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本節课你将掌握
一、社交恐惧的常见表现和类型
二、对于社交恐惧的四个认识误区
三、社交恐惧的判断标准及自测工具
想要摆脱社交恐惧,首先你要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你究竟有没有社交恐惧?你的社交恐惧严重吗?你属于哪种类型的社交恐惧?你有没有相关的认识误区?这节课我们先来澄清这些问题。
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里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这个案例的主人是一个大四的男同学,学习很优秀。临近毕业找工作时,很快就有一家公司通知他面试。他很希望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却没想到在面试时他非常紧张,不仅说话条理不清晰,而且结结巴巴,更不敢正视面试的人。面试结束时,他感觉自己糟透了,完全没能展示出自己的才能,结果他也确实失去了这次机会。
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社交中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紧张焦虑,只是程度不同,害怕的社交场合不同而已。有的人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有的人和异性或权威打交道时会感到紧张,有的人害怕和别人起争执,还有很多朋友跟一两个人交谈能应付,但如果面对的人很多就会不自在,等等。这些情况往往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很多痛苦。
我们常把这些情况称作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很多人认为好像社交恐惧的程度更重一些,但其实我们不会对此做刻意的区分,这里就用社交恐惧代称所有这些对人际交往感到担心、焦虑和恐惧的情况。如果你更喜欢用社交焦虑来代表自己的情况,也可以切换用词。
那么,社交恐惧都有哪些表现和类型呢?
首先,社交恐惧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和紧张恐惧。不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些人会表现为眼神接触不自然,害怕与别人对视,总担心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这里称为“对视恐惧”。有一个叫玲玲的女孩,就是这种情况,她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遇到老师,她有点紧张就没抬头和老师说话。旁边一个同学看到了,对她说: “你不和老师说话,老师一直用眼睛看你呢。”从那之后,玲玲就不敢看那位老师的眼睛。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就连别的老师的眼睛她也不敢看,进而扩展到普通人的眼睛也不敢看。偶尔和别人的目光撞上了,她就会特别紧张,并且认为自己的表情肯定很尴尬,会引起别人的耻笑。所以,在骑车或走路时,她总是低着头。如果你也经常习惯性低头,问问自己是不是也在避免和别人打交道呢?
有时候,即便不和人交谈,只是在别人面前做事,同样会引发有些人的焦虑感。他们觉得好像总有眼睛在关注自己似的,这让自己不能放松下来。最常见的就是害怕当众发言或表演,比如在公司会议上做报告,在聚会上被推出来表演节目,等等。当发言或表演越重要时,他们的害怕就越明显,但是在一两个人面前说话却不会引发他们的害怕。这种情况我们称为“演讲恐惧”。
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况,比如害怕当众吃饭,害怕在公共厕所里方便,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害怕当着别人的面写字,等等。很多人称自己为宅男宅女,其实他们中有一些人是因为在人多的场合里不自在,才选择逃避,宅在家里。
其次,除了强烈的情绪感受,社交恐惧有时候还会伴有身体上的不舒服。
比如,有些人一见人就脸红,因此惴惴不安,害怕自己脸红,这被称为“赤面恐惧”。我曾经咨询过一个来访者,他的父母很严厉,从小就限制他和别的孩子玩,最开始是因为不想让他把衣服弄脏,上学后是因为怕他“学坏”。到了高中,他开始感到不太自在,不管是家里来客人,还是找陌生人问路,或者遇到老师和异性同学,他都感觉很紧张,心慌脸红,严重的时候说话结结巴巴,直冒冷汗。为了不让别人看到他的困窘,他越来越回避和别人交谈。而且,他越想改掉见人就脸红的问题,问题反而越严重,这让他很烦恼。
事实上,这可能只是他主观感觉自己脸部潮热,并没有真的脸红。但因为他内心紧张,所以坚信自己脸红了,而且认为周围的人正在注意他,于是更加局促不安、浑身不自在。
最后,社交恐惧还有一点很折磨人,就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认知。
有些人在社交时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总是忍不住想:“我的表情自然吗,行为得体吗?”而且常常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评价过低,认为“对方肯定不喜欢我说的话”或“他很可能觉得和我聊天挺没意思的”。结果感觉自己疲于应付,完全没有社交的乐趣。
当他们和很在意的人交谈时,这种负面认知可能更明显,比如最常见的情况是在面对权威或异性时。他们在交谈前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在交谈中忍不住一直自我反省,是不是表现得不够好,如果有一些小插曲出现,就会立刻自责,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一次交谈下来,内心演了一出很长的独角戏。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负面认知,肯定能深深体会这种苦恼。这些负面认知不是你主动去想的,而是自动化出现的,像一只只蜜蜂一样不断发出声音干扰你,容不得你忽视,也不受你控制。你要在交谈之际,分出精力去关照它们,没办法不紧张。
此外,有两种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特别说明。一种情况是广泛社交恐惧症,有这种问题的人害怕所有社交场合,不愿意出门,不敢和任何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另一种情况是极度紧张时的惊恐发作,就是说当事人快要晕过去,或者有失去控制的感觉。如果你有这两种情况,建议你到心理医院去就诊。
