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亚如
本书源自作者在国家大剧院所做的“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系列讲座。作者以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为读者讲述了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的故事。每讲从一幅或一组世界名画入手,深入解读画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背后的动人故事及艺术品赏细节,然后引出与画作相关的著名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带领读者走进音乐与绘画奇妙的对话和探索之域。
“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凝固的音乐。”绘画与音乐各有一片独立的领地,然而这两种看似迥异的艺术范畴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联。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我的思想中总有一幅画,并且按照这幅画去工作。”法国浪漫画派大师德拉克罗瓦则在日记中写道:“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像音符一样组合着……”音乐评论家陈立的新作《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就是带领读者走进绘画与音乐的奇妙探索之域的作品,作为责任编辑,我有幸见证了它的诞生。
与才情并重的陈立因书结缘
和陈立的相识,源于2020年他在我社出版的《陈立讲西方古典音乐》一书。这部书稿一开始是由我的一位同事负责,后因其工作调动,因缘际会之下由我接手书稿收尾事宜。在这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陈立一直在新西兰,因疫情缘故,第一次与他相见迁延到了2021年3月份,那时书已经出版近半年了。
此前,我和他的沟通主要通过微信或邮件,陈立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总是洋溢着温暖和热情,长长的文字里夹杂着很多笑脸和鲜花的表情,让人想起冬日里和煦的暖阳,而第一次的拜会更令我印象深刻。
陈立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浸润在音乐中,作为名声赫赫的音乐评论家,他曾在国内外采访过百余位国际音乐大师,并多次赴国外担任国际大型音乐会的现场转播主持人。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音乐的浸养中。我在文字里已经深切感受了陈立的满腔热忱、谦和平易,甫一见面,果然文如其人。他非常健谈,一缓我初次拜见大师的紧张,提到和音乐相关的话题时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神采飞扬,侃侃而谈。
而且,陈立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他的讲述中,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大师仿佛成了跨越时空的朋友,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在国外的一些音乐见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述到访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看到游人都在斜塔下拍着各式各样的照片以至于流连忘返时,他感到实在可惜。因为除斜塔之外,那里有太多文化历史可供追寻,比如就在比萨斜塔旁有一座洗礼堂,那里的回声效果出尘绝伦,难以比拟。陈老师边说边和我们演示回声效果——“咚……咚……”,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就站在礼堂里,感受着迷人动听的音响在耳际回荡。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会面中,陈立在谈笑风生间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举手投足间所散发出的大师风度,令我深深折服。
随“艺术导游”踏入国家大剧院讲堂
再见陈立便是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的讲堂里,他是国家大剧院的老朋友,2007年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第一场音乐讲座便由其拉开序幕。2021年陈立刚一回国,便受邀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品牌“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开讲,于是便有了持续一整年的“画布上的声音”系列讲座。
这个系列讲座的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经常一开票便售罄,很多听众谓之“一票难求”。我很荣幸能够得到赠票,多次亲临讲座现场。讲座开始的时间是周末下午两点半,往往两点左右就有不少人在艺术资料中心的门口排队。在长长的队伍里,很多都是场场亲临的“老面孔”,有不少头发业已花白的老人,也有七八岁的小朋友。
我第一次去听这个系列讲座时,主题之一是“缇士拜恩《歌德在罗马坎帕尼亚》”。听完后,我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主题的巧思与内容的丰富都让我惊讶。讲座由德国著名画家缇士拜恩所绘、歌德最著名的肖像画《歌德在罗马坎帕尼亚》讲起,继而讲到歌德的著名戏剧《艾格蒙特》,再由此引出“画布上的声音”——贝多芬著名的《艾格蒙特》配乐;伴随着精心选取的经典音乐段落和轻松从容的导赏,又自然关联到艺术背后的动人往事——歌德与贝多芬两位文艺巨匠的伟大相识、交往与不欢而散。在娓娓道来的讲述里,陈立宛若一位“艺术导游”,带听众轻松愉悦地漫步在艺术的美景中。这片美景不仅由绘画与音乐构成,还在二者间宕开了一片新天地,文学、历史、神话、人性等内容信手拈来,“游客”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在美好的周末午后时光,走进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艺术盛宴。
每次讲座结束都伴随着经久不息的掌声,既是为这洋洋大观、丰富多姿的讲座内容,也是为陈立所做的精心准备。在和陈立及其夫人的交谈里,我了解到他在每次讲座前都会花费巨大的精力进行准备,不仅为讲座搜寻了众多难得的精美图片,更会千挑万选出他所认为的最好的音乐段落版本,亦逐字写出全部的演讲稿,反复润色,常常在书桌前一坐便是好几个小时,有时竟至头晕目眩。宗白华曾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我想,陈立在音乐世界里,在进行艺术文化传播之时,也常常心无挂碍地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任艺术之美透入内心,光明莹洁。
画布里流淌出的澄澈之音
我们部门的领导、教育出版中心周雁翎主任也在那次讲座的现场,同样深受感染,讲座一结束,周雁翎便向陈立约稿,拟将讲座内容结集出版。陈立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促成了他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第二次合作。
而当成稿交到我手里时,我打开文件夹一看,竟然有1.6G,里面有“沉甸甸”的近1000张图片,还附有详细的版式设计建议。我一边感叹陈立搜集资料的勤力和用心,一边也颇为忐忑,作为责任编辑,打磨作品、为作品尽可能增加附加值可谓责无旁贷,这样一部图文并茂、音画交融的书稿,我该怎样将它更好地呈现给读者呢?
