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幽通赋》“宾祚”解

时间:2024-05-04

林 海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班固《幽通赋》有“素文信而底麟兮,汉宾祚于异代”之句,《汉书·叙传》卷一百上引应劭注云:“底,致也。孔子作《春秋》素王之文,以视明礼修之信,而致麟,封其后为褒成,又绍嘉公系殷后,为二代之客。”《文选·幽通赋》李周翰注曰:“宾祚,谓礼其后祚也。异代,谓汉也。”时人多承袭这种说法,如《全汉赋评注》说:“素文,素王之文,指《春秋》。素,素王,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者。……底,同厎(zhǐ纸),引致,达到。……汉宾,指汉代封孔子后裔。宾,待以客礼。祚,赐福。……异代,指汉。”《昭明文选译注》译为:“孔子著《春秋》明示礼法而招致麒麟,至大汉王朝则特封其后代。”张启成、徐达等译注的《文选全译》和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的《全汉赋校注》的注解亦与之大同小异。这些异口同声的说法对不对呢?

这些译注都将“宾祚”理解为并列动词,其实从上下文来看,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素文信而底麟兮,汉宾祚于异代”的上一句是“虞韶美而仪凤兮,孔忘味于千载”,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及《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尚书正义》云“仪,有容仪”,当是动词,《昭明文选译注》也是这么理解的“虞舜韶乐声美而使凤凰飞来”。对比这两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因此,“宾祚”与“忘味”一样,应该都是动宾词组,“宾”字是动词,而“祚”是名词,将“宾祚”解释为并列动词是不符合文意的。

那“素文信而底麒麟兮,汉宾祚于异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句话与当时流行的谶纬学说有关。“素文信而底麒麟兮”固然是指“西狩获麟”之事,但谶纬对此却有着不同的记载,《孝经援神契》载: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沛丰之邦,有赤烟气起。乃呼颜渊、子夏往视之,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见刍儿捕麟,伤其前左足,薪而覆之。孔子曰:“儿来,汝姓为谁?”儿曰:“吾姓为赤诵,名子乔,字受纪。”孔子曰:“汝岂有所见耶?”儿曰:“见一兽,巨如羔羊,头上有角,其末有肉。”孔子曰:“天下已有主也!为赤刘!陈项为辅。五星入井,从岁星。”儿发薪下麟示孔子,孔子趋而往。麟蒙其耳,吐三卷,图广三寸,长八寸,每卷二十四字,其言赤刘当起,曰周亡赤气起,火耀兴,玄丘制命.帝卯金。

《尚书中候日角》解释云:“夫子素案图录,知庶圣刘季当代周,见薪采者获麟,知为其出,何者?麟者,木精;薪采者,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将代周。”按照这种说法,周的属德为木,麟是木精,故获麟意味着周亡。汉朝的属德为火,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故汉当代周而兴起。孔子在这里则成了这一王朝更替事件的预言者,而《春秋》则是孔子为赤汉制法之书,如《春秋纬》云:“麟出,周亡,故立《春秋》,制素王,授当兴也。”《尚书考灵耀》说:“孔子为赤制,故作《春秋》。”按照以上说法,“素文信而底麒麟兮,汉宾祚于异代”并不是什么“孔子著《春秋》明示礼法而招致麒麟,至大汉王朝则特封其后代”的意思,而是说素王孔子作《春秋》,为赤汉制法,信而致麟,在后世,果然如孔子所预言的那样:赤汉代周而兴。这种谶纬学说,班固在《典引》中也曾两次用到,如“稷、契熙载,越成汤、武,股肱既周,天乃归功元首,将授汉刘,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龙之灾孽。县象暗而恒文乖,彝伦斁而旧章缺,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迪哲,备哉粲烂,真神明之式也。”句中所谓“将授汉刘”及“先命玄圣”就是指孔子为赤汉制法。另一处为“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文选》李善注云:“言孔子先定道,诚至信也。”意同《幽通赋》之“素文信”,也是指孔子为汉制法事。按照以上分析,动宾词组“宾祚”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宾”乃意动词,“以……为宾”之意,即主宰;而“祚”字不能解释为动词“赐福”,而应该是名词,作宾语,指帝位,“宾祚”就是指主宰了帝位,也就是登上了帝位,与“登祚”同义,所以“汉宾祚于异代”的意思,就不是如历代注者所云之“至大汉王朝则特封其后代”,而是说“在后世,(如孔子所预言的那样)汉刘登上了帝位”。

[1] 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

[2] 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第二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