路。大体上说,在文化核心价值的演进上,西方走的是“自由—自然—自由自然”之路,中国走的是“自然—自由—自由自然”之路。如今,自由自然的价值综合已成了中西方文化发展共同的趋势。三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表达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空间结构和互动原则,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所崇尚的一个基本文化原则。文化的多元异质结构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保持文化的发展、繁荣、竞争和创造,就必须维护“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共存格局。这一点对全人类如此,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如此,对每一个个体仍然是如此。随着世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文化科技化进程的加快,个体跨族群、跨地域、跨时空学习和接受文化的条件越来越便捷,个体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文化的主体日益由原来的国家、民族、群体向个体演进,由文化精英向普通民众演进。以网络为基本模式的传播格局的出现,为个体文化的创造、传播和消费创设了越来越广阔的平台、渠道和空间。每个人的自由个性日益在文化上得到充分的实现。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格局下,“和而不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将更加深远和广阔。可以说,和而不同、和而相通、和而相融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生态建构的基本原则。
最后,必须形成强大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涉及到构建,也涉及到传播,是传播和构建的结合,但内核一定是问题和范式。处在一个多重维度叠加,新旧价值交错转型,但又充满无限生机的时代,我们的文化话语体系的营造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做到学者、作者、读者“三者统一”,学术、艺术、技术“三术融合”。二是要充分学习消化已有的理论资源,让我们的理论思维往人类精神最深处走,构建坚实深刻的理论框架。对于西方理论应该辩证地看,一方面不能机械对待,觉得西方什么都高明;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在一些方面西方学术研究走在我们的前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是要注重话语风格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在现时代也是有独特优势的,可以与西方文化话语体系形成互补,而不是相互对立和取代。在全球化时代撇开了传统和外部世界,想自创一套话语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四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正视视听文化所生成的一种新语言形态和表达方式。互联网和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必将催生全新的文化符号、传播媒介和艺术语言,新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也随之产生。今天我们正处于人类文化大变革的前夜,能够看到并面对以上问题,需要拥有清醒的文化判断和审思。当我们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建立了坚实的思想体系,对未来充满期望的时候,才能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它可以引导物质力量,也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文化自信最后归结于自我创造基础之上形成的自强。在全球化、高科技、互联网、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等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着一场新的精神解放运动。文化的自强涉及到人类精神结构中的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和精神信仰体系三个板块。从个体生命结构看,科学认知体系的目的在于对现实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改造,物质价值是其核心。审美艺术以感受的呈现和感受制作的方式让人回归到万物一体的状态,精神价值是其核心。精神信仰主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为灵魂的皈依提供支撑。科学、审美和信仰各司其职,构建了完整无限的生命价值链条和人类精神价值体系。
科学认知体系要解决真假对错的问题。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大力吸收西方科学认知体系,重塑中华民族整体精神结构。举目四望,环顾周身,自从赛先生(Science)来东土,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无不渗透和呈现着西方科技文明的成果,由此对中华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面向未来,中国文化只有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把握人类发展最先进的方面,大胆吸收借鉴、创造转化,形成更强有力的科学认知体系,才能在世界上享有尊严,具备强大竞争力。
审美艺术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和文化活动相比,审美艺术活动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精神特性。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从而获得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值感、神秘感、解放感和幸福感。审美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机制和路径,构造、推动并引导着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生成、变迁和发展。中西一些大思想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审美艺术性。我们是诗的国度、文学的国度、审美的国度。中华美学内涵博大丰厚,意蕴高远神妙,别具风味。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如何面向未来和世界新的形势和挑战,重新认识和把握传统审美艺术的本质,有效发掘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便成了一个重要时代文化的命题。
信仰源于有限的人生对无限存在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寄托,是人类精神领域当中有别于科学认知,有别于审美艺术之外的另外一个非常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领域。它直指世界本体和人类未知的存在,具有深刻的、永恒的精神魅力。如果说科学认知是“认识即存在”,审美艺术是“感受即存在”,精神信仰则是“需要即存在”。信仰的特性在于指向神秘,它存在于科学探索的脚步之外,艺术的目光之前,源于人内心最深处的需要。科学和艺术不断从这种神秘存在中获得精神滋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神秘是我们能够体验的最美丽的事。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与所有科学的源头。对这样的情感感到陌生,且不愿驻足惊叹,也不愿去全神贯注地敬畏,这样的人就好像是死了:他的眼睛是闭着的。”
近代以来,科学认知体系突飞猛进,势不可挡,由此衍生和物化的技术系统、工具系统、管理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交往系统日益主导了整个社会格局和历史走向。精神信仰体系和审美艺术体系则越来越被其边缘化或同化。科学认知体系的充分发育和野蛮生长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对人类精神结构所造成的变形、扭曲、破残、异化已日趋明显,令思想家和有识之士对人类命运产生深深的担忧甚至悲观失望。
单单靠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力量难以构建出绵延的价值链条和高远的意义场境。纯粹的科技理性不能叫人们发现本真,回归本源,触摸本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文化自信也必须在深远广大的层面进行新的开拓与建构。我认为,人类的本体性、终极性和轴心性价值,其实就在“自由自然”这四个字上,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源点和价值轴心,中国文化的整个系统结构是围着“自然”价值展开的,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化育,无处用心,这与西方以“自由”为内核、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目的的思想体系形成明确分野。以自然价值为内核的天地境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人类未来学价值。如果能够加以现代性的改造,与现代文明接轨,与人们的时代精神渴望和心灵需求相呼应,就一定能在未来人类精神体系建构中发挥独特作用。
如果这三方面我们都取得了长远的进展,我们有信心在文化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西方的强势文化抗衡。人类现代文化体系处于重构时期,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中华民族极有可能为未来人类文化价值体系重构贡献中华民族的力量、智慧和选择方案。同时,强大的文化不能停留在精神思想和文化自身的层面,还应该进入实践领域,进入物质层面。总之,我们的文化只有做到自醒自主,最后实现了自强,才可以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注释:
[1]孙中山:《复翟理斯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1890~1911)》,广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页。
[2]鲁迅:《鲁迅全集》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3][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 289-290页,203页。
[5]【美】戈登·诺克斯:《艺术、科学与大数据》,汪芸译,《装饰》,2016年第 1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