在整个编辑的过程中,我都怀着一种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如品美酒、如琢美玉。书稿的原副标题是“音乐与绘画的合聚”,对此我思索再三,“合聚”虽明确典雅,可读起来略有些拗口,不若“世界名画与名曲”单刀直入、清晰简明。书稿每章原标题为“画家+画名”,每讲的内容同讲座一样一气呵成,但作为书稿,可以在呈现形式上更丰富灵活些。相对于文字的篇幅,图片数量也须“忍痛”压缩,留下与文字最契合、最相得益彰的精华之作。在将一些想法同陈立沟通后,他非常支持,给了我很高的自由度和完全的信任。这份尊重难能可贵,也让我更有信心将这本书打磨得更为出色。
与此同时,在陈立的牵线下,《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也促成了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的合作。国家大剧院将这部作品的出版列为建院15周年院庆活动之一,为了赶上院庆的时间节点,我不得不加快了编辑的进度。有意思的是,这也使得整个编辑的过程变成了一场和陈立的即时“对话”:经常是我改完一章,马上将样稿及一些疑问发给他;他也片刻不误,常常在当天或第二天便将反馈意见发回给我。书中所涉细节众多,如艺术品年代、馆藏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等等,为确保准确,拿不准的我就会请陈立复核。他也不辞辛劳,交叉查阅各种权威文献,甚至多次连夜请海外的亲友协助查核及寻找补充资料。我每每为陈立的一丝不苟和热情投入而感佩:画布里流出了奇妙的乐音,更流出了一位艺术大家澄澈的心灵之音。
这样的一来一往也经常碰撞出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雅克-路易·大卫描绘拿破仑的名作《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画面中拿破仑的坐骑是经过艺术家美化的高头大马。而从另一位画家保罗·德拉罗什所画、描绘真实的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历史画作中,可以看到其坐骑并非骏马。书稿中一开始写的是骡子,后经陈立考证,保罗·德拉罗什画作中似应为驴而非骡。陈老师在反馈意见里,還幽默地附了几张驴和骡子的卡通画及照片加以说明,让埋头书稿中的我一时忍俊不禁。
经过几轮审稿,书稿逐渐成形。无论是精心拟定的章节标题和版式设计,还是内文调整及润色,陈立都赞不绝口;再配上陈立的工作室提供的音频二维码,最终形成了“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面貌,我也终于舒了一口气。更为有幸的是,书稿还得到了国家大剧院王宁院长的肯定,并为这本书亲自撰写了序言。
关于封面的另一个巧合是,在进行了多轮设计之后,最终选取了缇士拜恩的《歌德在罗马坎帕尼亚》作为主画面,这恰好是我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聆听陈立讲座的主题。作为德国文艺巨匠的歌德,其文学作品及相关的绘画、音乐作品在书中多次作为主角出现,而画面中所体现的古典艺术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也和本书的格调颇为契合。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成就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而一部好书也将带领大家走进艺术家所构造的大美境界。”我很荣幸可以成为这部书稿的责任编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更多读者以艺术和心灵的滋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