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曾辉
云之东
(法)海因 著 李焰明 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787500092865
2014-01
28.00
本书记录了法国作家文森特海因2005—200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经历。作者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融日记、诗歌、新闻等多种表现手法于一体,巧妙地讲述了当代中国的内在复杂性。他的观察视角独特,文字感性、随意、幽默,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一个更为独特、更为鲜活的中国。书中插图由文森特亲自拍摄。
旅行的一大目的是风景,而旅行本身也已成为了一道风景。旅行文学因旅行而热闹,如繁花盛开,生机盎然。
在旅行文学中,来中国旅行的西方人很自然地以中国为对象,记录他们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的看法与认知。这些作品呈现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景象,带着异域风情,与中国人的自我书写有很大的不同。
文森特·海因是一位新生代的法国作家,以旅行为写作主题。他认为旅行文学是他乡的文学。如果一个人仅仅住在另一个国家,那不叫旅行,只是在这个国家生活而已。所以,旅行意味着行走。从他的《云之东——一位法国作家的中国日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1月版)一书中,可以发现他的足迹遍及北京的大街小巷,以及拉萨、桂林、杭州、平遥、锡林浩特等多个城市。
从2005年至2008年,文森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他在中国工作、生活、旅行、恋爱的经历。他如实地写下每天的所见所闻:一个片段、一处景色、一种心情、一瞬感受,在他笔下都成了难忘。他所写的人物,都是平头百姓。从同事、邻居、保姆到保安、民工、路人,从小店老板娘、出租车司机到卖切糕的新疆人,他都抱以浓厚的兴趣。《云之东》里的篇篇日记,如同一幅幅纪实摄影照片,将日常生活中某些人、某些事,一一定格,可见可感。
譬如,他写冬天路边吃红薯的人:“一些人不顾严寒在红薯烤炉前停住脚,买一块回炉的红薯,在大街上吃几口冒着热气、使人精神振作的甜甜的红薯,手指烫得发痛,屁股却冻僵了。” 写三里屯的拾荒者:“大多数人都睡着了,身上裹着军绿色大衣,躺在一堆折叠的纸箱上,张嘴仰天躺着,跟死了一样。其他人则三五成群蹲在地上念小故事,每翻一页,大伙都齐声欢笑。有个人与众不同,他抠着鼻子,愣愣地看着我。”
文森特的文字画面感十足,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他的这种写作风格受到了法国作家保罗·福尔内尔(Paul Fournel)的影响。福尔内尔在一本关于埃及的游记中,也是只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从不作价值判断。文森特在《云之东》中所呈现的中国景象,平淡如常,但大多数人在一天天的忙碌与焦躁中,反而对此熟视无睹。
大地上的栖息者,忽视了多少风景!文森特对中国的认识不见得比中国人高明,只是他把中国作为异乡书写时,对中国的东西更加敏感,更加好奇罢了。他写道,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最大好处,“就是每天晚上离开办公室,我就成了一名游客。世界立刻呈现在我面前,任我观赏或讲述它的故事。”他因此而陶醉。
早年在巴黎索邦大学就读法律系时,文森特厌倦了每天背诵大量民法、刑法的法律条文。“老师们从不向我们传授生活知识,除了教我们如何用合同将生活固定住,或者更糟的是,如何阻止自己和别人享受生活。” 突然有一天,他决定退学,背起行囊来到中国。此前,他的中文老师告诉他,中国人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他们笑,并不代表开心;他们哭,也并不代表悲伤。等真到了北京,他才发现那老师真是误人子弟,其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感情的相似性远远大于差异性。文化是为了相互理解,中国人能欣赏莫扎特,西方人也能从京剧中感受到美。
他很快喜欢上了中国和中国的姑娘,并在日记中坦露着自己的感情。写作一旦诚实,文字便会可爱。读《云之东》这本书,总会在不经意间被他的话语打动。如:“如果说出发是逃亡,那便是一次失误的逃亡;是逃跑,那便注定是失败的逃跑。”“旅行的尽头,是剩下的亲人,还有如黄色花边无处不在的悲伤。”“还有那些黄如象牙的飞蛾,在白色的灯里为一段芭蕾舞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排练着。”这样的比喻,这样的感受,对异乡充满了人文的情怀。
写完《云之东》后,文森特说他对中国的感觉变了。中国已不是旅行的目的地,而是家的所在。他又一次选择出发,去韩国、去泰国、去非洲,去书写另一个迷人的异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