以上这些就是社交恐惧最常见的表现和类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和类型,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遗憾的是,大家对社交恐惧普遍不够重视,相关的教育和媒体宣传也不多。我在临床中发现,大家很容易产生这样四个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社交恐惧和内向画等号。我们通常会拿羞涩、内敛来为自己不敢社交开脱,这个理由很自然地符合了中国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一直把含蓄、羞涩、内敛、克制看成良好的品质,女子更是以羞涩、内敛为美。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歌女,出场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因此,我们会很自然地把内向当借口,心安理得地逃避社交。内向确实更容易导致社交恐惧,但两者不能等同。这一点在下节关于社交恐惧的原因里,我会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社交恐惧就是自卑。社交恐惧的人,因为自己有社交方面的问题,往往有自卑心理。但自卑只是社交恐惧的一个表现而已。很多人解决了自己社交恐惧的问题,自然就不再自卑了。
第三个误区是把不敢社交当作不喜欢社交。如果你真的偏爱独处,觉得人际交往没意思,但是如果有需要,也完全可以应对,那么你可能只是社交厌倦。但很多有社交恐惧的朋友会拿社交厌倦来作为借口,其实他们内心很渴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如果你属于后面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警惕这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了。只有直面内心的渴望,你才可能有所改变。
第四个误区是觉得只要不去那个让自己感到恐惧的场合就好了。比如,你害怕人多的场合,那你不去这种场合就没事了。是的,只要不接触让你感到恐惧的场合,自己就不会产生恐惧。可是,这样做只会让恐惧一直延续下去,而且会扩大你的恐惧范围。
另外,还有一些人在社交中感到紧张不安,就会给自己贴一个“社交恐惧症”的标签,但其实他们可能并没有达到“症”的程度。
那怎么区分正常的社交恐惧和社交恐惧症呢?有这样三个关键点,如果你都符合,那就要考虑自己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可能性了。
第一,你的社交恐惧反应很强烈,或者时间至少持续了六个月。第二,你总是想办法回避你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否则就要忍受过分的焦虑或痛苦。第三,你的困扰已经严重妨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动。
像前文提到的对视恐惧案例中的玲玲,就可以明确她患上了社交恐惧症。而在面试中过于紧张的男同学,则没有达到“症”的程度。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判断自己的情况,在本节课最后,我分享十道题目来给大家进行自测。你可以找一张纸在旁边记录你的答案。
每道题目都有4个答案可以选择,1代表很少或从不如此,2代表有时如此,3代表经常如此,4代表总是如此。
以下为题目,请在空白处写下你的答案。
1.我害怕在重要的人面前讲话;
2.在别人面前脸红让我很难受;
3.我害怕参加聚会及一些社交活动;
4.我常常回避和我不认识的人交谈;
5.我不愿意被别人议论;
6.我回避任何以我为中心的事情;
7.我害怕当众讲话;
8.我不能在别人的注视下做事;
9.看見陌生人,我就不由自主地发抖、心慌;
10.我梦见和别人交谈时自己出丑的窘样。
请把你的答案直接作为分数相加,计算出总分。如果你的分数在10分到24分,说明你有轻度的社交恐惧,需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果你的分数在25分到35分,说明你已经有中度的社交恐惧,需要尽快调整和咨询;如果你的分数在36分到40分,那么,你的社交恐惧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请你尽快求助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你需要注意的是,不管结果如何,你要以自己的感觉为准。如果你确确实实感觉自己受到社交恐惧的困扰,那么不妨学习一下怎么改变,让自己在社交中更自在。
本节课后作业
请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并且写下你的答案。社交恐惧都给你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你通常是怎么回应的?结果如何?这个作业的意义在于,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在社交恐惧中走不出来,是因为虽然它很痛苦,但躲起来不改变是我们的舒适区。所以我们需要识别自己做了哪些无效的应对,这样才能真正行动起来。
《如何靠自己摆脱强近症》
本书通过帮助读者克服害怕情绪、针对性地解决症状、优化性格,使读者一步步走出强迫症的阴影,靠自己摆脱强迫症,获得美好的生活。
黄爱国
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1 995年起,师从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鲁龙光教授,学习、研究和推广心理疏导疗法,出版多部以强迫症、社交焦虑等为主题的心理疏导疗法专著,举办集体心理疏导班20余期。 “壹心理”强迫症相关课程主讲专家。
《如何靠自己摆脱社交恐惧》
本书运用接纳承诺疗法+森田疗法两种最有效的方法,结合心理突破+行为训练两个方面进行系统训练,聚焦于20余种社交恐惧类型,帮助读者一步步彻底摆脱社交恐惧的困扰,使读者在交往中感到舒服自在,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施承孙
精神科医生,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首批督导师。专职从事心理治疗工作20余年,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以及婚姻家庭问题的处理。著有《心理卫生与咨询》《青春隐私》,译有《走出抑郁》《战胜焦虑》《克服恐慌》等著作。现就职于杭州趣安科技,从事睡眠医学的研究。
《如何靠自己摆脱强近症》
本书通过抑郁急救、抑郁根治等4个板块,从情绪、认知、行为、人际等6个方面,聚焦抑郁的1 5个核心问题,整理出抑郁人群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带领读者一步步彻底摆脱抑郁的困扰。
彭旭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大学,他师从我国当代医学心理学奠基人李心天教授,继承并发展了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悟践心理疗法,著有《悟践疗法》一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