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伟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的渠道、方式、手段及技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发展及用户需求的变化而产生诸多新的变化特征,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图书馆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文章从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获取环境的变化特征出发,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编目外包、服务功能等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5
原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达恩顿本世纪初在《新时代下的图书馆》一文中曾指出:“我们周围的信息正急剧增长,信息技术改变的速度也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调整好我们自身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段话与我国古语“审时度势”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及大数据与“互联网+”环境形成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如何依据自身特点“审时”已成为其下一步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多样化变化特征
自易观国际集团于扬于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以来,“互联网+”一时间成为网络新兴热搜词。各个领域在这一发展环境下,纷纷研究制定自身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规划。在这一大趋势影响下,图书馆也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其服务内容和方式也由此发生了很多变化。
1.1读者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变革
“互联网+”环境下,借助iPad、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获取信息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新渠道。2014年11月,在中国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表示,“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拥有6.3亿网民,其中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在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束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也直观地体现出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对读者阅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2014年,通过网络在线阅读、PDA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等方式阅读的人正在迅猛增加,有58.1%的受访者使用过数字化阅读,人数接近六成,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纸质图书阅读率。低成本、易获取、内容多的优势决定了未来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化媒介进行阅读。
1.2文献发行方式的多样化改变
传统图书馆馆藏组成中,纸质文献占比很重,传统的纸质媒介一直以来都处于出版行业的主导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网络出版(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图书的编辑、出版、销售)也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取向、阅读习惯和消费结构。
数据显示,2014年,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中,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占比17.1%,达到3387.7亿元,比2013年增加33.36%。其中,电子书(包含网络原创出版物)收入45亿元:不包含手机报的数字报纸收入10.5亿元:网络期刊收入14.3亿元:在线音乐和网络动漫分别收入52.4亿元和38亿元:微博收入33.2亿元:其中移动出版的包含手机彩铃、铃音、游戏等在内的各种出版物收入最高,达到784.9亿元。
在这一基础上,图书馆原来的馆藏模式发生变化,纸质书籍不再是馆藏的唯一或大部分组成结构,电子信息和网络数字资源逐渐在馆藏比重中占据地位。
1.3信息服务商的扩张与渗透
传统的图书馆等机构信息服务模式大部分采用人工咨询、电话热线等模式,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谷歌、雅虎、百度等各类搜索引擎当成获取信息服务的新渠道。据调查,2012年,在美国各个年龄段网民中,搜索引擎的使用者日均6000万,占网民总数的41%,比2011年增加55%。
从国内看,亚洲高校人流量最高的北大图书馆早在十年前(2005年)其到馆人数已经较20世纪90年代减少了超过百分之十,主要原因就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各类搜索引擎轻松获取信息。在他们看来,论资料的齐全,单个图书馆无法媲美综合性互联网:论搜索的速度,图书馆更是望尘莫及。不论是找相关专题,还是找某一本书或某一位作者,数字化搜索拥有绝对的便利,因此互联网就是他们的“图书馆”。
2005年,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对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在内的6个国家展开了一项调查。据调查回收的3300多份问卷显示,在查询信息的首选渠道上,八成以上被访者选择网络搜索引擎,仅一成被访者选择图书馆。这充分说明,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下,随着信息服务商的扩张和渗透影响,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无疑这一变化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加具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2.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变化
2.1信息资源数字化
2001年11月,“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获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一时之间,各个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对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改造浪潮汹涌而至。在各项政策项目批准后,国家图书馆也开始采集重要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和互联网信息,购买和引进中外文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学术学位论文等数据库,有重点地进行甲骨、拓片等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据国家图书馆门户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国图拥有数字资源总量561.3TB,其中包括自建数字资源466.8TB、外购数据库资源71TB、网络导航和网络资源采集19.2TB。同时,国家图书馆通过卫星、互联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光盘等多种方式,免费开放无版权数字资源,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其他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扩大和共享方面也纷纷跟进。
尽管我国的图书馆发展已经迈人数字化征程,但其建设工作的内容还比较单调,仅限于购置和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就目前而言,我国图书馆资源数字化仅作为一种趋势和手段体现在信息服务等方面,纸质书籍仍占据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较大比例,而在国外已有很多大学开始尝试建设无书图书馆。如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工程学院图书馆,2000年就率先以电子文档取代了文字材料;2010年,德州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的科学和工程图书馆也以电脑、座位取代了传统的书架、书库。
