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故宫营建六百年》
晋宏逵 著/中华书局/2020.10/78.00 元
晋宏逵
古建筑学家,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
本书从建筑学与建筑文化的角度,讲述了元明清北京城市规划的要点与中轴线的形成,故宫布局与空间艺术的特色,介绍了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后简述了故宫建筑如何能够完整地延续到今天,以及如何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对故宫进行长期保护。
明代把京城和外城的居民区分为36 个坊,内城28 坊,外城8 坊。从东西长安街往北的24 坊,街巷延续了元大都的格局,保持了大街、小街、火巷、胡同的级差和棋盘格式构图。尤其在大小街交叉形成的矩形地块内,采用东西向成排的胡同安置住宅,结合住宅的四合院形式,形成了“北京特色”。如果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观察,四合院的群体规模、单层的建筑高度、灰瓦白墙的色彩、成排布置的秩序、居民从胡同进入大街和市场的便利交通,无不展示着古代“宜居”的设计智慧。同时,方圆数十里的平房又衬托出宫城的雄伟与威严、城池的壮阔与气魄。内城的商业繁华街区也与元大都有继承关系,比如万岁山之北的鼓楼前,东安门外的灯市街,西安门外的大市街,都城隍庙庙会等。
东西长安街以南的内城四坊所在地在永乐拓展南城以前是元大都城南墙三门的关厢,有一些商业活动。比如《析津志》记载,顺承门城南街边、文明门外市桥和丽正门西都有穷汉市。按现代人理解,可能是旧货市场,或者是“夕市”。文明门外还有鱼市、猪市,顺承门外有果市和柴炭市集。经过百余年发展,这些区域也应该是有居民的,并自发地形成了街巷的雏形。拓展之后,文明门街向南延长为崇文门里街,顺承门街南延为宣武门里街。沿原丽正门东西城墙,在东长安门左建设东长安街,与崇文门里街相交,建单牌楼;在西长安门右建设西长安街,与宣武门里街相交,也建单牌楼,至今这两处地名仍叫“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在正阳门北棋盘街的两侧建设了一条长巷,向东叫东交民巷,向西叫西交民巷,作为标志,还建了两座遥遥相对的牌坊,东名文德坊,西名武功坊。本区域其余街巷似乎缺乏系统的规划。
外城八坊地段的情况与上述四坊十分相似,嘉靖增建外城时,正阳、崇文和宣武三个关厢地区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史,有一些自发的道路,也有从正阳门向西通往琉璃厂、黑窑厂,向东通往神木厂的比较宽的道路。经过规划的大路中央有正阳门大街,直达永定门;东有崇文门大街,西有宣武门大街,但两条街的长度都只有1000 米左右。广宁门大街与正阳门大街相交,但是往东到广渠门变得曲折而狭窄。外城南部的中间天坛、山川坛占据了很大面积,东西两部相当空旷,又多为湿地,街巷比较凌乱。
清代对北京街巷布局和功能最大的改变有三点。第一,开放了皇城。“皇城之内,前明悉为禁地,民间不得出入。我朝建极宅中,四聪悉达,东安、西安、地安三门以内,紫禁城以外,牵车列阓,集止齐民。稽之古昔,前朝后市,规制允符。”(《日下旧闻考》卷三九)大片原明代内官衙署作坊占地被分解为小巷胡同。第二,在北京内城分区域安置八旗军伍,汉族居民迁居外城。清代八旗贵族封王制度与明代藩封不同,王府都建在北京城内。所以在民居建筑群内出现了一大批亲王、郡王、贝勒等府邸,占地往往跨数条胡同,在皇宫建筑和民居建筑的两极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等级。第三,永乐迁都以后,会试要在北京举行,每三年一次。届时天下赶考的举人约有数千,他们的食宿成了大问题。于是各省、州以及较发达的县的官宦乡绅自发集资在北京购置地产,建设同乡会馆,专供本地举子赶考时居住。清代规定汉族人只能居住在外城之后,同乡会馆也随之集中于外城。据调查,1949 年时北京有会馆三百九十一所,绝大部分在外城,这也促进了外城地区文化和娱乐产业的繁荣。(胡春焕等《北京的会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年)
明北京利用的水源主要是西山玉泉山诸泉,汇集到西湖景,沿金元故道,从德胜门北水关入城,汇为积水潭,从新开挖的水渠引向东南,注入什刹海(元代积水潭),分别向东和南流去。向东一脉,即元通惠河故道,向南注入内城南护城河。宣德七年皇城东扩,河道圈入禁区,其南段改称玉河。什刹海南流也分两支,一支入太液池,从南海日知阁闸流向东,经社稷坛西墙南流,再折向承天门前,为外金水河,东流入玉河;另一支沿西苑东墙南流,经万岁山西墙,流入宫城筒子河,成内金水河,从宫城东南出城后注入外金水河。
清代的城市和宫城用水系统与明代相同。在开辟水源方面,乾隆十四年起疏浚和扩展昆明湖(明西湖景),作为北京的大型蓄水库。为了扩充外城和京城护城河的水量,还引来了玉渊潭和莲花池的水,它们都是金代开发过的水源。另外,北京地区的市民饮用水,在金、元、明、清都是依靠井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