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防腐的网络机制研究*

时间:2024-05-04

袁峰

文化防腐的网络机制研究*

袁峰

(上海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上海 200233)

当文化防腐的实施机制足够强大时,它不但具有遏制腐败的功能,而且最终能够达到让人不想腐败、不愿腐败的效果。随着网络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网络可以在促进反腐学术研究、开展廉洁教育、加强舆论监督、推动精英示廉等方面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能力,“文化+网络”的防腐模式将会得到广泛运用。

廉政文化建设;预防腐败;网络技术

腐败起源于人性中的贪欲,当人类还没有能力将贪欲从根本上消除时,反腐败法规与制度扼制贪欲的膨胀与扩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当制度被设计出来作为国家抑制腐败的一种努力时,我们必须同时明白:制度反腐是让人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探索与尝试,单纯依靠制度反腐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印度在1947年就推出了《防止腐败法》,随后经不断修改完善,又制定了旨在统一和修正关于防止贪污及与此有关的法律——《1988年防止腐败法》。该法集刑事实体法与诉讼程序法为一体,在对犯罪主体的范围、公务员行为准则、案件审查等方面都体现出严密的制度设计。然而,印度严密的反腐败立法并没有创建一个理想的廉洁社会。2011年印度的清廉指数为3.1,仅列全球第95位。[1]因此,要谋求反腐败的明显成效,仅有立法的严谨、制度的创新还是不够的。美国联邦道德法改革委员会在198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法律和规章永远也不可能把一个有道德的人所应该做的事一件不漏地讲述得一清二楚。法律和规章只能设定行为的最低标准。而行为上可能的差异是数不胜数,根本不可能靠一纸条文来描述和查禁。”[2]如果一个国家许多的反腐败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调整文化以改变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一项重要的选择。

许多清廉国家十分重视官员与公民的道德教育,因为它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腐败犯罪,并促使人们积极同腐败行为作斗争,同时对于改变人们对一些腐败现象的默认和接受态度、防止出现法不责众的社会局面具有积极意义。世界上许多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都已经意识到,改变对腐败现象的公共认识将是反腐败斗争最重要的成果之一。1995年坦桑尼亚通过了《卡尔·阿鲁沙廉政公约》。《公约》中提到,“国家廉政是我国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要求“提高公众对腐败的危害及他们能通过投诉采取行动的意识;各级教育者要进行维护廉政的警戒教育”。[3]169-170博茨瓦纳《1994年反腐败和经济犯罪法》中将“教育公众抵制腐败的罪恶;以及争取和培养公众对反腐败的支持”作为反贪局的一项重要职能。[3]129“为了取得成功,你可以不择手段”是巴西球星格尔森在香烟广告中说的一句话,后来这句话被视为巴西接受腐败文化的“格尔森法则”。巴西反腐研究专家桑德拉指出,众多拉美国家腐败状况难以改善的原因之一,是当地民众对腐败现象的漠然态度。他认为,腐败问题光从制度上解决还不够,要改变社会文化传统。[4]

从制度、文化、技术层面设计预防腐败的措施,是国际通行的反腐败战略。当一些国家出台了大量反腐败制度却收效甚微时,为了增强制度的实施力,考虑到技术预防的功效,通常会选择“制度+技术”的防腐模式。尽管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总体上没有跳出制度反腐的思维方式。而“文化+技术”的防腐模式,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当前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当文化防腐的实施机制足够强大时,它不但具有遏制腐败的功能,而且最终能够达到让人不想腐败、不愿腐败的效果,即人们能够自觉地抵制贪欲的滋生。在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与腐败文化的斗争将会是长期的、艰巨的,要增强面向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必须找到适宜的技术工具。创建“透明国际”的彼得·艾根先生在《全球反腐网》一书中指出,在反腐败斗争中,“因特网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具”。[5]59随着网络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可以在促进反腐学术研究、开展廉洁教育、加强舆论监督、推动精英示廉等方面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能力。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络的重视将会进一步推动网络机制在廉政文化建设领域的应用。在中国这样一个互联网用户大国,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一系列的廉政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至38.3%。[6]2012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指出:“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7]因此,如何构建强有力的文化防腐的网络机制,使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出实际的反腐功效,是本项研究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文化防腐的网络研究机制

