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甸:征服更高更多的雪山

时间:2024-05-04

自1936年4月25日开始,红二、六军团从石鼓至巨甸地段陆续渡过了金沙江,进入中甸地区,两军团分别抵达格罗湾和吾竹地区进行休整。在休整中,普遍向部队介绍了藏族地区的情况,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教育,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用实际行动体现中国工农红军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以取得藏族人民的支持,保证顺利通过藏民区,早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同时,要求部队为翻越雪山做好思想上和物资上的准备。

玉龙雪山是横断山中段的一个支脉,海拔5596米,山上空气稀薄,积雪终年不化,并且山高谷深,素有“关山险阻,羊肠百转”之说。红军到滇西北的中甸地区,必须翻越这座雪山,别无他路可走。

中甸地区,位于滇西北,属康藏高原。这里人烟稀少,贫穷落后,当时还是封建农奴制社会。居民主要是藏族,一般都信奉喇嘛教。红军进入康藏高原后,虽然前无强敌堵截,后无重兵追击,但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民族信仰、语言文字、生活习惯等不同,再加上与蒋介石和地方军阀相勾结的土司、领主武装的阻拦,翻越雪山、通过藏民地区,便成为一场特殊的战斗。

29日清晨,红二军团前卫第四师,以第十二团为先头部队,开始向哈巴雪山进军。哈巴雪山,海拔5300多米,山势陡峭险峻,终年积雪,从金沙江峡谷到雪山顶峰,俨然几层天地,从下到上,气候有春夏秋冬四季感觉。这是在全体红军的长征途中所征服的海拔最高的一座雪山,它比夹金山高出1000多米。上山山路达50余公里,下山长达20余公里,是名副其实的“长征之巅”。而且,红二、六军团是在4月底、5月初翻越雪山,相比其他红军部队在6月中旬翻越雪山,山上要寒冷得多,可想而知,环境更为恶劣,困难更为严重。

红四师从格罗湾开始登山,中途曾遇小股藏族反动武装袭击,第十二团政治委员朱辉照在战斗中负伤。击退反动武装后,部队又继续前进,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攀登才翻越了雪山,于30日到达了中甸县城。随后,红二军团直属队和五师、六师,红六军团十六师、十七师、十八师也分别于5月1日、3日先后翻越了哈巴雪山,分别到达中甸县城及其附近地域,以及距中甸县城50里的南坝一带。

当时情景,我们可以从一位亲身经历了这次长征的红二、六军团老战士的回憶中体验出来,这是陕西省宝鸡军分区原顾问谭绍松的回忆记录:

红六师供给部通信班共有8名同志,最小的才14岁,最大的也只不过18岁。谭绍松等战士们虽然年纪小,但是志气大,在动员会上大家一致表示:雪山再高也没有我们的志气高,草地再大也没有我们的决心大!

要出发了,夏绍堂部长特地来到通信班检查着装。战士们列队受检时,个个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打着整齐的裹腿,脚穿一双草鞋,精神抖擞。部长从排头检查到排尾,对每个人从头打量到脚,还特地摸了摸干粮袋装没装满,一再指示行军途中要爱惜每一粒粮食。他检查完之后,站在队列前下达了“报数”的口令,全班从班长开始报“1”,到副班长报完“8”。

夏部长很满意,提高嗓门问:“全班八个阶级兄弟,一起爬过大雪山,有没有信心啊?”

全班异口同声答道:“有!”

“好,那就跟我走!”夏部长把手用力一挥,走在全班的排头。全班向右转,成一路行军纵队跟着他向大雪山进发了。

玉龙山下,系亚热带气候,荆棘丛生。由于太阳很难照射到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土地,所以,长年的落叶、朽木发出阵阵霉腐的气息。部队进入这天然屏障,既隐蔽,又安全。但是,山越爬越高,路越走越窄,云越走越低。大家从云雾之下,爬到云雾之中,再走到云海之上,真有仙女升天的感觉。望下去,滚滚云海把蜿蜒的队伍切成几段。望上去,茫茫雪原,云岭主峰直插青天。

夏部长指着大雪山说:“同志们,困难的时候快到了,让我们用革命精神征服它!”

大家也齐声高呼:“用革命精神征服大雪山!”

话音一落,大家紧了紧腰间的小包袱,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一个紧跟一个朝雪线以上爬去。没有上山前,放眼眺望玉龙山,白雪皑皑的主峰坐落在绿油油的群山之中,怪美的。

然而,当勇士们爬上雪山的时候,料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严寒、雪崩、大风、缺氧等,一起袭来。红军勇士们只穿着草鞋踏着冰冷的终年积雪行军,常常是一脚踩下去,浅的没及脚背,深的没及大腿。冰雪灌进裤腿后,立即被体温融化成雪水顺腿流下又冻成冰凌,将腿、脚磨得鲜血直流。凛冽的寒风,将棉衣一吹就透,大家只得把破绒毯拿出来裹在身上,然而还是边爬边发抖。

经过大风口时,先头部队就有连人带装备被刮下雪坡的,结果连人都没寻见。战士们有几次不是被大风刮倒,就是失足被埋在雪地里。每当这时,夏部长总是把战士一个一个地拉起来,鼓励战士们:“只能攀登,不能停留;只能向前,不能回头!”

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由于氧气不够用,我们每个人的呼吸越来越困难,心都快跳出来了,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闷得脸发肿、头发涨、眼冒金花,每爬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就在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战友高义林在前面走着走着,忽然倒在雪地里。我赶紧上去喊他:“小高,你怎么啦?”

夏部长和全班同志都围了上来,只见他两眼发怔,脸色发青,无力地躺在那里。大家把他扶起来,急忙给他喂水,他不喝。给他喂炒面,他不吃。摸摸他的脉搏,微弱得几乎要停止了。但他用尽全身力气,对大家说:“夏部长,袁班长,小谭,小刘,我不行了,你们走吧!”

此时,夏部长和我们拼命地呼唤着小高的名字,全班抱成一团大哭起来。

一会儿,谭绍松忽然想起了什么,立即擦干眼泪,问夏部长:“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救小高吗?”

战士们期待着夏部长会给我们一个好的回答。夏部长端详着小高,又摸摸他那停止呼吸的胸口,然后摇摇头,告诉我们:“不行了!”

这时,班长袁开怀着对阶级兄弟的深厚感情建议:“夏部长,同志们,我们把小高抬下山去吧!”

夏部长想了想,又摇摇头对大家说:“抬不下去了,就地安葬吧!”

听到就地安葬这句话,大家更加泣不成声。一个好好的战友,几分钟前还和全班战友并肩爬山,立志北上抗日,几分钟后却离开了大家,谁舍得把他一人留在大雪山啊?但是,只凭全班的力量战胜恶劣环境,把小高的遗体抬下去,又谈何容易啊!于是,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选了一条较好的绒毯,将小高的遗体包好,朝着正北的方向,用洁白的雪掩埋好。然后,大家肃立在小高的墓前,脱掉军帽,深深三鞠躬,仿佛都在说:“小高,我们北上了,你跟着我们走吧!”

大家擦干了眼泪,掩埋好同伴的遗体,又踏上前进的征途。在这漫漫的长征路上,又有五位战友先后不幸长眠在大雪山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