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李白的华不注诗

时间:2024-05-04

“济南故事·第二辑”

赵燕姣 侯环 等著

济南出版社/2021.7/615.00 元

赵燕姣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等。已出版专著《博物馆里的中国:揭秘消逝的文明》。

侯环

济南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济南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著有《鹊华意象的当代意义:济南历史文化与泉水文化研究论稿》《名士临泉》等。

本丛书通过横向上的不同切入点,对济南人文历史遗存进行了纵向的通俗解读,全面而又艺术性地展示了济南独具特色的历史变迁、文化个性、社会发展,为广大读者在文化层面上认识和了解济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渠道和载体,促进了济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济南的山水,尤其是华不注,确实有灵。到了唐代,它又遇到一位大诗人李白。

清代济南府淄川县学者、诗人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说:“济南固多名士,流寓亦盛。如唐之李、杜,宋之苏、黄、晁、曾,无不游览流连。国初,顾亭林、张祖望、阎古古、朱竹垞皆以事久住。学使则前明薛文清、王文成,一代大儒。我朝则施愚山、黄昆圃,一世文宗。以此提倡,人物风雅安得不胜?”

这段话语精辟地概括出济南的一个特征:名士之城,风雅之区。

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又号青莲居士。他一生浪迹山水,游遍祖国名山大川。济南秀丽的湖山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都曾令这位大诗人流连忘返,并给后人留下了赞美济南湖光山色的诸多诗篇。

李白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由湖北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直到乾元二年(759 年)将儿女移往楚地,在山东寄家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山东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如杜甫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诗中说:“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将李白称为“山东李白”,后世有些史书也因此认为李白是山东人,如《旧唐书·李白传》称:“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奉诏入朝,他以为大展宏图的美梦即将实现,但很快发现所谓的奉诏应制只是侍从游宴而已。天宝三年(744 年)春,李白在度过了三年“供奉翰林”的政治生活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就倾心道教,遭受此次政治上的失败后,更激发了他的遁世之心。大约在这年的初夏时节,李白离开长安,并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其后,在归鲁途中,李白来到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入了道士籍。

虽然寄居异乡,但济南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给了这位漂泊的游子巨大的温暖和深深的喜悦,重新唤起了他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他游历过济南的多处名胜,比如泛舟于华不注的鹊山湖时,写下了诗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鹊山湖,旧在济南城北,鹊山湖之南及东,与今大明湖相通,由泺水北流汇集而成。鹊山湖是一个很大的湖泊,也是唐宋时代济南的风景胜地,其东界正是华不注。因湖中多莲花,又称莲子湖。金初,伪齐刘豫开凿小清河,直接导泺水入海,鹊山湖自此后“莽然田壤,不复烟波”,令无数后人扼腕而叹!

李白实不愧诗歌大家,他的这组鹊山湖诗不急不缓,收放有致,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第一首写自己开始以为鹊山很近,哪知湖水浩渺,竟是如此壮观遥远。好在此行不同于当年王子猷拜访戴安道那样刚刚到达就匆匆返回,而是完全可以轻松悠闲地放缓回归的船程。这是在美景之中优游从容、细细品味的享受的、惬意的心态,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觉。在第二首诗中李白精妙地描摹了鹊山湖的风光,湖面宽阔达数十里,鹊山倒映湖中,湖面碧波荡漾,一个“摇”字展现出无尽的情致和韵味。而此时,湖的西边正有明月高悬。在这样的美丽景致中与太守泛舟游览,就好像当年郭林宗与李膺同舟共济。郭、李二人是东汉的士人领袖,据《后汉书·郭林宗传》:“(郭林宗)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惟与李膺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李白在这里正是借郭林宗与李膺的名士风流来形容自己和太守同泛鹊湖的风神潇洒。第三首写的是归程,水往北流而船向南行,交错的运动方式相映成趣。而在行走的船上遥看鹊山,像是鹊山不停地转动着身子在殷勤地送客哩。这收尾来得情深意切,而且挖掘出了大自然和生活中固有的生动情趣。这组诗不仅写出了济南湖山景致之美,而且展示了人的情思之怡悦,境界之旷远,实可谓语短情长,言简意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