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有关“预防措施”、“技术援助和信息交流”、“实施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各国预防性反腐败机构都应当积累和传播预防腐败的知识[8]82;在缔约国之间应当共享统计数字、有关腐败的分析性专门知识和资料,以及有关预防和打击腐败的最佳做法的资料;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对其反腐败政策和措施进行监测,并评估其效力和效率;缔约国会议应当促进缔约国之间关于腐败方式和趋势以及关于预防和打击腐败和返还犯罪所得等成功做法方面的信息交流[8]100-101。由此可见,各缔约国积极从事预防腐败的知识积累、知识传播、对策研究、政策评估、经验交流等是一项国际义务。目前,世界上有相当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从事腐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网络方式开展有关预防腐败的信息交流与学术研究,已经成为廉政文化建设领域的国际性趋势。通过互联网,不仅便于各国研究人员收集、汇总、交流来源广泛、处于零散状态的动态性、经验性信息片断,而且为研究人员基于强大的信息吸纳和信息整合技术形成的专业性评估结论、建议方案等架设了传输平台,实现有关防腐知识、措施、经验的全球共享。

国际上一些具有研究性的民间反腐网站,以信息交流与学术研究的方式参与反腐败斗争,实现了与政府部门的有效合作。2010年8月在美国与英国生活多年的一对印度海归夫妇回国创办了“我行贿了”网站,他们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抑制印度的腐败文化。该网站不仅成为网友得到如何避免行贿的信息与建议的交流平台,而且还能够与政府部门积极合作,帮助有关部门鉴别哪些办事程序最可能产生腐败。该民间网站的反腐实践表明,腐败的受害者不应当只是在网络上渲泄不满,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成为解决腐败问题的参与者。因提供量化腐败程度标准而闻名于世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依据可以从互联网上公开获得的国际权威性的调查报告,邀请大学教授和有关专家学者对各国的廉洁状况进行评议,发布全球清廉指数等综合性评价指数。1994年5月“透明国际”召开的第一次年度大会,确定了两条重要的行为规则:(1)“透明国际”在各国的分部将不得介入腐败个案的调查与信息披露,因为这样会削弱“透明国际”建立广泛联盟的努力,“透明国际”的活动取向是从专业和技术上不断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反腐败斗争;(2)由于涉入党派活动会损害“透明国际”的可信度,因此各国分会必须避免卷入政党政治。[9]正是由于“透明国际”特定的行为规则,为它实现与各国政府的有效合作奠定了基础。它通过自己的网站发挥国际化的反腐研究与信息服务功能,不仅测定并发布衡量各国腐败程度的各类全球性指数,而且探究腐败产生的原因,提出很有信息价值的指导意见,推广各种反腐败措施等,为世界各国的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用性信息资源。

作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缔约国,当前我国应当结合自身的廉政体系和特定的政治、文化要求,研究党政机构的廉政信息互动交流平台、官方专业反腐机构网站的廉政理论探讨专栏以及民间反腐研究网站,如何通过专业化的发展,发挥出自身在文化防腐方面的功能,进而成为预防腐败的有效工具。

二、文化防腐的网络教育机制

腐败被认为是一种出卖自己人格的卑鄙行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骛?根据美国神经学者格雷戈里·伯恩斯的研究,人们大脑中有不同的神经系统来处理我们认为神圣的东西和我们认为比较平凡的东西。人们认为比较平凡的东西,例如人们可以为钱而改变的那部分价值观,是由基于报偿的神经系统来处理的。而人们不肯为钱出卖的“神圣”问题的立场,则是由另一部分大脑神经系统来处理的。[10]如何使人们将廉洁视为神圣的东西,而不是可以为钱出卖的价值观?教育是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可能也是实现政治文化变革的重要动力,它将会使人们逐步适应于新的政治氛围和政治行为模式。

