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1.0:当代简史

时间:2024-05-04

[德]安德烈亚斯·罗德

1967年生人,德国美因茨约翰古登堡大学现代史教授。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前往斯图加特大学任教。2005年至美因茨约翰古登堡大学任教,主要关注19—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史。曾于2001—2002年到慕尼黑历史学院担任访问学者,2004年至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任访问教授,2012—2013年至英国伦敦的经济学与德国史研究院任访问教授。曾出版《德国——不可分割的祖国》《重新统一的历史》(2009)等5部史学著作。

本书是一部充满了多元、冲突与不确定性的历史,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梳理出一条论述的线索,是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书尝试用历史学方法对其进行粗线条的勾勒和阐释,主要涉及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在科技、世界经济、环境能源、思想智识、社会生活、政治秩序、欧洲一体化、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同时揭示了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巨大转变对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查尔斯·迈尔(Charles Maier)将1970年代起近代“领土主权”的衰落作为其观点的重中之重。它符合被人们广泛传播的观点,现代主权国家在全球化、数字化和欧洲化的条件下逐渐在实质上失去其意义。哈特穆特·罗莎(Hartmut Rosa)见证了加速浪潮中重要的社会文化发展,这种发展是同全球化一起形成的,并改变了时间结构。他在1914年之前的技术和经济变革中找到了历史上的相似之处。这个变革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经验,同时带来了一种新的矛盾心理。

“当代史”由此开始,它被认为是我们时代的历史评述和描写“同时代人”的学术史——这是汉斯·羅特菲尔斯1953年提出的当代史的经典定义。它被奉为经典但也同时受到质疑。是否并非只有在回顾中、有距离的情况下才能认清一个时代重要的范畴及核心发展?当代的历史记录难道不是倾向于用社会科学中的当代分析诊断法和小品文般的自我描述形式,去不加评判地全盘接受和根据历史进行补充统计吗?当缺少档案来源时,又要在何处展现当代史的附加价值?总而言之,一部“当代史”真的有可能吗?

以当代的经验来改变自己对过去的观点,这并不是当代史的特别之处。这种现象对于宗教改革或1914年七月危机以及性别史和全球史同样适用。因为问题的提出和观点在发生变化,就会使今天还是中心的事物明天就淡出人们视野,这是历史学的一个普遍问题。鉴于尚未完成的发展,它只是以尖锐的形式出现在最近的历史中。原则上讲,并没有特别的认知限定条件。那么,对当代史的检验诊断有何意义呢?这种诊断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历史解释是暂时性的这一特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它特别要求人们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和分析时要有条不紊和细致认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