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李娜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传统出版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走上了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加快了传统出版行业变革创新的进程,同时也给专业校对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书稿电子化、校对协编软件的开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人工校对是否会被取代?自身的职业危机是否已经来临?面对出版行业内外部因素的双重挤压,出现这样的质疑和困惑并不意外。下面笔者结合校对工作实践,浅要地谈一谈融媒体环境下校对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校对职业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校事出现在距今约2800年的西周时期。“校对”是由“校雠”演变而来的,在历史发展和文化记载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仍然伴随着出版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不管是传统纸媒出版、融媒体出版,还是数字介质出版,出版物的内核始终是内容。为保证和监督出版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严格出版质量管理,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了一系列图书质量管理专项工作,使出版单位更加重视出版物的质量问题,从加强编校队伍建设、明晰编校人员责任等方面,对校对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许。
尽管随着时代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物的生产过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校对客体多样化、校对工具智能化、校对职责丰富化、校对方法综合化等,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削弱校对功能,反而大大强调了校对功能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电子稿件的错误呈现出同音字、形近字、重复键入,以及无意识误操作导致的漏字、歧义等特点,书稿的电子化使校对职能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这就要求校对人员既要善于从字、词以及语法差错中发现问题,又要甄别文稿中异同之外的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技术性错误、导向性错误,以及失衡性错误等。工作中常见的电子稿件错误如下(括号中为错误示范):
同音字:
煅(锻)烧 锻(煅)造 辐(幅)射 直径(经)
形近字:
开采(釆) 洗(冼)煤 烧(浇)结 井(并)筒
其次,校对工具普遍存在报错率高、纠错能力低、专业书籍校对能力弱等缺点,尤其在古籍和科技出版物的校对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例1:低铍铜合金导热率仅为紫铜的一半,导热性较差,浇铸过程中铸锭内外温差比紫铜大,容易产生热裂现象。
“热裂”是专业名词,是指在高温下形成的裂纹,是铸件生产中最常见的铸造缺陷之一。校对软件因“热裂”和大众所熟知的“热烈”是同音词,产生错误提示,而二者意思大相径庭。
例2:选取常规木纹半透底粉,分别在经铬化处理和无铬钝化处理的料头上喷涂不同膜厚的涂层。
校对软件将“经铬”提示改为“经络”,属于断句错误,是严重的断章取义。“铬化处理”是专业名词,是指用铬酸盐溶液与金属作用在其表面生成三价或六价铬化层的过程。
校对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比比皆是,都需要专业的校对人员进行甄别和判断。由此可见,目前的校对工具还不能给予科学全面的校对提示,所以在现阶段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校对并不现实。
再次,随着校对客体的多样化,校对职责也随之变化,向“校是非”转变的同时,校对还有了审读的职责。比如融媒体图书中通过二维码呈现的文字、动画、视频等,都需要校对人员脱离纸质稿件,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审读,不仅要注重文字内容的质量,还要适应动画、视频等动态方式呈现的多元素内容的审读,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协助编辑把握内容质量。
因此,综合校对行业的过去和现在,校对职业都是非常重要并且始终有用武之地的,我们应该树立职业自信,丰富校对在新时代的内涵,将其永续继承和发扬。
时代在不断发展,技术在持续更新,出版业也面临着变革和机遇。若想跟上前进的步伐,就必须武装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校对员。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对校对职业心存敬畏能够最大限度地驱动责任心,这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此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注重心理素养的提升。校对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并且时间紧、任务重,对环境和心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真正做到把心沉淀下来,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常心和匠人之心,才能把校对工作做实、做稳。
校对是一个涉猎学科、内容极其广泛的职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对的专业性、严谨性以及灵活性。根据稿件的专业内容和特点,校对人员要有与之匹配的敏锐性,而这种职业敏锐性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的,并非像外界对于校对的刻板印象那样:“校对就是一种体力活”“校对很简单,机械重复的工作而已”。比如对于科技类稿件中的插图、表格、公式、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等诸多元素,校对人员都需要有基础了解,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或者提出疑问;对于政治性较强的稿件,需要校对人员有极高的政治敏锐性,对国家大政方针、官方规范表述、国家主权、地图等有极高的鉴别力;对于社科类的稿件,则需要校对人员在审美方面具有一定的敏锐性,如整体版式设计,插图的内容是否完整、规范、美观,传达的精神是否积极向上,等等。在相对枯燥繁重的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职业敏锐性是非常重要且难得的,也是新形势下对校对人员的必然要求。
校对素来有“杂家”之称,面对不同专业的稿件以及知识的快速更新,校对人员要持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把学习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哪怕做不到样样精通,但至少能依据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纠错灭错的职责。
校对功能的调整和校对客体的多样化对校对人员的校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对人员需要根据每种客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校对方法,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学习和掌握多种校对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比如折校法、点校法、读校法、通读法等。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时刻钻研比较不同校对方法的特点和不足,探索融合不同校对方法的道路,扬长避短,对症下药。
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校对软件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黑马校对软件、方正智能审校系统等。校对人员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校对工具的发展和更新,善于利用校对软件,并且客观看待校对软件的作用,不能有排斥心理或者完全依赖校对软件的偏颇想法,要在使用过程中分析总结校对软件的优势、不足、适用范围等,同时也要从校对软件等工具提出的问题中反观自身的不足,将人工校对与校对软件有机结合,针对书稿的类别和特点选择校对工具,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将人机结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才是技术发展对校对人员起到的正确鞭策作用。
在时代的浪潮下,出版业经历着巨大变革,逐步进入融媒体和数字化时代,我们作为亲历者,面对机遇和挑战,势必要与出版业一起乘风破浪,共同成长。作为一名职业校对,坚信无论出版业如何发展,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补充,始终肩负着纠错灭错、严守质量防线的职责。因此,我们要持续增强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不忘初心,以质为本,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校对员,与出版同仁共筑图书质量防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