廉洁教育无论是强制性教育项目还是非强制性教育项目,都是针对全社会的教育项目。因此,应当凭借其专业性与吸引力达到传播廉洁理念的作用,应当尽可能使用覆盖面广、更为先进的网络教育方式。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下设教育处,其主要职能是保证行政系统的近500万员工接受高质量的道德教育。它要提供足够的材料以满足道德教育课程的需要,其中网上培训资料是通过互动式网络培训模式来学习什么是误用职权,怎么处理政府员工之间的礼物收送问题,怎样处理政府以外的人士向政府员工送礼的问题等。其他的培训资料包括录像带、专题单行本、小册子、参考书册等,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从政府道德办公室网站上下载。[11]110-111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与普及,多种网络教育形式已经被运用于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大大增强了文化防腐的实施效果。例如,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开通的全国首个官方 “防腐微博”;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盐城分公司推出的“廉政通”短信平台;江苏省通过“三网”联动搭建的廉政公益广告展播平台;宁波市海曙区纪委等单位自主开发研制的向青少年传播廉政文化的公益性大型网络游戏——《清廉战士》;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检察院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建成的全国第一家数字化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等。

向年轻一代输入健康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廉洁是一种神圣的东西,是为未来建设一个廉洁、开放的社会奠定基础。由于当前中国的青少年是较多使用网络的社会群体,因此,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媒体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教育。这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由:(1)从人数来看,青少年正在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12](2)从上网方式以及网络应用方式来看,观看反腐“手机剧”将是适宜我国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形式。手机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6]从网络应用方式来看,2011年网络视频是中国网民继即时通信、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应用。[6]在手机视频行业发达的国家,出现了大量精良的在青少年中十分流行的“手机剧”。如果我们能够将网络视频运用于青少年廉洁教育,中国青少年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观看精彩的反腐“手机剧”了。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13](3)从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来看,在我国青少年中推广网络廉洁教育具有可行性。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手机视频业务费用的降低,用户的年龄段渐趋走低。在网络技术支撑下,中国的廉政文化应当可以通过这一新型载体,渗透到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之中。

三、文化防腐的网络监督机制

决定官员是选择腐败还是清廉的主要因素,除了他们会去比较腐败带来的收益与保持清廉获得的合法收入之间的差距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去判断腐败被发现的可能性。当被发现概率极低的情况下,即使对被揭露、查处的少数贪官加重了惩处力度,也未必能够促使其他官员放弃贪腐愿望和侥幸心理。相对于目前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行径恶劣的状况,我国反腐败的基础性环节——发现机制却出现迟滞的情况,即没有在腐败情节轻微、尚未蔓延至各领域的阶段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发现、揭露腐败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社会力量广泛而有效的参与,要改变容易滋生腐败的文化土壤,建设清廉的人文氛围将是不可能的。强大的舆论监督,不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政府改革,而且是形成一种以贪污腐败为耻的文化氛围的重要助推力。在当今时代,网络将会成为舆论监督强有力的实施渠道。

(一)公民选择网络作为参与监督的工具。我国的法律制度已经赋予公民参与反腐的权利,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反腐对策本身的设计与选择应当考虑如何赢得社会的支持,即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网络是社会力量可以使用的一种反腐败工具。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政府及其相关人员的看法。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2009年社会舆情的分析发现,2009年政府部门行为不当是网络热点事件最为集中的领域,占到网络热点事件总体的19.9%,其次是个别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占到网络热点事件总体的16.6%。[14]

(二)网络舆论监督强化反腐效应。新闻机构与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平台对腐败官员、腐败事件的揭露,能够迅速聚焦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同时释放出难以估量的传播能量,当事者在舆论监督之下遭受的精神痛苦及政治压力将是巨大的。广泛、持续的舆论监督有助于营造崇廉鄙贪的氛围,腐败将不再是人们尽量去适应的现象,而会逐渐成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异端。整个社会一旦形成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腐败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就大。新加坡政府在营造廉洁的社会文化氛围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强调人们把担任公职却贪污受贿的人看成社会公敌。多年来新加坡在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上,一直居于亚洲国家首位、世界前列。

(三)公民网络监督行为也需规范。尽管由公共舆论来决定某种行为是否腐败过于简单化,但网民的舆论监督行为在一定环境与条件下是可以教育、引导和规范的,并不是完全“自我”的。尽管网络传播具有非中心特点,但政府运用法律与技术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可控的。当前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符合网络规范的舆论监督行为对营造廉洁的社会文化氛围是有益的。

