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盛庆 叶鹰
摘要:影响矩为新近提出的可测度单篇学术论著影响力的指标,其定义存在参数时间范围不一致以及未考虑施引文献的被引频次问题。文章在原始影响矩M0和M1基础上,从前述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定义了中介影响矩M2和改进影响矩M3,用文科和理科各一种代表性期刊中的各50篇高被引论著作为样本,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改进影响矩指标M3、中介影响矩指标M2与M0、M1以及h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改进影响矩M3因考虑了引用而体现出更显著的影响含义,
关键词:影响矩;改进型影响矩;h指数;学术迹;论著评价;学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G250.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7
1.引言
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大多体现在具体的论著里,作为学术客体的学术论著总是由一篇篇论文或一部部专著构成,因而任何伟大的发现(或发明),都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论著(或专利)里。因此,对单篇学术论著的评价成为学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评价单篇论著的影响力通常仅用被引次数来衡量,这一评价指标过于简单,未体现出施引文献的丰富信息。h指数(h-index)发现后,很快成为影响巨大的评价指标,评价对象迅速由学术主体向学术客体扩散,Schubert用施引文献的h指数来评价单篇论著的思想具有重要价值,该指标利用施引文献中h核的数量评价论著的影响力,这一思路很快引起国内外学者注意,开启了新的单篇论著评价指标研究。杨建林和严明采用Schubert定义的施引h指数测度了图书情报领域期刊论文的单篇论著情况。随后,吴勤提出用引证强度来评价单篇论著。邱均平等提出了论文质量指数(Paper Quality Index,PQI)的概念。韩毅等提出用继承与扩散、参考文献与引用文献的贡献率来反映单篇文献的知识继承与知识扩散联系。徐宾在传统h指数基础之上提出图书馆图书的改进h指数。Ye和Levdesdorff发展出学术迹指标,该指标既可用于期刊、大学、作者等的评价,也可用于单篇论著的评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