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剖析国学经典,感悟周易智慧

时间:2024-05-04

◆文/李浩强 王婷

本书依今本《周易》卦序展开,对《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做了逐卦逐爻的校勘、注释,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易学研究作品。

《〈周易〉卦爻辞校释》王化平 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2/298.00元

四十多年来,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王家台秦墓“易占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清华简《筮法》和《别卦》等《周易》古本或与《周易》关系密切的古文献陆续出土公布。随着古文字材料数量与日俱增,它们对于古典文献研究的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古文字研究水平迅速提升,重新解读先秦经典文献成为了学术热点。《〈周易〉卦爻辞校释》以20世纪以来的相关学术成果和新发现为基础,全面校勘并系统解读经文。在国家重视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此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异文整理与经文训释相辅相成

《〈周易〉卦爻辞校释》对《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做了逐卦逐爻的校勘、注释,每条卦爻辞之下有“异文”“易传”“释义”三部分。“异文”旨在辨析异文、校勘经文,是“释义”的基础。“释义”重在训释卦爻辞,以训诂为主。“易传”是“释义”的参考。在已经出版的《周易》训释作品中,少有将异文整理与经文训释相结合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简帛材料出土前,虽有大量异文材料,但能为训释经文提供新思路的不多;二是《周易》与一般古籍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训释不仅需要训诂学和文献学的素养,更需要对易学有专门研究。《〈周易〉卦爻辞校释》将异文整理与经文训释相结合,在异文方面收集了传世典籍、简帛文献、汉魏六朝石刻、敦煌遗书中的《周易》异文材料,并且使用了最新刊布的清华简《筮法》和《别卦》的简帛,于卦名理解颇有帮助。与此同时,注意与清人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适当补充。经文文字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为底本,取唐开成石经《周易》通校,分析异文力求简洁,旨在辨析异文间的关系,找出本字或正字,为经文训释提供基础。

训诂与象数相结合

训释《周易》经文不能不用象数,然而历代象数极为繁杂,若不加选择,则易使训释滑入主观。《〈周易〉卦爻辞校释》中对于象数的运用恰到好处,在使用象数时,体现出了三个特点:一是注意将汉易中的象数内容剔除出去,二是注意有节制地使用,三是注意经文内部的证据。在近年出版的《周易》训释作品中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基本不顾象数,主要依赖文字训诂;另一个则是无原则地利用象数,缺乏系统性和历史眼光。比如有学者认为咸卦当为钦卦,或“咸”当读为“缄”,这是没有充分考虑《周易》六十四卦的象数体系而做出的错误判断。又比如很多学者认为无妄卦的卦名当读为“无望”,则是没有考虑到无妄卦的卦象。有学者在释蛊卦九三爻“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时,说“三居震体(三至五),震为男,有‘父’象。此爻刚而不中,与上无应,故小有‘悔’”。事实上,援乾卦九三爻之例可知,九三爻只是刚强略有失当,说“小有悔,无大咎”,与乾九三“厉,无咎”大体相当。这里根本无需互卦、爻应等象数思路。《〈周易〉卦爻辞校释》在解释卦名时参考了卦象,并将《序卦传》附在每卦之下,在解释卦爻辞时,尽可能贴近所在之卦的主旨,有时还参考卦象、爻象。书中还将《彖传》和《象传》也抄录下来方便读者参考。

重视历代训释成果

王化平的《〈周易〉卦爻辞校释》吸收了许多古人和现当代学者的成果,资料性与研究性兼备,是一部颇有特点的古籍整理作品。

首先,此书利用简帛、石刻、传世文献,全面收集了卦爻辞的异文,并做了简练得当的分析。与此前出版的同类作品相比,在资料上更加丰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刻文献中,有许多引《易》资料。此前学者搜集这些资料时,多借鉴古人整理成果,未核对石刻资料和利用最新成果,此书借助《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及相关数据库,全面搜集了这些资料,从中整理出一些异文,更正了时人著述在资料方面的一些错误。

其次,此书颇为关注古文字学界的《周易》研究成果,反映了学术界的最新进展。比如在讨论坤卦的卦名时,引用了季旭昇教授于2019年12月参加李学勤先生纪念会议的文章;讨论剥卦六五爻辞时,引用了邬可晶博士2018年10月参加简帛学会议的论文;在讨论屯卦时,引用了蒋玉斌教授 2018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的文章。

再次,在解释卦爻辞时,大量参考古书古注,注意吸收历代易学成果。虽然卦爻辞文字古奥,象数阐释的空间极大,注释卦爻辞时很容易出现偏颇,但此书始终坚持严谨的学风,辨析异文时注意与易学理论相结合,注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校勘经文时不轻改古书,凡改动必有文献依据;解释卦爻辞时注意卦爻辞和六十四卦内部的逻辑性,不使经义支离破碎。

在古注中融入个人新解

本书在利用新出古文字、古文献材料,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恰当地提出了诸多个人见解。比如书中对“贞”“孚”两个常见字的理解,显然吸收了前人看法中的可取之处,并将个人的创见融合其中。在讨论坤卦卦名的写法时,王化平认为早期写法可分两系,一是“川”“巛”一系,二是王家台秦墓“易占简”、清华简《筮法》以及后世“坤”字三者组成的一系。无论是从文字学角度,还是易学史的角度,这种分法都有一定合理性。在分析咸卦的卦名时,本书认为帛书等作“钦”都是假借,本当作“咸”,依传统解释即可。此观点虽与一些古文字学者的看法不同,但不仅有文献学上的依据,也有易学上的理据,显然是比较可信的。

总体来说,《〈周易〉卦爻辞校释》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易学作品,以精细校勘为基础训释《周易》经文,既能充分吸收新材料、新观点,又能吸收传统易学中的一些优长,补充已经出版的同类作品的不足,并推动《周易》和传统文化的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