四、文化防腐的网络示廉机制

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通常体现出一定的价值观、态度和意识形态,他们的廉政示范行为代表了一种追求廉洁价值的精英文化,对廉政文化建设将产生重要的引领作用。尽管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也承担精英文化的传播,但在时效性及受众接触面方面,明显落后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媒体中受众接触最多、最为便捷、参与性最强的新型大众媒体,精英文化借助网络媒体能够走出传统的“精英对精英”的文化传播模式,实现“精英对大众”的文化传播。公职人员通过网络展示自身在廉政方面的示范行为,在抑制腐败文化的蔓延,推动新的道徳观向大众的灌输和传播,进而营造廉洁的社会文化氛围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比较典型的官方网络示廉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官员财产公开。公职人员披露自己的财产和债务是国际公认的一项预防贪污腐败的有效措施。不少国家引入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信息公示机制,以增强公职人员主动示廉的自觉性与社会影响力。公职人员主动、自觉提供个人财产状况的真实信息并向社会公示的目的,不在于向公众展示其财产的多少,而是向公众表明公职人员的私利与公职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这是一种主动示廉的行为。当前,公职人员财产公开示廉主要有三种类型:1.组织型示廉,即公职人员在政府正式制度的规范下集体性示廉。美国除去爱达荷州、密歇根州和佛蒙特州外,47个州要求该州政府官员上报财务公开的报表。其中有16个州将该州的议员们上报的财务公开文件放在网上,方便公众的了解与监督。[11]166-1672.引导型示廉,即通过国家领导人的示范作用推动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在俄罗斯投入大量精力杜绝腐败现象却收效甚微的情况下,2009年4月6日,俄总统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梅德韦杰夫的家庭收入情况,总理官方网站公布了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家庭收入情况。这推动了俄罗斯联邦和市政机构的公职人员(包括在国有公司、国家基金会或其他由俄罗斯联邦建立的国有机构中担任领导或管理委员会成员职务的人员)及其家庭相关成员收入和财产信息按年度申报和公示逐步实现制度化。3.自愿型示廉,即公职人员主动、自觉的示廉行为。德国联邦议会的大多数议员如今都有自己的主页,在上面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他们向公众主动公开的资产情况和收入情况。

(二)政府财政开支使用情况公开。任何政府公务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收支,只要控制政府的行政收支、抑制可能出现的谋私机会,就能监管政府行为和公权力的使用,这是预防政府出现行政腐败的关键性环节。为了使政府的支出令纳税人满意,政府需要向公众主动证明其在行政花销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就是否存在浪费或低效的情况接受公众的评判。透明程度与腐败程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政府主动将与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相关的大量财政开支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公开,是获得人民理解,争取人民信任,倡导廉洁文化的重要方式。2010年中国92个中央政府部门 “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在2011年8月3日之前通过中央政府各部门官方网站及 《人民日报》等媒体向社会公布。从国外政府公开行政开支情况的经验来看,为便于公众查询,建立统一的政府开支信息公开网站是一种通常的做法。例如,英国的政府开支官方数据查询网将每一个政府部门的开支明细全部列出,并向公众提供搜索项以便查阅海量数据。

[1]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Annual Report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1.[EB/OL http://www. transparency.org/publications/publications/annual_reports/annual_report

[2]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Federal Ethics Law Reform,To Serve With Honor: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President[M].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9:1.

[3]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国际预防腐败犯罪法律文件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余瀛波.巴西刮起新一轮反贪腐风暴[N].法制日报,2011-11-1.

[5][德]彼德·艾根.全球反腐网——世界反贿赂斗争[M].吴勉,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6.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7]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N].人民日报,2012-1-10.

[8]郭永运.国际反腐败法律文献大典(上)[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9][新西兰]杰瑞米·波普.制约腐败——建构国家廉政体系[M].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195.

[10]美学者研究“出卖”行为获进展[N].参考消息,2012-1-25.

[11][美]马国良.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6/ 08/content_1622866.htm.

[1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14]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7-18.

(责任编辑 焦德武)

G112

A

1001-862X(2012)04-0127-005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09BZZ014)

袁峰(1968-),男,上海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