从国外图书馆数字化全面覆盖的优秀经验来看,互联网+环境下的我国图书馆未来也可以实现更加快捷、准确的服务,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任何时间、地点查找和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如,在网站上,图书馆会提供数字资源的检索服务。读者可自带移动电子阅读设备进行浏览。若浏览后准备借阅,直接点击“出借”按钮即可下载,离线后再慢慢阅读,若图书已经被借出,亦可申请预约。同时,图书馆提供电子阅读设备。每张图书馆卡可外借一件电子阅读设备,外借逾期会产生滞纳金。在信息资源上,大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正在逐步形成具有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图书馆,同时这个庞大的资源体现可以推广到全世界,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
2.2采编业务外包化
外包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并已经逐步引入国内图书馆中。近些年,随着业务外包的深入发展,国内图书馆已经更多的引入外包模式来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在《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探究》一文中,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图书与情报系的王可慧做了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情况的相关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部分业务外包已经实现,但应用比较成熟和广泛的形式是采编业务外包”,如2014年,广州市19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2所正在实行或试行采编业务外包,未实行采编业务外包的图书馆仅有7所:浙江省15所高校全部进行了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外包:四川省31所高校图书馆则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编目业务外包,而没有外包编目业务的高校仅1所:湖南3l所高校图书馆中,26所高校开展了此项业务,其中,24所高校馆实行了图书与数据同时订购,2所高校馆实行书商派员进驻图书馆编目。
可以预见,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环境下,图书馆外包范围的扩大,图书馆原来从事文献采编、流通、阅览等工作的图书馆员会面临分流转岗及职能转换。如未来的图书馆员向数据分析员、数据工程师及学科馆员等方向转换。
2.3信息获取自助化
人们喜欢自助,因为自助意味着更大的选择自由度,更高的效率。据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2005年的调查显示,六成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时更喜欢自助服务,而不愿意向图书管理员寻求帮助。顺应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不但提供图书自助借还机(ATM),也开始在馆舍、互联网环境下提供一定的自助服务。如2009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启动自助服务管理系统,将校园一卡通与图书馆管理相连接,为读者提供了包括异地查询书目、预约图书、自助打印复印、缴纳图书过期滞纳金等自助服务项目。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引进了上海阿法迪公司研发的自助服务系统,读者可在图书馆内任意一台自助机器上进行自助借还、查询和续借。
除自助借还、复印等常规项目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的自助服务将会越来越多,如:借助微信这一社交新媒体,读者不受电脑和固定电话的束缚,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只需要绑定图书证,即可实现图书查询、续借和预约。图书馆亦可以利用API接口,自定义菜单键,设置自动回复,为读者提供24小时的咨询,读者也能随时获得有关讲座、通告、书目等最新的信息。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就提供了图书查询、讲座预告等服务,读者通过点击“预约”,即可成功预订讲座门票。
2.4服务功能多样化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主要是基于馆藏的文献信息的借、还及阅览等服务。现代图书馆则要求能够实现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有效结合,成为一个拥有信息服务、社会服务、教育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如展示、讲座、视听、餐饮等各项服务,成为读者生活学习的第三空间。这就要求许多图书馆都要在保证阅览空间面积的基础上,另外开辟娱乐空间、艺术展览空间及休闲餐饮空间。这些空间与阅览空间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的增加能够为读者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使图书馆变得更为人性化,更具亲和力。如国家图书馆的新馆建筑复合了多种功能。该馆的文化展览、学术交流、教育培训、购物餐饮等服务功能区面积在总建筑面积中大幅扩展,图书馆已经由原来单一的藏书楼转变为集文化、休闲、娱乐、餐饮等多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对图书馆作为服务组织的最佳诠释,来自《斯坦福大学SEQ2图书馆愿景:信息实验室》中的描述。SEQ2图书馆即该校新建的工程图书馆。在这份愿景中,斯坦福大学所设想的图书馆能提供的用户空间包括:(1)个人独享的小空间,特点是安静、舒适、不受打扰,具备良好的隔音效果,并提供无线网络接口,便于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使学生可以在其中完成作业,使用其中的资源促进研究;(2)为团体提供的大空间,其中又分为小规模团体空间和稍大规模团体空间。稍大规模团体空间由小规模团体空间组合而成,从而满足需求;(3)活动演讲空间及饮食空间。“用户对食品、饮料服务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这类服务即使不能在图书馆空间内提供,至少可以在对用户来说最方便的外部空间提供。”
斯坦福大学最后以精辟的总结描绘了美好的未来:“这一设施的目的旨在通过提供馆藏资源和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个便于信息发现、利用、创造和管理的环境。这一设施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是一个图书馆,但却是图书馆这一术语中理念最先进、最高级的图书馆。”
可以预见在互联网+环境下,未来的图书馆,除了电子阅览室、学术讲座厅、学习研讨室,必将增加休闲吧、影像室等人性化区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将大大丰富。
3.结语
现代图书馆不但肩负传统的文献借阅、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服务,新兴的数字化、网络化资源数据的发展壮大也慢慢渗透到传统服务当中,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行业和事物都不再以单独个体存在,所有事物都可以被连接并相互影响。图书馆通过改进一系列方式和服务手段,将其文献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进行整合开发已成为大势所趋。2013年4月,达恩顿亲自打造的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America,DPLA)上线。作为美国最大的线上文献资源平台,DPLA目前提供的资源超过1000万种之多,整合了美国1200多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其他资料中心的资源,其中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史密森博物馆三家著名机构。达恩顿说,DPLA的目标不仅是将美国所有文化遗产集中到一起,免费提供给所有人,它还有雄心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平台。五年之内,DPLA将成长为“全球数字图书馆”。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图书馆还会吸引人们的眼光吗?在这一问题上,达恩顿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资源数字化虽不可抗拒,但纸质书籍仍有其存在价值。他在接受《哈佛公报》采访时就曾表示纸质书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取代,而将与电子书籍等资源共同发展。而拥有传统纸质书籍的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谋求新的发展,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并调整服务模式无疑是其未来发展必须思考的方向。如达恩顿对传统纸质书籍持有信心并积极怀抱不可抗拒的数字化浪潮,或许便是新形势下图书馆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最佳答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